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11月27日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之二

28.11.2018  11:31

重庆市深化医改典型经验做法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大力指导下,重庆市围绕“让群众拥有更好医疗健康服务”目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坚持“一把手”抓改革,加强医改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将医改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专项。市委书记陈敏尔多次专题研究医改工作并作出批示。市长唐良智任市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各区县全部由党政“一把手”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并将医改工作纳入区县党委政府实绩考核,层层压实责任。为主动适应国家机构改革新形势,今年将市医改领导小组并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下设的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仍由市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委,各市级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改革。
  二、坚持落实政府责任,初步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2017年9月,全市237家公立医院(含部队医院、国企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结束了60多年“以药补医”的历史。一是降低药价,腾出改革空间。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实施医保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非医保药品联合议价采购,采购价整体降低10.6%。二是理顺价格,体现医务人员技术价值。实施“有升有降”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439项,大幅提高诊察费等技术劳务性项目价格。如三级医院知名专家门诊诊察费由原来的20元提高到50元,普通门诊诊察费由5元提高到15元。三是医保配套,不增加患者负担。所有价格调升项目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调增部分医保承担了约80%。如诊察费虽然大幅提高,但经医保定额报销后,一、二级医院普通门诊个人自付分别较改革前下降了每人次1元、1.5元。四是差异化的价格调整和财政兜底,医院补偿精准。通过诊察费、床位费2个项目承担近90%的取消药品加成补偿任务,拉开不同等级医院、不同级别医生的价格差距。对价格调整补偿率不足90%的医院,财政以“发点球”的形式兜底补足到90%,确保了医院良性运行。
  三、坚持强基层,促进分级诊疗
  全市共建成“4种模式”的医联体188个,实现区县全覆盖、三级医院全覆盖。重点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今年在彭水、潼南、忠县3个区县开展试点,以实现“医通、财通、人通”为目标,促进医共体内业务整合、财务统一、人员流动。突破现有政策,允许试点医共体内编制调剂使用,以医共体为单位实施医保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将制定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权限下放试点区县。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以来已累计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1062人,每万名城乡居民拥有全科医生数从2017年的0.96人跃升至目前的1.93人。单独设立全科医生职称评价体系,实现基层人员正高级职称“零”的突破。实施基层人员绩效工资改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等,激发基层活力动力。在彭水县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团化管理,建立“资金池”统筹用于集团内成员单位发展,基层软硬件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较改革前分别增长67%、191%,基层就诊率达77%。
  四、坚持正向激励,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按照“两个允许”要求,2017年在3个区县6家医院开展薪酬制度改革试点,今年扩大到所有区县54家医院和4家市属医院。创新实行“基础绩效+超额绩效”模式,基础绩效“保基本”,超额绩效以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不低于15%的事业基金后,可用于人员奖励。作为中央编办确定的第一批试点城市,在5家公立医院开展人员总量备案管理试点。总量内新进人员与原有在编人员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收入分配,以及养老、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同等对待。
  五、坚持综合施策,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建成省级医改监测信息平台,接入全市226家公立医院数据,实时动态监测医院改革效果。出台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良执业和不合理用药记分管理办法,探索实行“驾照式”记分管理。与市纪委联合开展“民生监督暨过度诊疗”专项整治行动,将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大型设备检查率、辅助用药等指标纳入重点监测,每月分析报告。对监测异常的辅助用药和高值耗材采取限量采购、重新招标议价等措施,采购价下降10%至30%。33种辅助用药采购金额同比下降22%,预计全年节约资金5亿元。36个国家谈判药品纳入医保乙类报销,83个进口药品(含抗癌药)降价政策平稳落地,平均降幅达7.38%,静态推算全年可节约药品费用1333万元。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先后设立3亿元的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和4亿元的健康扶贫医疗基金,筑牢“七道保障线”,农村贫困人口住院费用自付比例降至9.24%,并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
