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石家庄:作风建设永不止步

27.12.2015  10:01

    石家庄日报记者 王 更

    以学促知,这是一次问诊把脉的学习教育。

    以知促行,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

    自2014年起,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我市先后集中开展了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紧紧围绕“灵魂深处受教育、结合实际搞活动、扎扎实实见成效”的要求,始终坚持突出主题、问题导向、从严要求、讲求实效,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作风有序有力推进各项工作,使两项活动成为了一次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自我革新。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严肃传承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党的优良传统,对作风之垢、行为之弊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通过召开座谈会、专题调研、下基层蹲点等多种途径,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等多种方式,以真诚态度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一批批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接地气,一件件民生项目先后落地,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全市上下激发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正能量,奏响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最强音。

    践行群众路线

    触动灵魂深处的教育实践

    “我们要以整风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亲民为民的党员干部队伍,把全市1000万老百姓紧紧团结在各级党组织周围,才能担当起省会应有的使命和责任,才能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2014年2月,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召开。

    犹如一声春雷打响,市四大班子、22个县(市、区)、90个市直单位、6个市属企业和5所市属高校的数十万党员干部纷纷行动起来,围绕“全国走在前、全省作表率,努力创出省会特色”的要求,在坚持“不空不偏不虚”的原则下,深入开展了克服“四风”专项行动、便民利民为民专项行动、解决发展难题专项行动,以改进作风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听得到意见,才能找得到问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按照市委提出的“活动敞开大门、干部敞开胸怀、群众敞开心扉”的要求,主动把自己摆进去,着力在拓宽听取意见方式、拓展查找问题渠道上出实招、想办法,通过召开座谈会、专题调研、下基层蹲点等多种途径,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等多种方式,以真诚态度广泛征求群众意见。“10种方式”听意见,“20条渠道”找问题,通过多措并举、综合发力的方式方法,全市形成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的征求意见网络。各级各部门查找的问题出现了井喷式涌现,全市各级各部门共查找各类问题建议70.2万条,其中涉及“四风”方面23.3万条。

    发现了问题,就要立行立改。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市坚持思想整改和作风整改同步推进,大力破除官场陋习,强力攻坚顽症痼疾,以改进作风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市委常委会率先垂范,确定29项整改内容,市委书记负总责,市委常委牵头负责,部门单位各负其责,做到一项任务、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本台账、一抓到底。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都分别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措施和整改清单,对整改任务细化量化,建立问题销号台账,实行“挂号”整改、“销号”解决,抓一件是一件,抓一件成一件,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增强信心。

    “用制度规范干部行为、用机制制约权力运行。”在活动中,我市始终坚持及时总结提炼,注重把成功做法和经验用制度固定下来,抓好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确保形成的制度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市委制定了直接联系群众若干规定,包括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县、一个村、一个企业、一户群众、一个项目,部门领导干部对口联系基层单位和服务对象。市委活动办制发了《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度工作指南》,组织各级各部门对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切实做好废、改、立工作,对于制度缺位的,抓紧研究建立新制度。实践证明,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才能把不良作风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好的作风长久地坚持下去,为作风建设提供持久的推动力。

    这是一段激荡心灵的思想洗礼。全市党员干部学习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时的优良作风,坚持弘扬焦裕禄精神,激发了久久为功办大事、胸怀群众接地气、脚踏实地促发展的精神风貌,党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显著增强,宗旨意识更加牢靠,为民务实清廉理念根植于广大党员干部灵魂深处。

    这是一次帮民惠民的集中行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全市共清理拖欠群众钱款问题185件,涉及金额9.9亿元,清理违规占用绿地项目110项。大力推进“三级平台、两个代办”,积极推广“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系统,探索了一条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新方法。

    这是一次化解难题的转型升级。制约发展的症结和焦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通过取消、下放和调整,市级审批事项削减到87项。压减水泥过剩产能1850万吨,对592个建筑工地实行扬尘整治,全市空气质量持续好转。2014年,我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81.3亿元,同比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43.5亿元,同比增长13%,总量均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