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 狠抓落实 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5月23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

24.05.2019  2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卫生健康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卫生健康工作精神,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着眼卫生健康工作突出短板,以“三不出”“两降一升”“四覆盖”为目标,扎实推进全区卫生健康重点工作,切实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现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取得历史性突破,包虫病及地方病综合防治成效明显,健康脱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落实准确到位,重大疾病防控有力有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健康服务能力不断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一大批惠民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区人民群众在卫生健康领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正确指导,全国各省市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藏卫生健康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全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整体服务功能全面增强,诊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三不出”“四覆盖”逐步实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了1548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6787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4.88张。卫生人员总数24018人,卫生技术人员19035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5.54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41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62人。目前,我区人均期望寿命由和平解放初期的35.5岁提高至目前的70.6岁,孕产妇死亡率由解放初期的5000/10万下降到56.52/10万,婴儿死亡率由解放初期的430‰下降到11.59‰,提前完成2020年预期目标。我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催人奋进的良好局面。

  (一)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成效显著。 为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藏卫生健康工作部署要求,2015年7月,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以前援藏的基础上,启动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暨在坚持一个省市负责援建一所地市医院的基础上,7省市65家医院对口帮扶我区“1+7”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北京市所属医院援助拉萨市人民医院,上海市所属医院援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安徽省所属医院援助山南市人民医院,广东省所属医院援助林芝市人民医院,重庆市所属医院援助昌都市人民医院,辽宁省所属医院援助那曲市人民医院,陕西省所属医院援助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在援助过程中,明确一家医院牵头负总责,同时实施“以院包科”,由内地一所医院负责帮扶受援医院一个或几个科室。牵头单位选派干部担任受援医院院长或常务副院长,负责受援医院综合管理、人才发展和绩效考核等工作。其他受援医院积极配合,服从整体管理,齐心协力做好受援工作。为更好更快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机构,全面协调推动各项工作。北京、辽宁、上海、安徽、广东、重庆、陕西7省市把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想西藏之所想,急西藏之所需,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组织部、卫生健康等部门全力以赴,坚持选最好的医院、建最好的团队、派最好的医生,4年共计选派659名专家,最大限度支援西藏“1+7”医院,凸显了“大后方”的强大保障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实施以来,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一是人才培养成效凸显。帮带一批骨干。坚持把培养好、引进好、使用好人才作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主攻方向和首要任务,分层分类制定“1+7”医院近期、中期和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举措,着力建设一支有梯次、成建制、留得住、用得好的医疗人才骨干队伍。建立了中青年骨干人才信息库,组建自治区级的医疗人才梯队,有计划地在中青年骨干信息库中选取基础好、有潜力、肯吃苦、能上进的本地医疗人员,培养了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全面落实了“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机制,援藏医疗专家帮带588个医疗团队、1446名本地医务人员,培养本院医疗骨干984名和县级医院医疗骨干1593名,已有120名受援医院医生能独立开展1-2种新手术,803人职称得到晋升,整体提升了医院医疗技术人员能力和水平,努力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培养一批好苗子。选派1147名有培养潜力的本地医务人员和新入职医生到对口支援医院跟岗培训、进修业务。在中组部的协调下,选派23名地市分管领导和卫生部门、受援医院班子成员到对口支援省市挂职锻炼。引进一批急需人才。引进医务人员776人,同时,柔性引进各类人才778人,进藏开展短期服务,进一步提升受援医院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二是“以院包科”推进有力。管理力量得到加强。落实“1+7”医院院长全部由牵头医院选派管理经验丰富、医疗技术精湛的人员担任,科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大多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援藏专家担任,增强了科室力量。加强信息化改造升级。对“1+7”医院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初步建立起以HIS、LIS、PACS、EMR为核心,以合理用药、手麻、院感、输血管理、体检、临床路径、多媒体查询为子系统的医院信息化网络,援受双方建立起远程医疗合作。精准确定重点科室。结合全区疾病谱,依托8家牵头单位、65家包科医院重点建设164个科室,重点打造心血管内科、妇产科、儿科、骨科等85类具有高原特色、符合群众就医需求的拳头科室。在受援医院加挂特色专科牌子,实现支援医院与受援科室“捆绑”发展。“以院包科”成果丰硕。充分发挥包科医院的资源、技术优势,“打包移植”内地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847项,共同攻关技术难题969个,联合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514项,已立项172项,填补刷新区域内医疗技术空白1014项。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行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首席专家的实施意见》,从严从实选聘首席专家32人,充分发挥首席专家示范带动和支撑作用。先后在“1+7”医院挂牌成立45个临床医学诊疗中心,实现支援医院前后方联动、资源共享。目前受援医院科室由163个增加到385个,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覆盖较为广泛的科室体系。细化完善学科197个,新建必需的临床和医辅科室46个,有效充实了医院综合力量。

