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三农”议题首入博鳌亚洲论坛 互联网金融农村市场有空间

01.04.2015  21:09

    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农业首次成为主要议题。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举行“普惠金融:探索农村金融改革的新模式”分论坛,嘉宾就农村金融十年改革、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与红利等话题进行了讨论;27日,年会又举办主题为“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农村与农民”分论坛,中外政商界专家、企业家聚焦从粮食安全到农业经营形式,再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三农”相关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26日,参加2015博鳌亚洲论坛的专家认为,无论是农业领域还是消费信贷领域,普惠金融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则是重要推手。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说:“接受正常的金融服务是每一个公民天赋人权,就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当有应该得到的金融服务,但是我们的金融体系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对这样一个普罗大众的金融需求是忽略的。我们把金融机构办到农村去,更多是想从农村来吸收资金,而很少想如何为农民服务。”

        为解决农村金融难题,30年来,中国启动了多轮的农村金融改革。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665家农村商业银行、89家农村合作银行和1596家农村信用社。但是,农村现有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等问题仍然不容回避,相较于城市金融的蓬勃发展,农村金融显得落后且封闭。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认为,农村金融改革之所以不彻底,是因为偏离了合作金融的本意。

        李扬认为,如果没有有效的金融体系支持,再好的政策都不可能真正落实。农村金融是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业务,就是说不需要补贴,不需要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就能基于一般的商业原则、一般的金融原则来维持自己的运行,这是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的金融应该是互补的关系,农村金融、小微企业等金融服务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不是一个供给过剩的问题,希望更多的互联网金融、私营金融机构和传统的金融机构形成协同发展的互补的局面,发挥各自优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说。

        25日央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显示,近两年来,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但在一些地方,农村金融服务基础弱、网点少、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2013年以来,农村金融服务的一大亮点,就是财税、货币信贷、监管政策相结合的正向激励扶持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如果有更多的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在农村地区通过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将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认为,要推动“三农”金融发展,不能单靠扶持,还要寻求政策支持和商业可持续之间的合理平衡。互联网金融的突出优势是成本低,在农村地区应优先发展。

        (宗    合)

        博鳌声音

        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

        新生合作金融不能走吸存款放贷款的路

        现在世界各国的信用合作社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用行政的力量把金融服务,特别是存款服务、结算服务铺到了乡镇。国外很多人觉得中国没有普惠金融,其实中国的金融机构不计血本地深入到了乡镇,这是很多国家所不具备的。我们当初的信用站基本上在每个村里面都有,但是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商业可持续。这是计划经济的指导思想所造成的。在中国这样的金融环境下,如果新生的合作金融还要走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道路的话,此路不通。

        商业金融决定了不可能把分支机构铺到这么下的下层去,采取零售批发的模式是比较好的。但是农村的弱势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没有政策支持是不可能的。因而还有一个腿,就是必须要做好财政的扶植工作,就是对农村政策金融的支持。在农村的金融体系当中,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的定位应该更加明确,形成合力,这样才有利于形成一个为农业发展服务的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