  去年7月以来,改革效果逐步显现。公立医院良性运行,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同比上升4.86个百分点。患者负担有所减轻,人均出院费用同比下降6%,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9%。医务人员积极性得到调动,薪酬制度改革公立医院职工收入水平较改革前增长5%—20%,人均年收入提高0.7万—2.4万元。基本实现患者、医务人员和医院“三满意”。

重庆市忠县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重庆市忠县人民政府

  2014年,忠县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来,始终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改革总基调,先行先试,破制约、补短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7年,被确定为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2018年被国务院办公厅表彰为公立医院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
  一、把方向管大局,政府办医“四责到位”
  一是统筹布局“一盘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制,书记、县长联手抓。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组建医院管理中心,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成立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构建县乡村联建联评联考机制。二是规划设计“一张图”。出台医改配套政策138件,建立医改领导小组季度例会、部门联席会议等制度,制定6大类30项指标的年度具体目标,确保改革推动高效有力。三是保障落实“一体化”。建立“定向+专项+兜底”补偿机制,“六大投入”全保障。无偿划拨县人民医院180亩、县中医院75亩建设用地,累计投入公立医院改革资金17.2亿元。四是监督管理“一肩扛”。建立“管理—考核—监督”三权分离考评体系,全方位公开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项目、收费价格、医疗质量评估、服务满意度等信息,拓宽公众参与监督渠道。
  二、抓难点破瓶颈,精准把握“五大引擎”
  一是构建分级诊疗新秩序。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龙头,创新打造“纵联横合”医共体,向上与市内外名医名院“结亲”,促进县域高、精、尖发展;向下与基层“联姻”,形成责任、发展、利益、管理共同体;横向所有乡镇卫生院“组团”,构建“资金、编制”两池,“职称、项目、设备、专家”四库,实现集团化管理。二是建设现代管理新医院。围绕现代医院管理14个核心制度,优化《医院章程》。建立总会计师派驻制度,强化成本核算。将医院内部经营管理、用人招人、收入分配等权力下放给医院。三是改革医保支付新方式。推行“总额控制、结余调剂、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资金使用机制,盘活了医保资金,激发了医院发展活力。两家公立医院纳入全市第一批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的付费试点,按病种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30%的住院病人。四是实施药械招采新机制。实施药品带量采购和“两票制”,累计减少群众药费1亿多元。以高血压、糖尿病为试点,推行长处方和延伸处方,确保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方便群众用药。五是改革人事薪酬新体系。建立“三制一控一考核”绩效薪酬机制,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9.6%以上。推行“县管乡用”,组建“编制池”,全县医疗机构编制拉通调剂使用,总余编率控制在1%,增加编制调剂额128个。实施“三名”工程,评选名医12人,名医院4所,名院长2人,成立“名医生工作室”7个。
  三、突重点显优势,融合发展“三大特色”
  一是中医药发展好。推广中医适宜技术58项,中医诊疗人次上升至35.5万人次,中医药参与率达83.5%。中医药服务覆盖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中医药处方数占比县中医院70.3%、县人民医院15%,乡镇卫生院38.18%、村卫生室37.64%。二是信息化建设快。以“两库五模块”为核心,建成融合基本医疗、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为一体的卫生计生信息平台。推行居民电子健康卡,实现了居民就诊信息跨区域查阅。构建“六位一体”健康网络视频系统,整合医保、卫生专网实施“一站式”结算服务。三是医防融合效果实。以家庭医生为纽带,融合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建成家庭医生手机APP,制作10—200元不等的菜单式个性化服务包,2018年有偿签约服务人群7000余人。
  四、转服务优供给,医改彰显“四大成效”
  一是医院服务能力更增强。投入9.6亿,按三甲标准新建县人民医院,将原县人民医院改扩建后县中医院迁入。引入肿瘤介入、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等新技术20余项,建立了卒中、胸痛等救治中心,县域内疑难危重病症救治率上升4.6%。创建国家特色专科1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11个,县级重点、特色专科30个。公立医院总诊疗量较改革前增长48.62%。二是群众就医更方便。携手北京301医院、重医附一院等三甲名院,建成覆盖全县远程医疗“五大中心”,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2万人次。将12项医改便民措施纳入重大民生工程。城乡一体“15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县域内就诊率、基层首诊率连续四年分别保持在90% 、68%以上。三是群众看病更省钱。全面推行100种单病种付费、150个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倡导65种疾病门诊不输液,门诊输液比例下降15%。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38.32%。设立2500万健康扶贫专项经费,实施“7+1+1”健康扶贫救助兜底政策,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制度,个人住院自付费用5000封顶,累计救助8247人、1998万元。四是医患关系更和谐。以党建为抓手,在公立医院大力开展“正风肃纪”活动,严格落实医疗行业“九不准”,医德医风和行业作风不断改进。健全以“三调解一保险”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机制。县人民医院创建为国家级平安医院,全县有市级平安医院2家、县级20家,医疗纠纷赔偿率连续三年下降。