  三是等级医院创建初显成效。以等级医院创建工作为抓手,树立“以评促管、以评促建”意识,围绕创建目标,以钉钉子精神逐项落实,紧抓“1+7”医院内涵建设和能力提升。截至2018年底,拉萨市、林芝市、日喀则市、山南市、昌都市、那曲市人民医院顺利创建“三级甲等”医院,阿里地区创成“三级乙等”医院。

  四是诊疗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实现“三不出”目标步伐。按照“三不出”目标要求,对“大病”、“中病”目录清单逐项统计、梳理完善,每季度按能够治疗和不能够治疗两种类型更新一次“大病”、“中病”目录。已有338种“大病”不出自治区,1990种“中病”不出地市,一些常见的“小病”在县级医院就能得到及时治疗,2018年“1+7”医院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分别比2014年增长了37.55%、76.23%、76.02%。危急重症救治取得重大突破。受援医院共开展三、四级手术18430余台,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90.88%。比2014年提高21.55%。

  五是医院管理水平提升明显。从深从细加强医院管理。以医院等级创建为抓手,按照《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推进公立医院人事、薪酬、管理运行等体制机制改革。山南市人民医院按照“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制定绩效分配方案,注重向医疗一线科室倾斜,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林芝市人民医院运用PDCA和品管圈等质量管理工具,积极推进医院管理上水平。医院行政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健全完善了医院内部决策、工作例会、人员任免、考核评价、财务监督等制度5314项,基本形成了专家治院、制度管人的医院管理新格局。诊疗流程更加规范。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落实、优化和再造流程284个,建立了符合实际、简单明了、操作性强的诊疗流程体系。山南市人民医院重点对急诊科、检验科、儿科、B超室等12个科室进行流程改造,方便群众就医诊疗。医院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在门诊、导诊、挂号、分诊及诊疗等过程中,合理配置资源,细化岗位职责,推出更多便民举措,尽量缩短患者就医时间。自治区人民医院超声检查由原来的预约1周左右实现了零预约。

  六是硬件设施全面改善。三年来,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7省市共投入援藏资金4.6亿元,用于7地市人民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采购、科研教学等项目。西藏自治区整合各级财政及援藏资金累计投入28.85亿元,用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医疗设备采购、人员培训。各地市在基础建设、配套保障、土地划拨等方面全力支持。日喀则市、林芝市、山南市、昌都市均建起结构合理、功能齐备的现代化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原门诊楼通过改造,压缩非业务性工作空间,让群众就医环境更舒适。3.0核磁、128排CT、DSA介入治疗仪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已走入“1+7”医院,正在服务于各族群众。

