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沧州厚植绿色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03.10.2017  08:34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提升两大区域绿化水平 持续推进“五大节点工程

沧州厚植绿色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沧州大运河两岸浓郁的绿色让城市更加妩媚多姿。 记者 田瑞夫摄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张岚山 通讯员于克东)“大运河沿岸适宜绿化区域林带绿廊宽度达到2000米以上,沧州市中心城区三条高速公路围合区实现绿化全覆盖。”近日,沧州市启动两项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并确定全市今年秋冬造林绿化54万亩,大大突破原定全年造林绿化目标。破解东部盐碱制约,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升两大重点区域绿化水平,推进“绿色廊道、森林围城、大方大片造林、水网林网绿化和村庄绿化”等五大节点工程,持续实施绿色攻坚行动,今年年底前,沧州市全域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0%以上。

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后继续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沧州市对自己提出的新挑战。渤海之畔的沧州有近一半的土地为盐碱地,尤其是东部地区,有近300万亩属中度和重度盐碱。业界素有“盐碱地上无林业”的说法,但这并未挡住沧州人实现自己绿色梦想的努力。今年3月召开的沧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沧州”的奋斗目标,把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作为未来五年重要任务之一。沧州市委书记杨慧认为,沧州毗邻京津和雄安新区,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不仅要“强在经济实力、强在质量效益、强在发展活力”,还要“强在生态环境、强在生活品质”,把“生态文明”作为“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沧州”的重要内容。

为此,沧州市推出了一系列绿色发展举措:围绕打造京津生态环境支撑区,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力推进生态修复。从大气、水、土壤等关键领域入手,狠抓环境问题整改落实,下大力改善环境质量。走好发展新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促进资源节约、改善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做好“压、控、转”三篇文章,推动产业体系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迈进。改变土地使用结构,搞好空间规划、用地管控。变用地约束性指标为刚性生态红线,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重组城市绿色空间,增加生态环境容量。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五项节点工程继续推进:绿色廊道工程重点抓好石黄、京沪等高速公路、106国道和9条国省干线绿廊工程建设,努力把所有重要通道都建成一道道绿色屏障、一条条体现沧州风情的景观走廊。森林围城工程加快推进13个县级城市周边绿化,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郊森林公园、生态园或城郊片林、绿化景观带、生态绿化隔离带,再打造一批集生态、景观于一体的城郊绿带和绿园。大方大片造林工程以“增绿量、扩总量、灭三荒”为目标,充分利用宜林盐碱地、沙荒地和次耕地,大力开展大方大片造林,在沧州形成星罗棋布的绿园。水网林网绿化工程充分利用沧州河渠纵横、水系交织的资源优势,继续抓好坑塘、湖泊,特别是骨干河渠的绿化,达到应绿尽绿全覆盖。村庄绿化工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环村有绿带、道路有绿网、街心有绿地、广场有绿荫、庭院有花果的“五有标准”,以重点片区和重点村为带动,全面提升村庄绿化水平,营造“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的农家田园风光。

去年,海兴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至此,沧州市所辖14个县(市)中除没有城区的沧县外,均进入省级园林县城行列,其中肃宁跻身国家园林县城,黄骅、东光通过国家园林县城初验。

为破解“盐碱地上无林业”难题,沧州与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盐碱地植树绿化的新途径,即便是在盐碱度高的东部地区,造林成活率也提高到了85%以上。

为在重度盐碱地上植树造林,沧州市除了建排盐碱的沟渠,还进行了改土、做隔盐碱层、选适宜树种等工作。居高不下的成本是制约盐碱地区造林绿化的重要因素,沧州探索出“林上果、林中游、林下养”林业经济发展新模式,沧州市林业局局长董相友介绍,海兴县农场从复合型林业经济切入探索的“沿海盐碱地开发模式”受到省里肯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成为沧州大地上人们的共识。沧州市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并创新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建设。紧邻雄安新区的任丘市立足建设区域环境生态支撑中心区,去冬今春造林22.3万亩,植树面积为近十年总和,打造千亩以上大方达26个,万亩大方11个,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达到全省平原县市先进水平。

大面积植树造林,更大的支出在用地。在土地保障方面,沧州推行统一流转土地造林的方式,即由政府出资统一流转土地,通过招投标,引进造林大户、合作社、工商企业等发展规模经营,把农民手中的零散土地集中起来,为规模化、集约化造林绿化打下良好基础。

作为京津保生态过渡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沧州不仅大方连片林在迅速扩展,廊道绿化也在变宽、变立体。驱车行驶在沧州境内京沪、石黄等高速公路上,百米宽的林带在两侧绵延不绝,露出勃勃生机。沧州正在以自己的绿色贡献与保定、廊坊一起,形成与京津绿屏相连、绿廊相通的一体化生态格局。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