优化体系夯基固本 实施县域综合医改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人民政府

  盐湖区是山西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共有区级公立医院4家、民营医院98家,乡镇卫生院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村卫生室34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49家。区域内市级医疗机构比较集中,辖区内患者在市级和域外医疗机构就医比例长期居高不下。基层医疗人才缺乏,已经成为保障辖区群众健康和深化医改的主要制约因素。 2017年2月份以来,我们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以被列为全省首批医改试点为契机,先行先试、破立并举、综合施策,不断探索盐湖经验,构建了管办分开、区乡一体、以乡带村、城乡联动的新型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以区医疗集团为中心,上联各级三甲医院,向下辐射带动村卫生室,构建两端医联体,中间医共体的发展模式,不断把综合医改工作引向深入。
  一、坚定改革方向,明确推进路径,构建医疗服务新体系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改革保障。全面加强党对医改工作的领导,把医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区乡村三级书记抓医改的领导机制。党政主要领导共同担任“施工队长”,建立起“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各部门共同抓”责任体系。全面推进医疗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激发医疗卫生系统干群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坚持政策支持,夯实改革基础。整合相关部门办医职权,成立了由区长李哲任主任的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出台了《运城市盐湖区区域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全面深化医改提供了有力支撑。区财政投入4600万元,为医护人员补缴养老保险,确保医疗机构轻装上阵,投身改革。
  三是坚持按图施工,搭好改革框架。整合区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区域内唯一法人的医疗集团。推动卫计部门回归本位,主抓绩效考核和行业监管。延伸改革链条,将村卫生室纳入改革范畴,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明确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优化资源配置,落实分级诊疗,努力实现“区强、乡活、村稳”。
  二、统筹资源配置,一体化管理,构建紧密型区乡医共体
  着眼基层,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赋予集团充分的用人自主权,取消行政级别,打破编制限制,人员统一招聘、管理、调配,聘任一名编制外同志担任医疗集团副院长,公开选聘两名村医担任乡镇卫生院负责人。实施自主招聘,吸引24名高学历、高层次人才。集团实行“六统一”管理,真正实现了县域医疗机构“一家人”“一条心”。
  二是推动资源下沉。集团先后投入500余万元,为基层配备医疗设备,满足临床需求;采取派驻专家、巡回帮扶、轮训轮岗等方式,推动人员、技术纵向下沉。区人民医院下派9名专家,常年基层坐诊;组建5支巡诊团队,定期巡回服务;选派40余名护理骨干,通过传帮带,提升基层护理水平。完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以区人民医院为核心,打造区域中心卫生院,辐射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新建3个120急救分站,配备急救车辆,缩短急救半径,构建黄金半小时圈。
  三是完善绩效考核。医管委建立科学评价考核体系,突出公益性和医疗质量,形成25大类460余项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医疗集团薪酬总量、院长年薪双挂钩。医疗集团完善内部绩效考核方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薪酬绩效、职称晋升向基层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三、筑牢村级网底,激发基层活力,打造以乡带村医联体
  通过以乡带村,不断“充电”“输血”,稳定人心,筑牢网底。
  一是稳定村医队伍。在不改变村医身份属性的基础上,集团已与291名村医签订聘任合同,乡镇卫生院实施管理,指导业务工作,定期绩效考核。采取1+1+X签约服务模式,组建了447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进村入户,做实了基本公共卫生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二是保障村医待遇。基层医疗机构根据基本公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医疗、双向转诊完成情况,为村医发放绩效工资。区财政每年拿出300余万元,为村医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责任险、意外伤害险,稳定了人心。
  三是强化能力提升。实施村医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培训基地,健全培训制度,区医疗集团与运城市护理学院联合办学,开办“村医能力提升班”,提升业务能力,充分发挥群众健康守门人作用。