  (二)包虫病防治硕果累累。 包虫病是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犬、狼等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牛、羊以及鼠等动物是主要的中间宿主。为详细了解我区包虫病流行情况,2016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协调17个对口援助省及国家疾控中心,完成了对全区5万人群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区包虫病流行范围广、程度重,是全国唯一全境流行、患病率最高的省份,人群平均患病率为1.66%,囊型和泡型包虫病均有流行。其中泡型包虫病患者若不经治疗,10年病死率达94%,故又被称为“虫癌”。包虫病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和沉重的经济负担,给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是西藏农牧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百姓健康,高度重视藏区包虫病防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同志在全区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抓好包虫病源头控制和管理,加强环境整治,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防控强度,努力做到逐步消除包虫病的危害”。自治区政府主席齐扎拉同志亲自牵头抓总,集全区之力,推进全区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并多次强调:“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一项政治任务、民心工程,务必抓实抓好,决不能把包虫病带入2020年小康社会”。2017年2月28日,我区成立了西藏自治区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指挥部,由自治区主席齐扎拉同志亲自任指挥长,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公安厅、农业农村厅、宣传部等1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指挥部在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常设办公室,由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王云亭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协调推进和贯彻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指挥部办公室细化了工作职能,建立例会工作制度和信息报送机制,及时分析问题,提出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所有成员单位明确日常工作负责同志和联络员信息。各地(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分别成立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专职干部,具体负责包虫病防治管理工作,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建立工作周报、月报制度,明确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的职责,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为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形成联防联控机制和部门间的高效协商机制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为全区包虫病防治工作上下一心、全区联动,提供了源动力。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责,广大干部群众顺势而动、顺时而为推动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歼灭包虫病的战争在西藏打响。

  一是提前完成病例筛查。按照《西藏自治区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方案(2017--2020年)》原计划三年内完成全区包虫病人群筛查任务,但为了让患者尽早解除病痛,尽快接受治疗,满足各族群众对健康和幸福生活的渴望,齐扎拉主席坚决提出:无论多么艰难,也要尽一切可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务必要在一年内完成全人群筛查任务,避免筛查时间长而延误病情,而且筛查工作要立足于“以我为主、立足区内、外援为辅”的原则,在工作中培养区内技术队伍,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为此,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自治区举全区之力,动员全区医疗卫生部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卫生健康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和17个对口援藏省份以及部分慈善机构和自愿者团体对全区包虫病防治工作的大力支持,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先后协调组织461名专家进藏,与区内医务人员3000余人,组成800多个筛查组,分赴各乡(镇)、村开展人群筛查工作,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的工作要求,至2017年底,全区完成300多万人的筛查工作,实现了对全区2岁以上人群筛查全覆盖,把应该三年完成的任务在一年内克服诸多难题坚决完成,创造了西藏地方病防控史上的奇迹,也为全国地方病防控提供了经验。

  二是全力推进患者救治工作。在包虫病筛查过程中,同步实施了对包虫病患者的分类治疗。为尽快确诊疑似患者,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积极协调内地包虫病经验丰富的B超专家与区内B超专家组成工作组,集中在拉萨市进行甄别确诊。依据我区各级医疗机构的能力现状,充分发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优势,指定13家包虫病患者手术治疗定点医院,每家定点医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患者救治领导小组,明确患者手术治疗任务量和日程表。统筹农牧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和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三方面资金保障,要求全区13家定点医院开设治疗绿色通道,专设包虫病床位150张,让患者“无出藏、无预约、无等候、零支付”的流程和要求接受治疗。对于有思想顾虑拒绝接受治疗的患者,工作人员请经治疗康复的患者现身说法,积极思想动员。目前,全区累计完成包虫病患者手术救治5000多例。对符合药物治疗患者均由各县(区)安排接受免费药物治疗管理,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即医疗机构负责制定治疗方案、发放药物,疾控机构负责患者信息管理和督导,乡镇卫生院(卫生室)、村卫生室负责随访管理。已药物治疗9845例。通过整合区内外资源、全力保障,包虫病患者治疗救治工作有序推进,实现了对发现的符合救治指征且自愿接受救治的包虫病患者“应治尽治、应管尽管”的工作目标。

