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博出位不该秀底线,正能量“网红”在哪里

02.02.2016  12:53

   导语: 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近来,国内互联网上的“网红”更多指的是一些为了出名不惜整容和炒作、快速消费自己的年轻人。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6.2%的受访者认为现在有很多追捧“网红”的人,绝大部分受访者对“网红”的评价都是“博上位”、“骗子”、“庸俗”和“没有节操”等贬义字眼。

   名声不好的“网红”挑战伦理道德底线

  这些网红虽然吸引来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也为自己赢得了“江湖名声”,甚至赚取了丰厚利益,但他们出名是“剑走偏锋”,出的是“恶名”、“臭名”,给社会传递的也多是负能量。从媒体这一调查显示,“网红”在绝大部分受访者心中的印象并不佳,就是有力佐证。

  当然,“网红”并没有原罪。在一个自由社会,应该让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舞台,营造可以阶层间自由流动的公平空间。网络的确给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更自由的、可以展现才华的舞台,“网红”本来应该是这群人中的佼佼者,但看一些“网红”的表现,显然不是靠比才华、比能力、比知识,而是在比丑。这个丑,并不是指容颜的丑;相反,通过整形,一大批“网红”看上去都像韩剧明星。笔者所谓的比丑,是指行为举止上的无底线、无下限。

   社会需要传递积极向上能量的“网红

  对负面影响应有供给侧思维

  从传统的思维来讲,有需求才有市场,因而之前的很多现象反思,多是集中在需求层面。比如很多人认为,“网红”者之所以给够走红,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满足了现实的需求。“网红”者不高尚,不道德,恰是其所处的环境不高尚,不道德,供给的提供只是满足需求而已。自然,对“网红”者本身给予指责并不客观,也无法对其所处的“酱缸文化”有所改变。只有当其所处的环境得到了改变,每个人都有了明确而清晰的三观之后,那些无节操的博出名行为,才不会引发围观而是谴责,那些靠博出名的手段就会为人所不齿,诸多出名的行径也会胎死腹中。

  这种需求侧的思维有很广大的市场,从而对行为当事人形成了事实上的放纵。故而同一种行为,在与国外相比差距极大。比如当年军旗装事件中,韩国明星即便跪求国民原谅,依然也未能获得放行。然而国内某个明星,在“谁都可能犯错”的包容下,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而星光灿烂。究其原因,皆在于在需求侧的理念之下,没有形成“全民痛打”的态势,使当事未能受到应有的惩戒,不但自己有恃无恐还形成了极坏的示范效应。

  那么,若是从需求侧倒置过来,而转向于供给侧,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从某种意义讲,低级之所以广有市场,跟高级缺乏有关;无节操之所以能走红,跟有节操的供给太少有关。供给侧的最大意义在于,其不仅是对于需求的满足,而是通过自身的优化和提质,去达到需求的引导和习惯的培育过程。因而,对于供给侧的建设也应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无节操的供给行为,应当给予限制与惩戒,以减少其负面影响产生的空间;二是要提供新的供给,并为培育新的需求创造条件。

  若是实现了双管齐下,供给侧才会达到量变和质量的双重推进。现在,无论是道德标准,还是价值维度,较之于过去,都出现了令人忧虑的下滑。通过对比发现,今天的网红与过去的榜样相比,彼此之间并不在一个层次上。具有正能量者日益减少,影响力下滑,反之是负能量者不断增多,影响力上升。其间的原因,恐怕跟在榜样的塑造与保护方面,存在彼此不分和本末倒置关系重大。故而,唯有从供给侧去积极解决和应对,“网红”才不会成为价值堕落之痛和社会之忧。

   淘汰价值观扭曲和道德恶劣的“网红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能看到对于“网红”这一群体的评价,在大多数(52.7%)受访者看来,是审美疲劳和庸俗不堪,50.0%的受访者则批评他们拜金功利、没有节操,28.1%的受访者指责他们三观不正等。尽管如此,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传统交际方式和心理认知程度,并且在进一步深化,在现行情况下,网红不仅不会消减,反而会继续增长。在利益驱动和心里诱导面前,很大一部分粉丝受众依旧会一边骂一边投其所好,这很大程度上会增加“网红”走向不同主流领域的渠道。

  在快餐消费时代,骂也好,以他们为奋斗目标也罢,我们这个时候需要停下来、静下来,正视他们、重视他们、研究他们、思考他们,通过这样的沉静和反击,让“网红”和受众的沟通交流走向合理,也让价值观扭曲和道德恶劣的“网红”被淘汰。

   别让“网红”带跑年轻人

  说到底,“网红”与经济分不开,千辛万苦还是为了营销自己,获取经济利益。“网红”并不是一个人而已,她往往有一个团队,经营相似的产品或互为合作伙伴,而其中的利益关系是平常人们所看不到的,人们只看到“网红”表面光鲜亮丽,开着自己的工作室,赚钱养梦,却看不到私下暗流涌动。

  而就“网红”所发布的消息和产品而言,其发布的信息一部分是“网红”的日常,打打闹闹,以搞笑为主,没有多大的营养;其次就是推荐产品,打打广告,把东西说的神乎其神;再有就是一些美妆教程和穿衣搭配,虽然还有一点借鉴意义,但同质化比较严重。

  就“网红”,作为消遣娱乐完全无可厚非,但它偏偏引起来太大的关注和反响,引起了年轻人们太大的注意力,在成为年轻人的引导和风向标上,“网红”这个群体还难当大任。国外“网红”大多是时尚博主,健身达人,是个人经营,比如瑞典网红Kristina Bazan,93年生,现已成为时尚界的宠儿和知名的模特。这也是我国的“网红”作为偶像上所欠缺的。

  年轻人需要有偶像,有一个羡慕和学习的对象,但这个人群最好是主流的、积极向上的、符合日常生活轨迹的,社会对于年轻人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引导,不能因为“网红”的红极一时就对这个群体盲目崇拜。

  年轻人,还是要脚踏实地,千万不能被“网红”带得跑了偏。

  (据光明网、荆楚网、新京报、红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