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6.7%印证中国经济已触底? 专家这样看
嘉宾: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潘建成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李 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李佐军
企稳态势来之不易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为6.7%。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的增速也都是6.7%。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从第三季度GDP走势看,中国经济是否已经接近L型的底部了?
潘建成:今年一、二、三季度GDP增速均为6.7%,这表明我国经济L型的走势仍在延续,经济运行比较平稳。从数据上看,我国经济运行波澜不惊,似乎没有什么故事。但对于L型走势的中国经济而言,没有故事或许就是最好的故事。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内产能过剩十分严重的环境下,中国经济的L型走势来之不易。
中国经济的L型走势看似平静,但平静的水面下方却正在发生精彩纷呈的结构性变化。这个变化充分体现在经济结构的优化上,比如投资和消费结构在优化,产业结构在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在展开,绿色发展成效在显现等。
至于谈到中国经济是否见底,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经济增长率的角度看,中国经济L型的走势不会在短时间内过去。我们也不必对GDP增速高一点、低一点而大惊小怪。其次,从经济增量的角度看,中国经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增长率依旧能够保持平稳,经济增量稳步上升,上升幅度比去年和前年的幅度还大。这说明中国经济正在温和地走出底部,甚至有温和回升的态势。需要说明的是,观察中国经济,还是应该更多地从增量角度来思考。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就业稳定、老百姓收入增加、民生改善。
李平:从前三季度整体看,中国经济运行相当稳定。第三产业增速较为稳定,第一产业增速持续增加,第二产业在二、三季度的表现明显好于一季度,呈现向好的趋势。总的来说,三大产业运行平稳,特别是第二产业稳中向好,成为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
但值得注意的是,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国际形势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贸易形势仍比较严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没有完成,工业结构性过剩局面没有改变,新动能还没有发挥主导作用。中国经济是不是接近或达到底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不排除小幅波动的风险,但现阶段经济运行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仍处于可控范围内,不会出现剧烈波动。
李佐军:连续3个“6.7%”,释放出了中国经济运行企稳的积极信号。而且,中国经济的相对企稳,是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实现的,表明经济发展的韧性比较强。
现在要得出中国经济接近L型底部的判断为时尚早。判断中国经济是否探底,需要首先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仍然有不少棘手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比如产能过剩、高房价、高库存、高杠杆等。二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仍然没有从原来依靠投资拉动尤其是政府投资拉动,以及货币政策刺激,转向主要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拉动。只有这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中国经济的探底才是比较真实的探底,才能说经济已接近L型底部。
工业正迈向中高端
9月份,PPI同比增速由负转正。从工业数据看,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运行平稳,企业效益也明显改善。如何评价当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的总体形势?工业经济在结构上有哪些新的亮点和变化?
潘建成:9月份,PPI同比由负转正,结束了持续54个月的同比下跌走势。铁路货运量的同比降幅也在持续收窄,这说明工业经济在经历比较长时间的收缩之后,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总的来说,企业家更加关注价格变化,因为利润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更高,价格持续下跌,会导致利润增长萎缩,甚至出现亏损。今年以来价格的回升,带来的最显著效果是利润增长回升,而且回升幅度在加快。这对企业家的信心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工业品价格回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中,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升的因素,也有市场需求回暖的因素。三季度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工业企业的订货水平已达到2013年一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去产能和以行政手段安排的限产也产生了一定成效;企业库存也在不断下降。但我们不能因为PPI回升就简单地认为市场形势已经完全好转,未来的工业增长,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
此外,也要看到工业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例如,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增长比较快,与消费升级相关的产业增长也比较快,这表明工业正在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从变化上看,一是三季度消费类产业比二季度明显上升,比如食品、医药、家具、家电景气明显上升。二是煤炭、石油、有色等资源类产业从底部明显反弹。这两个变化说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强,资源类产业在全球价格回暖以及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正在逐渐摆脱困境。
李平:从工业增速来看,工业经济运行形势整体平稳,除了年初增速有所下降之外,3月份以来工业增速出现明显回升,二、三季度工业增速相对稳定。结构优化的趋势也相当明显,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了较高增速,并持续增加,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接近45%,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同时,随着原材料价格回升,淘汰落后产能、降成本政策效果正在推进,原材料行业的经营状况显著改善。
但另一方面,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局面依然突出,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压力。目前,民间投资水平较低是制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民间投资而言,不能只简单增加规模,同时要注意引导投资方向,只有将民间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平稳发展。
李佐军: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与上半年持平。而且,9月份PPI在连续54个月同比负增长后开始转正。这说明工业品的市场需求明显好转。市场需求变化的背后,与最近半年多以来房地产市场回暖、房价上涨,以及房地产带动的上下游产业发展有很大关系,也与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有关。