  三是全面从严管控传染源。西藏研究制定了《西藏自治区犬只规范管理办法》,全面推行限养、拴养措施,实行家养犬免疫和登记制度,城镇、农区及半农半牧区每户限养2只,牧区每户限养3只,寺庙限养5只。全区充分发挥社区民警、居委会、驻村工作队等力量深入辖区上门核实犬只数量、对家养犬逐一登记,并办理养犬证、发放犬只标识牌。完成家犬登记办证18.9万余条,犬只挂牌和植入芯片22.4万只。全区共建成流浪犬收容站44所,实现了流浪犬收容所七地(市)全覆盖,采用民警组织、聘用第三方机构或专业捕犬队、集中收容管理的常态化工作模式,全面开展流浪犬收容工作,累计抓捕收容流浪犬24.6万余只,并聘请专门人员进行收容管理。

  针对畜间疫情防控,我区制定《西藏自治区动物间包虫病防治方案》,大力开展动物包虫病疫情监测,细化羊免疫、犬驱虫和动物病变脏器无害化处置、流行病学监测等防治措施,村村落实畜间疫情防控责任人与监督员,负责每月发放犬驱虫药,指导犬主或者专业人员给犬投药,登记驱虫情况,保证“犬犬投药、月月驱虫”的措施落实。每年组织对全区新生羔羊进行免疫接种,免疫率超过90%;全区家犬驱虫168.23万次(只),驱虫覆盖率超过90%,无害化处理牛羊病变脏器3.84万个,草原鼠害治理1322.5万亩;为做好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犬驱虫效果评价和新生羔羊免疫抗体监测工作,优化防治方案,已采集各类动物样品近30万份,目前正在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同时加强牛羊屠宰监管工作,规范冬季屠宰管理,监督动物病变脏器采取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有效切断包虫病传染途径。

  四是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全区各级部门协作联动,把包虫病防治与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有力推进健康西藏建设。充分动员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驻村干部、在校师生、寺庙僧尼等关键群体的包虫病防治知识宣讲,大力开展包虫病综合防治知识宣讲、巡讲、发放宣传材料,促进包虫病防治知识进社区、进寺庙、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形成了包虫病防治知识处处可见、人人可见、时时可见的良好健康教育氛围。通过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包虫病防治微电影、纪录片、小品、视频和歌曲等宣传材料,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教育,让群众充分认识包虫病的危害,掌握防治知识。医疗卫生工作人员通过走村入户,开展包虫病防治健康巡讲,通过边筛查边宣传,使包虫病防病知识覆盖人群达290余万人次。区党委统战部和区民宗委与寺管会签订寺庙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教育引导僧人、寺庙管理人员及信教群众讲究卫生,定期开展宣讲活动,发放宣传材料,制作宣传展板。区党委强基办将包虫病防治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组织全区驻村工作队积极开展包虫病综合防治知识宣讲和发放宣传材料。区教育系统发挥“小手拉大手”、“一个学生带一户”的作用,做到包虫病防治知识学生家庭全覆盖。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体系已经形成,群众逐步由“要我防治”向“我要防治”转变。

  (三)健康扶贫工作高效到位。 健康扶贫是通过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实施疾病分类救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等手段,让贫困人口能够看得起病、看的好病、看得上病、防得住病,确保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助力实现贫困户顺利脱贫。2016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国家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国卫财务发〔2016〕26号),为健康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思想指导,理论遵循和政策保障。一直以来,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将健康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紧紧围绕实现让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的目标,举全系统之力,精准施策、精准推进,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统筹整合资源,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有效推进健康扶贫工作。我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人口从2016年的63394人下降到目前的12309人,减少了51085人。2018年度,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在区(中)直20家重点行业扶贫部门考核评价中被评为综合评价优秀部门,在129家区(中)直定点扶贫单位考核评价中被评为综合评价优秀单位。