  2017年盐湖区人民医院医疗收入较上年同比上升4.12%;门急诊人次16.5万人次,同比上升18.71%;住院人次1.7万人,同比上升4.8%;次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5.16%。乡镇卫生院医疗收入同比增加33%,门急诊人次同比上升14.2%;出院人次同比上升82.5%。基层服务能力、医疗服务量、群众满意度“三提升”;百姓看病的门诊费用、自费比例、间接成本“三下降”,基本实现了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两定制兜底线”打造精准健康扶贫新模式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政府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辖2市4县4区,总人口373万人,贫困人口8.6万人,其中因病致贫占45.5%。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困难群众看的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得病,积极探索建立“两定制兜底线”精准健康扶贫新模式,破解困难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做法
  (一)定制医疗诊疗方案,确保贫困群众看得好病
  一是强化信息精准,实行台账管理。在省卫计委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和市健康扶贫台账的基础上,对重点人群发放健康卡,建立大病、慢病专项救治台账。二是强化疾病预防,实行防治结合。以“两化七免一促进”政策和健康扶贫优诊制度为根基,强化农村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每个贫困村建立标准化村卫生室,为每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制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普惠政策,免费为60 岁以上贫困人口体检,为罹患糖尿病、高血压、精神障碍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定期举办义诊活动和健康讲座,发放药品和宣传资料,促进健康模式由“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转变;进一步优化就医环境,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放健康扶贫优诊证,持证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就诊均可享受专享优惠政策。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医疗服务,为每个贫困户提供包括疾病诊治、医疗随访、慢病管理、健康指导等服务。为调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积极性,我市出台了家庭医生劳务激励政策,规定每签约一名贫困群众每年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补贴15元,目前全市贫困群众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10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力地促进了因病致贫人员的康复脱贫。三是强化精准救治,实行因病施策。以“三确定一救治”(即确定医疗服务团队、确定定点医疗机构、确定诊疗方案和组织医疗救治)为抓手,积极做好“医疗服务定制”。目前,罹患9 种大病的422人已全部定制了治疗方案,救治率达100%。
  (二)定制医保救助方案,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
  建立“3+3”医保精准扶贫托底救助机制,即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三重医保”和民政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医疗保险托底救助“三重救助”。“三重医保”:一是基本医保。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困难群众医保参保率达100%。对缴不起参保费的困难群众,由当地政府帮助缴纳。基本医保最高报销额度15万元。二是大病保险。参保群众住院治疗合规医疗费用,经居民基本医保按规定支付后,个人累计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超过大病保险起付线部分,由大病保险资金按比例分段支付。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50元,筹资费用从基本医保基金中划出,不用参保人员另行缴费,最高报销额度40万元。三是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保。由政府出资,人社部门管理,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90元,省市县财政按3:3:4 比例承担。对困难群众患病发生的住院合规医疗费用按按比例分段报销,报销额度上不封顶。“三重救助”:一是民政医疗救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医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医保报销后的合规医疗费用,民政救助最高2万元。二是慈善医疗救助。由慈善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帮扶救助。三是医疗保险托底救助。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给予重点扶持,筹资标准为人均140元,市县两级财政按2:8 比例分担,实行合规费用“三个报销”。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度住院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医保报销和医疗救助后,在乡镇卫生院的全部合规费用以及在县级和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年度内个人负担总费用累计分别达到4000元、6000元的合规费用给予托底救助;经鉴定为重特大疾病和重症慢性病的门诊合规费用给予托底救助。
  (三)实行社会救助兜底,坚决守住贫困群众医疗底线
  通过“两定制”帮扶救助仍然不能有效解决实际困难的贫困群众,纳入低保兜底线范围,建立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同步提高、政策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
  二、成效
