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家园”生计项目参与精准扶贫战略的几点思考

31.12.2015  11:04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了脱贫攻坚必须直面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把握的思路和方法,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我们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遵循。

在多年实施项目的基础上,中国红十字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整合推出的“博爱家园”项目,旨在提升社区自我发展综合实力,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社区(村)设立生计基金,通过“小额借款、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致富”,帮助有意愿、有能力的家庭实现劳动脱贫,进而带动生计基金的循环滚动,引导更多家庭走上致富之路。这也与精准扶贫思路不谋而合。

精准扶贫在全国的深入推进,无疑给“博爱家园”生计项目的开展带来了契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有效推广多年的基础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也于2015年启动实施“博爱家园——社区为本防灾减灾项目”,在汶川地震的6个受灾省(市、区)开展第一批项目试点,在帮助社区提升自我发展综合实力方面做出实践探索。

将生计项目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

将“博爱家园”生计项目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有利于整合各界资源,帮助项目受益村及受益户更好更快地实现脱贫目标。

“博爱家园”生计项目采用小额借款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本金的保值增值,需要考虑到以下风险:受助户本身的诚信和劳动致富意愿,受助户的劳动技能,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自然灾害对生产的破坏等。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后,随着脱贫攻坚责任书的签订以及各地实施细则的出台,给“博爱家园”生计项目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同时,“博爱家园”生计基金也可以成为精准扶贫资金的有力补充,扩大扶贫受益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提出,精准扶贫要实施“五个一批”,其中第一个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从项目性质界定,“博爱家园”生计项目就属于这个范畴。相比政府的扶贫资金,其在每个项目村投入的10万元生计基金微小,但其对于有需求的家庭来讲却是一笔救急资金,能够起到“种子资金”的作用。相对于每户三五千元的小额贷款,和政府提供给村集体、企业、致富带头人的大额资金,生计项目对每户的资助标准处于中间层,能够对普通家庭的生产起到更好的撬动作用。

例如贵州省长顺县黄花寨斗麻村,本是一个搬迁村,耕种土地少,村民生活困难。但项目调研发现,当地水资源丰富,河流、水库交错,遂将生计项目确定为“养鱼”。在村民韦大哥的带动下,11户村民加入该项目,通过博爱家园生计金提供的种子基金,慢慢发展起水产养殖、水上农家等生计项目。村民手头有了经济收入,精气神与以往大不一样,村风村貌有了明显改观。

斗麻村只是我们在项目调研中看到的一个实例,在全国,类似项目点还有很多。通过对村民、当地政府和各地实施红会的访谈,并具体参与项目执行,我们认为,应该更加精确地把握“博爱家园”生计项目的定位,认识到其与政府扶贫资金、公司小额贷款的区别,找准资助方的角色定位,认清项目能够起到的作用。

除“小额借款、资助到户”外,可以突出生计金在实施过程中的种子金作用,强化实施过程中的村民参与、互帮互助,给易受损家庭带来改变;同时与“博爱家园”项目其他活动有机结合,在社区中塑造良好风气和文化氛围。

发挥项目社区(村)主观能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扶贫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

调动群众热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博爱家园”项目最重要的理念之一,生计项目关系到社区(村)居民的个人利益,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社区居民意愿,注重社区参与,发挥受助户的主观能动性。

项目开始前,要充分运用好易受损性及能力评估工具(VCA),让社区居民通过讨论了解和掌握社区现有资源、生计类型及可行性,认识到市场风险性,统一认识和思想,对生计金循环滚动、分批受益、接力传递达成共识。

生产过程中,除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外,资助方和执行方还可以通过组织同业交流,让经验丰富的大户或合作社分享成功经历,以此激励受助户生产的积极性,增强社区与受助户之间的粘性,增强项目与受助户之间的粘性。

项目还需调动村级组织参与生计项目的积极性,发挥“博爱家园”社区项目的整合效益,加大对受助户帮助。项目实施之初,应明确村级组织在生计项目中承担的责任,制定生计基金管理办法,根据所选生计项目类型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帮扶;要发挥驻村挂职干部的作用,调动和协调各方资源,为受助户提供帮助;要力争通过项目的落地实施,使受助户感受到邻里、村组织的温暖,挖掘一批有担当、有思想的致富带头人,进而推动农村基层组织自治。

