反垄断要“治标”更要“治本”

20.08.2014  17:42

  眼下,一场针对汽车行业反垄断的调查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豪华车品牌价格纷纷跳水,跌声一片。尽管此次国家对汽车行业反垄断调查力度空前,但最终成效几何?目前大多数观点仍持审慎态度。

  长期以来,一些豪华车确实存在暴利,在中国市场的售价,较之国外市场明显偏高,甚至有些车型高达数倍之多。随着反垄断调查的深入,8月13日,湖北省物价局将首批罚单发给了武汉市场的四家宝马汽车经销4S店。这四家企业因协商统一收取PDI检测费的行为构成价格垄断协议,共被处以162万元的罚款。此外,还有媒体报道称,一汽-大众奥迪及湖北奥迪经销商涉嫌反垄断的罚单金额也已初步确定。其中,针对厂家一汽-大众奥迪的罚金或将达到18亿元,湖北11家经销商的罚款金额从600万元到4000多万元不等。

  而另一面,面对史上最强的“反垄断”风暴,豪华车厂商纷纷主动降价,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主动认错”的诚意表态,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表面上降了“天价”,但不少厂商仍否认垄断的存在,将降价理由归于“让利消费者”。足见此类降价仍属浅尝辄止,“做姿态”用途大于实际意义。特别应该警惕的是,以后时机一到,又可能在供不应求之时通过“加价”的手段弥补回去,使轰轰烈烈的“反垄断”走过场。

  由此可见,无论降价还是罚款,都不是解决汽车行业价格垄断的根本方法。“反垄断”不能只“治标”不“治本”。汽车业涉嫌纵向垄断,不是降价或罚款能够解决的,根本方法是从源头上杜绝暴利渠道,铲除孳生垄断行为的土壤,较之厂商细枝末节的动作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