  一是降低了因病致贫率。通过实施健康扶贫,全市因病致贫人数由2.69万人,减至目前的1.67万人,减幅达37.9%。二是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家庭医生与贫困群众的签约率达到100%,共免费为60岁以上以及患高血压等贫困群众提供健康管理或体检2.5万人,群众小病就近即可解决。三是实现了大病不返贫。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托底救助贫困人员6975名,共计16238人次,医疗总费用3264.36万元(其中合规费用2953.76万元),报销率达90.5%(合规费用报销率100%);人均报销4234.77元(高于现行3208元的脱贫标准线),人均救助费用482.39元,避免了“老病号”长期患病加剧贫困、“新病号”因病加重贫困、“已脱贫户”因病返贫等问题发生。武陟县因病致贫群众文某,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医疗总费用33198.68元,其中合规费用30660.67元,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26650.1元后,剩余4010.57元合规费用给予托底救助,个人负担费用2538.01元。
  “两定制兜底线”健康扶贫模式的建立,在扶持对象上体现了保障患大病重病贫困人口这一特殊人群,在经办服务上体现了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的合作共赢,在财力投入上体现了政府拿小钱办大事、群众少花钱保大病的可持续性,完善了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了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符合中央要求,切合焦作实际,体现担当尽责,将全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海东市创新体制机制

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青海省海东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重点,紧紧围绕国家五项制度建设,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基制,突出公益性,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县级均构建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框架,制定医院章程,负责医院重大事项决策。全面落实医院独立法人地位,赋予院长经营管理自主权。市人民医院、民和、互助、化隆县县级公立医院共7所公立医院实行了总会计师制度,负责预决算、成本核算等工作。二是提高经费保障水平。2017—2018年投入5.2亿元,加强市、县人民医院门诊医技楼建设,将市、县公立医院人员经费财政拨款比例提高到80%以上,离退休人员工资全部由财政负担。三是改革人事薪酬制度。目前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绩效收入较改革前增长60%。全市共有5所公立医院实行院长年薪制,最高为32万元、最低为21万元,实行年度动态调整,资金由财政全额负担,根据目标责任考核结果进行发放。互助县、民和县对医院自主聘用人员建立了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风险等级和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薪酬制度,设立一至四级岗位,薪酬工资标准最高5400元、最低2400元,县财政按照工资总额的40%给予定额补助医护人员收入由改革前的4.55万元增长到目前的9.45万元,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二)注重科学控费,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一是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成果。市、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了药品加成,财政每年补助市、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资金近3000万元,累计减轻患者负担2.5亿元。二是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执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医疗服务项目由4049种调整为9714种,降低检查检验类价格,提高技术含量高的服务价格。基本达到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医保资金可承受、患者就医负担总体不增加的目的。三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110个病种收费标准和170个付费标准,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目前三级和二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病例数分别达到出院病例的67.6%和48.5%。四是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制度。建立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院长绩效考核制度,每年对公立医院和院长从4大类76项绩效考核评价指标进行评价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各项资金补助的依据。2018年1月对全市14所公立医院进行了绩效考核,并将结果通报各县区政府,为各县区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供了依据。
  (三)注重内部管理,强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全市基本医保、大病医保、民政医疗救助实现“一站式”结算服务,县域医共体内36所卫生院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为患者提供了同质化医疗服务。远程会诊1500余例。二是规范诊疗行为。市、县公立医院健全学科委员会,提高医疗质量管理和规范诊疗行为,推行以服务数量、质量和病人(社会)满意度等为指标的医院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将次均费用和病人满意度等作为考核指标,以考核结果计发绩效工资,规范诊疗行为。三是强化内部管控措施。建立了医疗总费用考核制度,公立医院通过实行处方点评、病历评审等措施,严格奖惩,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注重县域医共体建设,着力提高整体诊疗能力。一是做实做强县域医共体。全市组建医共体11个,覆盖了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制定了《医共体章程》等10余项制度,明确主体医院与成员单位管理体系,权利和义务等,确保县域医共体有效运行。