  一是坚持目标标准,分类指导、分类施策。积极完善农牧区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保障体系。目前,农牧区医疗制度政策覆盖率、参保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人筹资由县级政府财政全额补贴;农牧区医疗制度对贫困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新生儿抢救费用实行100%报销补偿。同时,形成了以农牧区医疗制度为主,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和农牧民大病保险相结合,政府兜底保障、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途径医疗保障体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自付部分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2019年3月,此项工作已全部移交至自治区医疗保障局,现行政策标准以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出台文件为准)。按照《西藏自治区农牧民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报工作实施方案(试行)》(〔2018〕174号),进一步完善补偿政策,规范转诊转院与备案流程,规范区外就医联网结算、结报流程;探索开展委托第三方机构承办经办业务,与中国人保财险西藏分公司合作,为全区农牧民群众提供农牧区医疗区外就医联网结报经办服务。2018年下半年已覆盖全区7地市。

  二是开展专项救治行动,让贫困人口“有制度保障看病”。以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为抓手,组织动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部门,对患有大病、慢病、重病的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按照“一人一策”原则,实行挂图销号,分批分类救治。大病集中救治一批。结合我区疾病谱,在国家确定的7类13种疾病基础上增加至30种,确定定点医院、诊疗方案和付费原则以及保障政策。截至2019年3月底,全区罹患大病3851名,已救治3537名,救治率达91.8%。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组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与贫困家庭进行签约,为贫困人口提供公共卫生、慢病管理和疾病治疗服务。截至2019年3月底,全区需救治14667名,已救治13769名,救治率达93.9%。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对不能一次治愈、医疗费用持续发生且巨大的大病,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保障措施。截至2019年3月底,需救治1051名,已救治961名,救治率达91.4%。

  三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让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16年以来累计落实资金8.361亿元,改扩建29个县级医院、32个乡镇卫生院和53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35个县级藏医院和67个妇幼保健站。其中,2018年落实中央预算内支持我区基层农牧区建设资金2.1亿元,包括改扩建8个县人民医院,新建4个县藏医院,17个县妇保站,1个县疾控中心。同时,争取资金,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吸刀、氩气刀等一系列大型医疗设备、实验室检验设备,协调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为我区22家藏医院、198家中心乡镇卫生院捐赠救护车220辆。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录、专项招录、专项引进等方式,已为全区补充医疗卫生人员1100余名。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还多次与组织和人社部门沟通协调,在向深度贫困地区招录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时降低学历的标准。同时,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学历升级教育、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自治区城市医院对口帮扶高海拔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全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1+7”医院柔性人才引进办法等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开展基层巡回诊疗工作。按照自治区主要领导进一步下沉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的指示要求,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切实转变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从“疾病诊疗”到“健康管理”,起草《在基层开展巡回诊疗提升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实施方案》,提出“送医送药送健康•签约服务进家庭”的工作思路,拟于2019年在那曲市、阿里地区和昌都市高海拔、偏远边境的11县96个乡镇开展基层巡回诊疗,由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组成巡回诊疗责任团队,采取“包乡、包村、包户、到人”方式,引导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促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

  四是加强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筑牢贫困人口健康屏障。坚持预防为主,将疾病预防控制与健康扶贫相结合。目前,全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75元,服务项目拓展到14项,已经覆盖所有贫困人口。城乡居民暨在编僧尼免费健康体检工作覆盖贫困地区所有人群,健康体检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发现和干预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持续开展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实施羊八井风湿病患者扶贫易地搬迁工作,通过改善居住条件、自然温泉洗浴和藏药治疗等多种措施,减轻风湿病患者疾苦,改善生活质量。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乳腺癌宫颈癌筛查等项目;为妇女儿童提供系统、规范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通过签约服务进一步核实核准贫困人口中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包虫病等慢病患者,并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的重点对象,做到“应签尽签”“签了更要约”。

  (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一直以来,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开展分级诊疗、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保障药品供应、完善医保政策、加强综合监管等方面提出了符合西藏实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定期联合财政、人社、发改等部门开展医改专项督导,并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同时,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坚持把深化医改作为推动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促进改革措施和力度从“迈方步”到“急行军”,全力摘掉“西藏除外”帽子,实现医改与全国同步。全国2017年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考核工作中,我区位列第18名。日喀则市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落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

