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慧谷:创新创业孕英雄

04.03.2016  10:19

  走进一个鸟笼式的三维扫描仪,摄像头一闪,仪器就能在1/125秒内提取人体数据,并经过云计算在1分钟内实现人体三维成像并打印;打开一个名叫“票萌”的微信公众号,40多家景区汇集在这里同台特卖,瞬间可吸引3万多在线客户秒杀优惠门票;安装一款“约课吧”APP,家长可以方便地为孩子选择就在自家附近的各类优秀老师……在江西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的味粽创客空间,一个个点子在这里孵化、成长,一个个创意在这里生根、开花。

  李克强总理说:“创业创新者是今天这个时代的英雄。”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鼓越擂越激越,也让南昌这个蕴含“英雄基因”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争相涌现出越来越多像味粽这样的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由此,慧谷不再是位于红谷滩大学城的一个园区,而成为整个南昌城的一种别称、一道符号。

  智慧与激情交锋、才思与勇气碰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南昌正以创业创新为依托、文化底蕴为支撑,借“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之力,全力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一个能推动“双创”在全省“走前列、起示范、做带动”的南昌慧谷,一圆南昌的“四强梦”,江西的“绿色崛起梦”,大家的中国梦。

   创新创业的孵化区——门类齐全,配套完善

  2014年,来自南昌的创业者李伟开了一家服饰网店,可几个月下来,糟糕的业绩、高昂的成本,给了这位创业者迎头一击,让网店难以为继。恰在这时,南昌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向他敞开了大门,不仅提供一年免场地费、水电费等创业补贴,而且,还能享受免息贷款和业务培训等多项扶持政策。很快,李伟的新网店在这里重新上线,并获得了喜人的利润。

  近年来,围绕提升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环境,实现创新创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南昌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机制创新”的原则,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巧妙地撬动了来自各方面的社会资本,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为创新创业者打造了一大批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孵化器”。

  在红谷滩新区的味粽创客空间,这里形成了融“创业学院、创业基金、创客工场、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众创空间生态链,实现了“一站式”的创新创业;在青山湖区的699文化创意产业园,这里在保存一座座老厂房的同时,更融入文化创意元素,使之化身为文化“双创”的造梦工厂;在青云谱区中航长江设计师产业园,这里“资金众筹、业务众包、发展众扶、合作众创”的运行模式,可以为建设领域各环节的专业设计师提供一个完善的“二次创业”平台;在南昌县,这里的小蓝创新创业基地围绕创新、创业、创投、创客联动,吸引高端企业、高校院所、高级人才入驻,推动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南昌市已创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园14个、“洪城众创”创客空间72家。其中,省级“江西众创”创客空间20家,国家级创客空间9家。“从最早的先锋天使咖啡,到去年8月‘洪城众创’评审办法出台后,第一次评出29家创客空间;再到如今的72家‘洪城众创’创客空间,今年‘洪城众创’创客空间的数量就要突破100家。”南昌市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除了数量的迅猛增加,南昌创客空间的质量和档次也在不断提升,从最初的‘洪城众创’1.0版,到目前的2.0版,‘洪城众创’还正在向3.0版,甚至4.0版迈进。

   转型升级的试验区——释放需求,创造供给

  农业看似和互联网八竿子打不着,但在绿地心客众创咖啡,一项名为掌农科技的创业项目却把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打开APP,用户就可以在“云耕农场”认购土地和相应的瓜果蔬菜,并自由下达种植、除草、洒水、施肥等指令。当然,用户也可以亲自来到田间,体验农耕生活。这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农业项目不仅深受用户追捧,创造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而且,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

  “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南昌市对“双创”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改革方面的作用寄予厚望。而南昌慧谷的建设,正在把双创的星星之火,汇聚成推动这一转变的燎原之势。

  作为全省金融商务区的红谷滩新区,充分发挥高层写字楼集聚的优势,按照3年建成全市最具影响力、最具活跃度、最具代表性的“两创”示范区的目标,以总部基地发展为基础,打造了一大批众创空间,使红谷滩的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等优势产业进一步插上了创新创业的翅膀,提升到了更高的产业层次。

  作为全省高新产业聚集区的南昌高新区,正以打造江西的中关村为目标,建设规划面积约800亩、总建筑面积约220万平方米的创业梦想大街。其中,30%为高新技术企业,60%为技术型企业,将为高新区未来的发展积蓄强大的后备能量。

  作为全省LED产业和服装产业大区的青山湖区,通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成功打造了LED电子信息产业园、中国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通过一批村级产业楼的空间载体优势,形成了电商企业的“扎堆效应”,有效辐射带动了针织服装、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触网升级”。

  催生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南昌慧谷凝聚的创新能量,正在通过做优做强创新科技、创新企业,以新技术、新产品推进南昌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以创新的思维,推动思想观念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平台条件创新和业态模式创新。

   政策资源的聚集区——阳光播散、雨露润泽

  新年伊始,全市各地的创新创业空间和创业者们,就收到了一个大大的政策“红包”。1月27日,南昌市财政局拨付了该市各县区2015年县区竞争性资金4.2亿元。据了解,随着南昌在去年获得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的称号,在三年示范期内,全市将累计安排县区竞争性分配资金6亿元,其中基础性分配资金3.6亿元,奖励性分配资金2.4亿元。

  而这些资金还仅仅是南昌对创新创业倾心扶持、倾力推动、倾情关怀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昌市围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策、资金、人才和环境等各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为降低创业门槛,南昌在积极搭建创业孵化平台的同时,对入驻孵化基地的创业者实施场租、水电、物管、卫生补贴政策,建立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孵化“一条龙”创业扶持机制,全面降低了创业者的创业成本。为优化创业条件,南昌在全国率先实行“扶上马再送一程”的“二次扶持”和“再扶持”创业小额贷款新举措,将个人创业贷款提高至10万元,企业贷款额度提高至400万元。为壮大创业基金,南昌在争取中央9亿元奖励资金和省级1亿元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多渠道筹集资金逾36亿元。为吸引创业人才,南昌积极实施引智专项计划,通过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全力打造“无门槛”的引才政策品牌。为提升创业环境,南昌深化简政放权,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如此充沛的阳光雨露,让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氛围在南昌日益浓厚,使南昌按照建设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的要求,迅速确定了城市小微企业三年发展目标:就业人数三年累计增长30%;营业收入增长3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8%,拥有授权专利增长50%。

  为达成这一目标,更为探索带动和辐射全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南昌模式”“南昌经验”,南昌在双创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聚焦南昌“四个强起来”报道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