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县国土资源局:创新农村集体土地利用新模式 服务保障全县“三区共建”工作

07.03.2017  15:35
 

近年来,枣强县坚持把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同时,以工业(产业)园区、农业园区和农村新型社区“三区同建”为抓手,以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和生态美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先拆后建、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环境改善”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三区同建”工作。

为配合全县做好“三区同建”各项工作,枣强国土资源局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在对全县农村集体土地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实施规划,严把土地利用关口,突出政策导向作用,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对全县“三区共建”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服务保障作用。到目前,全县规划建设的68个中心村,开工建设18个。其中,省级示范村8个,5个达到入住条件或已搬迁入住,6个完成旧村拆迁,2个进入旧村拆迁阶段;38个农业园区已具雏形;9个工贸园区发展势头良好。

一、 科学制定规划,激活农村土地资源

为科学有序推进“三区同建”,枣强县遵循《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产业发展、历史沿革、人文环境,按照向县城周围、乡镇所在地、产业园区、主干公路聚集研究,编制了《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明确了中心村、撤并村、保留村、特色村、贫困村等五种类型,把全县553个行政村划分为16个居委会、128个中心村(10个镇区社区、59个农村社区、59个保留村)、剩余355个作为迁并村。同时对农村新型社区、农业园区、工业(产业)园区作出具体规划,农村居住社区重点搞好公共服务设施和民居规划。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先后完成《枣强县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报告》、《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枣强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依靠优势产业,实现园区规模扩张、集约发展。工贸产业园区依托优势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园区发展。

“三区同建”工作开展前,大量农村土地资产长期沉睡,得不到充分发挥,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三区同建”工作实施后,旧村址得到复耕,增加了土地耕作面积,村集体统一对外发包,增加了集体积累;土地置换指标有偿使用,增加了群众财产性收入;土地置换指标易地使用,拓宽了发展空间。届时农村人均村庄占地0.12亩,户均占地0.38亩,人均减少0.59亩,户均减少1.82亩。日前,全县规划建设68个中心村,省级示范村8个,38个农业园区已具雏形;9个工贸园区发展势头良好,激活了农村集体土地资源,置换了发展空间。李进伯中心村原村庄建设占地274亩,新村占地30亩,复耕后可增加耕地面积244亩,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

二、 坚持先拆后建,突出政策导向作用

“新村易建、旧村难拆”,群众始终处在传统生活方式与新观念、新期盼的矛盾中,“故土难离”,导致新农村建设“上热下冷”,效果不好。为确保中心村建得起、农户搬得进、旧村拆迁复耕得了,在深入调研、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枣强县国土资源局确定了“原地拆建、先拆后建、不占耕地”的基本原则,坚持把旧村拆迁作为建设农村社区的前提,成熟一个开工建设一个,有效地避免了超占用地、违法用地问题的发生。

同时,枣强县国土资源局向县委县政府建议在项目规划区实施了政策激励措施,制定了“先拆后建不占耕地、签订协议缴纳保证金、以拆促建奖补拆迁”的政策,在李进伯、王常中心村试点成功后,全县普遍推行。规定凡是纳入搬迁拆迁的农户都要与村民委员会签订《房屋拆迁协议》,签订协议农户达到90%以上,方可申请列入改造计划。搬迁拆迁农户按房屋置换面积、承建商按投资总额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方可开工建设。规定在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选定启动区,启动区宅基地上的房屋完成拆迁后,县财政给予30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对整村搬迁拆迁或拆迁净地达到规划拆迁面积三分之一以上,经国土部门审核符合复垦条件的,县政府按每亩净地10万元的标准支付拆迁补偿费;旧村复垦通过省市国土部门验收的,每亩再支付5万元的奖补资金。明确的政策导向,把乡村干部的工作重点、群众和开发商的关注点,聚焦到农户搬迁入住、旧村拆迁和土地复垦上,确保了社区建得起、农户搬得进、旧村拆得了,确保“三区同建”顺利推进。

三、 严格土地使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为切实提高农村集体土地效益,枣强县国土资源局坚持把好项目设计关,确保在“三区同建”工作中原有耕地不占用,复垦耕地数量有保障,真正达到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目的。八里庄“三区同建”项目是省级示范点,由5个村联建,总人口2736人,616户,原村庄占地1137.7亩。为确保土地效益最大化,枣强县邀请河北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使“三区”建设既符合土地利用政策,又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农村社区分三期建设,规划面积320亩;产业园严格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划分玻璃钢工业、农业产业、现代农业三个园区。生态园区充分利用村内空地及周围闲散地,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建设生态涵养区。通过拆旧建新、联村并建、复耕置换、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土地综合利用率大大提高。

据统计,目前枣强县全县已开工建设的江官社区、衡店社区、河景新村等8个中心村,原村庄占地4561.14亩,新村建设占地783.33亩,节约土地3777.81亩,节地率达到82.8%。枣强县国土资源局将对节余出的土地进行复垦,恢复成为高质量高等级耕地,通过省级占补平衡交易平台,在省内调济使用,若对节约出来的这些土地以每亩25万元计算,可获得近10亿元收益。同时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置换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全县城镇化建设和项目用地需要。

枣强县在“三区同建”工作中,坚持合作共建,借力发展。一是加强与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先后引进宁夏银阳光伏、山东寿光设施农业等龙头企业,引进中国农大先进理念和河北农大先进适用技术,建成了全省单体存栏规模最大的肉羊养殖深加工基地、华北最大的密植梨种植基地和国内技术领先的彩兔繁育基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二是整合政策项目资金集中投放,整合上级涉农项目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和生态涵养区,有效发挥了涉农资金的聚合效应。三是推进市场化运作。以构筑开放式、多元化、多层次投融资新格局为着力点,创建“三区同建”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新机制,有效破解融资难题。

两年多来的实践,枣强县“三区同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农业机械、先进农业科技和适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改变了“小而全”的传统家庭生产方式,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应运而生,传统农民变成了职业农民,改善了农民生产环境,提升了社区品味,农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幸福指数普遍提高。

二是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3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39.6%。38个产业园区投资总额5.2亿元,土地流转面积在万亩以上的2家,千亩以上19个,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6家。新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9家,农超对接企业6家,注册品牌12个,有6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通过了绿色农产品认证,部分农产品实现了线上销售、线上交易,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三是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社会资本向“三农”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规范运作、农村产权市场的日益成熟,增加了“三农”的吸引力,促进了社会资本的转移。据初步统计,农村社区建筑成本下降10%以上。先后吸引衡水泰华房地产公司、五湖房地产开发公司等8家工商企业投资农村社区建设;引进欣苑农业、健翔农业、百荣牧业、昌达兔业等19家工商企业投资产业园区建设;农民自发组织,筹资成立农民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社会资本的涌入,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流转土地,可获得土地地租收益,全县土地流转价格一般在亩均800-1200斤小麦之间,相当于目前农业的亩均纯收入。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农民入园务工,增加了一份工资性收益。全年计算,各园区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

(枣强县国土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