从工业效益看,1月至8月份工业效益明显改善,说明我国工业经济的结构在优化。这与我国持续推进去产能有关,通过去产能已将一部分效益比较差的企业和项目淘汰出局。同时,一些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压力下,也主动自我加压和调整,产品结构得到了优化。此外,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产业等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使得工业经济形成了一些新的增长点。
动能转换是持久战
从数据来看,第三季度我国新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新的动能在加快成长。不过,新旧动能的转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
潘建成: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单位GDP能耗的持续下降,说明经济的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在减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增长动能从高耗能向低耗能领域转变。区域的分化也体现了动能的转变。目前,我国的东部、中部表现出较高的景气状态,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的景气度明显上升。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力的增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加快,表明中国经济的动能更多聚集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这些地区的动能主要来自新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新动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场持久战。新动能的形成是一个慢功夫,需要依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实践到取得成效是一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过程,要积蓄能量、调整节奏,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比较长时间来完成蜕变。
李佐军: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使旧动能的作用进一步减弱。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需求侧的“三驾马车”,依靠需求管理政策,尤其是政府投资拉动和货币政策刺激,以及依靠生产要素的大规模粗放投入来拉动。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就必须改变这一做法。
另一方面,我们要从供给侧着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供给侧“三大发动机”中,制度变革是关键。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实施以减税为目的的财税改革,以减管制为目的的政府改革,以减垄断为目的的垄断行业改革,以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等,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培育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李平:新旧动能转化本质上是消费升级、结构升级、技术升级的综合结果,确实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新旧动能转化过程中,一是要注意风险防范,新旧转换通常涉及利益调整,各种潜在的矛盾会集中显现,在转换过程中经济也可能出现一定的波动,这种波动具有必然性,但要注意防范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二是要积极培育新动能成长的环境,完善市场制度、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是推进新动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其中提高创新能力并非简单加大创新投入和创新的直接产出,而应更加注重创新环境的培养,切实增强创新的基础能力。
推进改革仍需定力
近期政府出台的一些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否会成为影响经济后期走势的重要因素?第四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态势将有什么变化趋势?怎样确保实现全年预期目标?
潘建成:政府对房地产进行调控,一是要防范金融风险,二是要避免房地产泡沫过大,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如果把稳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相比较,防风险显然更加重要。我们不能为了稳增长,纵容风险的累积。而且,避免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可以减少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反而有利于稳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市场活跃,其滞后效应在四季度会继续显现,对家电、家具、建材等行业会有带动作用。其次,鼓励汽车消费的优惠政策在年底会到期,第四季度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望增强。再次,PPI同比由负转正以后,有望继续往上走,这对市场信心有推动作用。此外,“三大战略”的实施在四季度也会进入高峰期。因此,四季度的增长动力还会进一步增强,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应该没有问题。不过,由于房地产调控的滞后效应会在明年上半年显现,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效应明年也会减弱,因此,明年上半年的经济走势值得关注。
李佐军:今年前三个季度GDP的增长,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带动:一是房地产的回暖;二是货币金融政策的激励,如M2增速一直在10%以上,新增贷款规模也很大。
四季度以及今年全年,GDP增长能否延续前三季度态势,关键看上述两个因素能否持续。现在看来,政府已经对房地产实行分城施策的调控,一些城市的房价涨幅将回落,有些地方的房价甚至可能会下跌,房地产投资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消费将受到影响。货币政策的刺激也难以持续。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还没有真正转移到新动能上来,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不稳固。
因此,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哪怕GDP增速放缓一点,也不能放弃促改革、调结构的主要目标。我们不必过分在意GDP的小幅上升或下降,从过去的经验看,GDP的放缓,反而会倒逼结构优化,倒逼新动能形成。我们要把目光更多地放在经济结构是否优化、新动能是否形成、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及民生是否得到应有的保障等方面。
李平:自去年年底以来,房地产确实对经济发挥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不过,这其中一些非理性因素逐渐增多,调控政策的出台在预料之中。在城镇化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房地产确实还存在发展空间,不过,结构性矛盾和投机性因素又加大了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潜在风险。政府调控的主要方向,是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而非简单地抑制需求。这种调控确实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可能还有待观察。一方面,房地产需求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抵消一部分影响。总的来看,四季度经济形势应该还是较为平稳,不会出现明显下降,加之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基础较好,全年预期目标应该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