开展项目时,执行方一定要通过前期的易受损性及能力评估(VCA),向社区居民宣传红会资金的捐赠来源及其公益性。要让受助户明白,生计金和过去的访贫慰困、大病救助有所不同,带动他们通过劳动致富的内驱力,激发其受益后应该回报社区的意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开展“博爱家园”生计项目,目的是为了鼓励劳动致富,而不是助懒。《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博爱家园执行手册》对资助对象的选择进行了明确规定,即“有致富愿望、有一定致富技能并诚实守信”“有社会责任心、愿意带动社区共同致富”,项目地红十字会在选择受益户(即“帮扶谁”)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打破“因贫致灾因灾返贫”陷阱

可持续发展是“博爱家园”项目的原则之一。按照项目要求,“博爱家园”项目周期执行完毕后,防灾减灾硬件移交给社区自我管理,生计基金继续循环滚动。

“博爱家园”留给受助社区的一大财富是建立了一个村级组织。作为资助方和执行方,项目从开始进入社区时就设计了退出路径,不会也无法一直驻守在当地进行帮扶,而是期望通过项目实施培育社区自我发展的综合实力,使得社区在资助方和执行方退出时依然能够顺利实现自我管理。

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开展的基础是村级组织的培育。我们鼓励从项目初始就培育好一支具有能力和有热情的村级项目管理队伍。通过指导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生计基金的长期效应,在受助社区形成“循环滚动、分批受益、资助接力”的良性循环。

此外,生计项目是在“博爱家园——社区为本防灾减灾”项目框架下开展的,生计项目却是按照扶贫工作模式进行实施。为什么一个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社区发展项目要开展生计项目?项目地红十字会和项目受益村往往会有这样的疑惑,甚至可能从主观上将生计发展与防灾减灾项目割裂。但事实上,我们发现,越是贫困地区,越有可能是自然灾害高发区、生态脆弱地区。这种高度重合导致了农村贫困人口脆弱程度很高,易陷入自然灾害与贫困恶性循环累积陷阱。

要打破这种陷阱,需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将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香港红会生计项目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良好角度。根据他们的经验,生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博爱家园”的防灾减灾主题相回应,要让执行伙伴了解到,虽然生计项目开展的是扶贫工作,但其意义绝不仅仅是脱贫,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易受损家庭的收入水平降低贫困人口的脆弱性。

从扶贫与减灾的角度讲,生计项目并非单纯的扶贫活动,而是与灾害管理密切相关的社区发展项目。香港红会对生计项目进行清晰界定,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博爱家园项目宗旨的不断回应与强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结合各地实际推动项目深入

在“博爱家园”项目的四项活动中,相对建立村级组织、建设防灾减灾硬件以及开展逃生避险培训而言,生计项目对各地红十字会来讲是一个比较新的业务领域。在实施过程中,加之村情民情不同,市场风险等因素,给实现生计本金“保值增值”目标带来一定难度和压力。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生计项目升级的路径中,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开展生计活动要与当地产业规划紧密结合。在有产业规划的地区,要发挥好每个项目村10万元生计金的作用,降低市场风险,可以与“博爱家园”项目社区所在地的产业规划、“一村一品”等有机结合起来。生计金资助的是产业链上游的生产环节,可以在村民讨论环节,通过利弊分析,选择与当地产业规划相同的内容,以形成规模经济,同时方便有效利用和整合现有的产业链中下游渠道与资源,借助其他配套政策,减少生计基金使用风险。

将资助个户与发展生产合作社相结合。在选择受益户时,以助困为前提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同一项目村内建议引导受助户选择统一的生计项目,帮助受助户加入或组成合作社,尽量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在选择生计项目类型时,建议在尊重村民自治的基础上,邀请当地农业或畜牧业部门提供参考意见,以降低市场风险。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金融扶贫,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的要求,可以学习和借鉴农村微金融管理方法,探索农村电商模式。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已经试点两年,今年国办发布《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指导意见》、商务部将启动一个新的电子商务专项行动计划,这些都是有利于“博爱家园”生计项目发展的政策因素。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于2009年11月大会通过  的《2020  策略》  ,将“保护生计”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与拯救生命、强化灾难应变、以及危机后的复原能力并列。

在我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时期,要正确认识“博爱家园”生计项目的意义,充分发挥生计发展在降低易受损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社区自我发展综合实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挥红十字会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