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切勿被伪需求迷惑

03.06.2016  16:48
  钢铁企业去产能的决心和行动正备受质疑。据报道,地方被动去产能的行动正被增产量的冲动所打乱,部分省份钢铁产能名减实增。

    

  实际上,产量有增无减的不止钢铁。2016年前4个月,除了煤炭的日均产量在4月有所下降外,水泥、有色的日均产量都是持续提升的。虽然产能和产量不是一个概念,但中长期看,去产能最终一定要落实到缩减产量上,这个关系不会变。

  

  追溯钢企增产的缘由并不困难。应该说,4月期货市场大宗商品的大幅反弹带来的“伪需求”,是钢铁等商品产量增加的最直接原因。上海期货交易所数据显示,4月下旬,螺纹钢期货主力合约价格较去年年底暴涨了72%,最高达到每吨2787元。期货市场的疯狂直接带动了现货市场,很多钢材出厂价一度涨至每吨3000元以上,受此影响,钢铁企业不仅有意愿加快生产,停产的企业也开始复产。然而,由于市场需求不牢,上述做法显然是短视的。

  

  去产能是符合市场导向的做法,因市场回暖而增加产量,表面上看也是市场导向的,但实际上,4月大宗商品的行情只是一波被热炒过度的超跌反弹,所谓的市场回暖,只是建立在炒作带动的伪需求之上。自4月价格高点出现以来,目前螺纹钢期货和现货的价格跌幅均已达到3成左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能说,大宗商品的价格反弹给了钢铁企业们且战且退的机会,但钢企们却选择了飞蛾扑火,其短视犹如熊市中的A股市场,反弹本是割肉的机会,被套牢的散户们却拼命加仓。

  

  钢铁企业去产能的意愿本就非常低,而价格反弹进一步动摇了去产能的定力。这一点体现在,相当一部分省份提出去产能的方案存在问题,例如,为了预留增产指标,有省份在方案中虚报历史数字,即便方案落实到位,表面上看压减了产能,实际产量还是会大幅增加。从钢企的角度讲,减产之所以不容易,是因为资金对钢铁企业非常重要,而正常的生产是钢企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前提条件。尤其对于国企来说,由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资金优势,而且肩负着一定的保障性职能,减产更困难。

  

  国家对钢铁产业提出的去产能目标是未来3年至5年内要压缩产能1亿至1.5亿吨,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矛盾是,虽然钢铁实际产量不断增加,但地方上报中央的去产能目标却几乎超出了国家制定的目标——之所以积极性很高,与争取国家的政策补贴不无关系,但如果去产能沦为字面游戏,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则既耗费了国家补贴,又没有解决问题,这是需要警惕的。

  

  显然,国家需要更多的硬约束来督促钢企减产。今年一季度,虽然亏损面有所收窄,但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净亏87.48亿元,同比增亏达到659.51%,这足以提示钢铁行业去产能的紧迫性。4月的市场回暖虽然给了钢企喘息之机,但也动摇了钢企本就不甚牢固的去产能定力,对此,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同时,职能部门还应强化去产能政策的落实,尤其要确保去产能不因市场炒作带来的“伪需求”而贻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