  一是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就医新秩序。深入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西藏自治区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意见》《西藏自治区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明确区、地(市)、县(区)、乡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梳理出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地市人民医院大病、中病分级诊疗目录清单,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利用,引导群众合理有序就医。目前,全区15家三级医院(含藏医院)、34家二级医院参与医联体。不断提升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2.21%。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覆盖全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组建家庭医生团队9705个,签约人数173万余人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53.4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达95.80%。初步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下沉,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二是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印发《关于认真扎实做好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成果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从落实好公立医院补偿新机制巩固完善工作、认真组织落实医疗服务体系规划、着力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加大投入全面落实政府责任、持续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认真开展便民惠民服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等8个方面对深化医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印发《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案》明确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为试点推进阶段,将自治区人民医院和拉萨市人民医院作为自治区级试点,各地市遴选确定一家公立医院作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2018年全区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完成章程制定工作,2020年全区各级各类医院全部完成章程制定工作,全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目前,全区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完成了章程制定工作,自治区和7地市人民医院健全规章制度共4887项,包括重大决策、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实施、大额资金使用、医疗质量管理、医院各项核心制度等,优化和再造流程269个。联合人社印发《关于我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将7地市人民医院和自治区人民医院、自治区藏医院、那曲市藏医院纳入改革试点范围,启动为期一年的改革试点工作。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增加医疗质量、医疗效率、技术难度、满意度等指标,做到既肯定劳动价值和劳动量,又使人员精力集中在医疗质量和技术钻研上,同时实行绩效分配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出台《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发挥党委等院级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进一步落实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内部分配、运营管理等自主权,转换和搞活用人机制,逐步推行公平、公正、公开的人事制度和建立平等、竞争、择优的职称聘任制度。

  三是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深化药械流通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西藏自治区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网上药品器械集中采购工作,组织专家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上报药品目录进行汇总、审核、筛选。全面实施药品集中采购“两票制”,完善采购平台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模块,印发《西藏自治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耗材和体外诊断试剂集中采购实施方案(试行)》,开展西藏自治区高值医用耗材、体外诊断试剂网上集中采购工作。启动实施抗癌药省级专项集中采购和17种国家医保目录谈判抗癌药集中挂网,完成15个抗癌药品价格调整,最大降幅达到30.37%。

  四是完善农牧区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农牧区医疗政府补助标准从2017年的年人均475元提高到2018年的年人均515元,农牧区医疗制度政策覆盖率、参保率达100%。2018年安排资金9622.76万元实施农牧民大病保险。印发《西藏自治区农牧区医疗定点非公立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农牧区医疗支付方式改革住院单病种定额付费试点工作方案》《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区外就医联网结报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政策文件,方便农牧民报销结算。印发《关于做好羊八井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人员农牧区医疗(基本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全区跨地(市)搬迁安置农牧民基本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紧做好三岩片区跨市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医疗卫生相关工作的通知》,全力保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医保报销工作。出台《试点病种及收费标准建议方案》,在自治区人民医院试点10个病种的单病种收费工作,试点一年后在全区推广,为进一步开展医保单病种付费创造条件;拉萨市积极探索扩大临床路径管理,各县(区)对37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那曲市采取“先诊疗、后付费”方式,推行地(市)区域内异地结算。我区与四川省签署省际之间的跨省就医联网结报合作协议,确定山南市作为统筹试点地区,自治区人民医院作为跨省就医结报联网医疗机构。