二是加强基层中医药能力建设。加大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力度,建成乡镇卫生院中医馆103个,覆盖96%的乡镇卫生院,2017年中医药收入占业务总收入达到32%。三是稳定村医队伍。按照每名乡村医生每年300元标准资助乡村医生参加新农保,对乡村医生实施免费三年制大专(中专)学历教育,目前在校培训243人。加大村医补助力度,村医人均收入达到2.7万元。四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了县级公立医院专科医师、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的“1+1+X”签约服务团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为75.1%,重点人群签约率为94.1%。五是加强对口帮扶工作。积极沟通省内外三级医院建立对县级公立医院对口帮扶的全覆盖,以柔性引进的方式,引进专家近60名,通过的带教,查房,科室建设指导,提升了公立医院服务能力。积极利用无锡市东西部协作项目,累计投入4000万元用于228各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升村卫生室医疗设备水平和村医的业务能力。
  (五)注重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加强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积极开展“三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省、县共建临床特色专科13个、市级临床特色科室24个,每年省内外三级医院3个月以上进修学习人员达200余人次,获得省级“三新”项目250余项,综合医院均设立了血液透析、中医科、精神科等,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互助县人民医院于2015年12月成为全省县级医院中首家“三级乙等”医院。各县(区)公立医院血液透析室的建立,解决了辖区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就近就医,与到省级医院透析相比年平均费用低1.2万—1.8万元,切实减轻了患者医疗负担。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改革实践,充分体现了政府办医的主体责任,发挥了公立医院主动性,调动了人员积极性,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广大群众的改革获得感明显增强。2018年全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幅为3.5%,;医疗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为30.83%、与2017年28.66%相比提高1.4个百分点;三级和二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病例数达到出院病例的67.6%和48.5%;全市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次从2010年的58.5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134.6万人次,增加了1.3倍;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6.4%;2018年截止10月份,医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出院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1.9%、8.6%。

银川市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
群众健康需求新途径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民政府

  一、以问题为导向,优化居民就医全流程
  以老百姓的需求和基层一线的需要为导向,着力解决居民群众看病就医痛点、难点。建设居民就医互享共联平台,通过居民电子健康卡,推行门诊、床位和大型设备检查的精准预约,实现智能分诊、在线问诊、结果查询、实时结算、诊间结算、床旁结算、药品配送、线上支付等全流程服务。建设银川市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处方审核流转平台,提供处方审核、电子处方、药品比价、第三方配送和慢性病续方等功能,实现药品的充分竞争同时为就医患者购药带来便利。通过银川市家庭医生电子签约服务平台,探索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新模式,建立家庭医生与上级医院的支持互动机制,银川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医生可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建立协同共管慢性病的机制,促进慢性病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解决分级诊疗推进困难、家庭医生获得感不高的问题。
  二、坚持模式创新,高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
  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和补充传统的医疗模式,把存量的医疗资源高效的利用起来。向上聚集国际和国内北上广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建设全国专家会诊中心,解决本地疑难杂症的会诊和外请手术等问题,迅速提升本地医务人员技术能力。向下依托银川市属医疗卫生资源,建设“银川在线互联网门诊”,实行中级以上专科医生在线24小时排班和随机自由抢单两种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与上级医疗机构专科医生的远程会诊,在其指导下解决患者病患,不能解决的可在线实现双向转诊。同时联合第三方互联网企业建设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互联网+”专科领域诊疗中心,提升银川市区域内专科诊疗水平。探索人工智能在智能分诊、语音录入、影像诊断、病理诊断、皮肤病等专科辅助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及服务水平,降低漏诊率,同时提高百姓对基层健康医疗服务的获得感和服务体验。
  三、建立共赢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促发展