  (五)重大疾病防控进展迅速。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西藏长治久安。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通过健全体系、提升能力、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我区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传染病防治体系基本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目前,全区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2家(含卫生防保服务中心),卫生人员1210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构建了以自治区疾控中心实验室为核心的艾滋病、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等专病实验室网络。自治区疾控中心和日喀则、拉萨、林芝市等地(市)疾控中心已通过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相关实验室资质认证,传染病病原学监测能力明显增强。医疗救治体系得到加强。2014年,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正式投入运营,提供全区传染病医疗救治、预防保健、康复医疗等服务,并负责对传染病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转诊病人进行诊治。全区所有综合医院设立了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科,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普遍设立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传染病监督体系基本形成。卫生监督执法网络覆盖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全区有自治区、昌都市和日喀则市三家独立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机构(其余地市为与疾控机构合署办公),县(区)配备兼职监督员、乡镇配备2名卫生健康监督协管员,全区共有卫生监督专、兼职执法人员346人,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人员1558人。

  二是传染病防治工作机制逐渐完善。建立健全了传染病疫情公开发布制度。通过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及时向社会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动态及防控工作信息,确保信息及时、公开、透明。同时卫生健康部门与农牧、教育、工商、食药监、交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建立了疫情信息通报机制,确保信息共享。建立了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成立了自治区重大疾病防治协调领导小组、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指挥部、H7N9禽流感联防联控领导小组,构建了政府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的联防联控合作机制。与邻近省区建立了鼠疫、包虫病和疟疾等传染病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全社会参与机制。各级政府以创建卫生城市、健康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强化传染病健康教育工作,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充分发动驻村工作队、学校教职工、社会志愿者和青年学生加入健康宣传员行列,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防治宣传和行为干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传染病防治保障能力不断加强。不断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加大对传染病防治的经费投入。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自治区疾控中心、昌都市、林芝市、那曲市、阿里地区疾控中心改扩建工程正在实施中,并已完成部分工程,地(市)疾控中心的硬件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各地(市)也将县级疾控中心建设纳入县级卫生建设总体规划,陆续实施开展县级疾控中心建设。“十三五”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总投入近4亿元用于全区传染病防治工作。2018年投入920多万元为全区免疫规划冷链设备进行更新,包括疫苗冷藏车6辆、疫苗冷库19部、疫苗储存冰箱510台、疫苗储藏冷藏箱684个、冷链实时温度监测系统1套。同时,昌都市、那曲市、林芝市等各级政府也拨出专款对冷链设备设施进行更新维护,保障了冷链储运的完整。不断完善传染病医疗保障政策。制定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对重大传染病患者的医疗费用予以减免,将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纳入农牧区医疗大病保障范围。将符合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传染病患者纳入相应救助范围。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对包虫病实行全人群免费筛查救治。

  四是重点传染病防治取得新进展。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方面: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位居全区甲乙类传染病前两位。根据自治区政府2018年关于结核病、肝炎、风湿病(骨关节疾病)筛查救治工作要求,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了对195.6万人的筛查检测和防治干预工作,以工作目标人群数量(约151.2万人)指标测算,工作完成率129.0%,其中,开展重点人群结核病筛查127.9万人,筛查率97.03%,超额完成85%的计划目标,主动发现结核病患者1778人,筛查患病率约139/10万;在那曲市顺利完成风湿病(骨关节疾病)综合防治试点现场调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西藏自治区风湿病(骨关节病)综合防治试点调查报告》,分析总结和提出了适合我区实际的风湿病(骨关节病)综合防治措施。及时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1011人,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99人;甲、乙型肝炎疫苗查漏6379人,补种3162人;风湿(骨关节病)筛查58161人。艾滋病方面:自治区重大疾病防治协调领导小组每年定期于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召开专题会议,总结并部署艾滋病防控工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通过强化宣传教育、强化干预措施、扩大监测与检测覆盖面、落实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等方式,落实艾滋病防控。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我区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                   

  五是地方病防治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区是全国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区之一,病情重、病种多,七个地(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病危害,主要有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地氟病。全区74个县(区)不同程度的流行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氟病涉及3个市、7个县、20个乡、36个村;饮茶型地氟病覆盖74个县(区)。大骨节病分布于全区7个地(市),涉及54个县、168个乡(镇)、491个村。目前,我区已制定出台《西藏自治区重点地方病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各级部门责任,以确保全区消除和控制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地方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