  坚持和第三方平台合作,设计长期运营的商业模式,不额外增加老百姓负担、不增加医保费用、不虹吸基层病人,有效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同时促进上级医院发展。加强互联网医院建设,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在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优质医生资源、信息化助理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助力银川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利益分配机制,统筹兼顾,实现政府少投入,医保资金高效运转,政府配置医疗资源能力得到提升。制定了《银川市远程医疗服务收入分配办法(试行)》,本着“服务患者、互利共赢”,在不增加基层机构和患者医疗服务成本的原则下充分调动远程医疗各方的积极性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严格执行提出远程医疗服务的邀请方的物价收费标准,进一步推动建立远程医疗运营的长效机制。
  四、整体规划设计,实现区域医疗同质化
  自2016年12月,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建设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至今,有25家互联网公司取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在银川市备案注册的医生总数达2万余名,累计服务患者900多万人次,其中银川市患者105万人次。已建设完成宁夏电生理诊断中心、银川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实现24小时全天候服务,截至目前已为近2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民营医院和区外医院累计完成23万份心电图、5.4万份影像片的远程诊断。正在推进建设银川远程睡眠监测中心、银川远程癫痫监测中心、银川远程病理诊断中心、银川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和银川区域消毒供应中心等预计2019年能全面投入使用。各诊断中心为基层培训专职技师开展医疗设备操作,诊断中心专业医师开展诊断,在5—20分钟内通过互联网传回基层,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解决疾病诊断难和医技人员短缺的问题。通过全市一盘棋,整体规划,全域进行推进,逐步实现区域医疗同质化、标准化,建设整套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管防控体系。
  五、低成本可复制,助力国家级示范区创建
  银川市坚持打造适合本地实际的低成本、可复制、高效率、高满意度、多方共赢的远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通过第三方互联网企业与实体医院合作,拓展医疗健康业务,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流程,实行医疗服务线上抢单与派单,为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能力。基层医生得到赋能,通过在线学习,能力和水平得以提升。在群众、医保、各级医生、各类医疗机构和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等要素组成的互联网医疗体系中,明确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根本思路,实现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就医的便捷性,并节约医疗费用,让群众满意。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统一规范全市医疗服务、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信息共享等基础标准,融合医疗信息、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紧急救援等医疗卫生数据,加快单体智慧医院建设,切实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不断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新路径。

河北加速推进医养结合工作
  河北省卫生计生委、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等17个部卫生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分娩镇痛有关问题的答复
  一、目前全国妇产医院实行无痛分娩的现状是怎样的卫生厅
陕西:疾控中心可融入医共体
  从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卫生厅
海南构建基层健康圈
  海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海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卫生厅
湖南因病致贫人口减少45万户
  近日,湖南省庆祝改革开放40年第18场新闻发布会在长沙市举行。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陈小春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湖南省人均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5.卫生厅
云南“小病拖大病扛”成为历史
  近日,云南省政府举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通报,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省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年底,云南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4688家,比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的6293家增长2.卫生厅
我委召开全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优秀案例分享点评视频会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保障医疗安全,卫生厅
山东启用复工复学健康通行卡
  日前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获悉,为有序推动复工复学,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