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粮市路线图渐清晰

04.01.2016  17:34

2015年的中国粮食产业,天量粮食库存的惊心和巨量粮食进口的动魄,在水到渠成的故事中成为粮食产业的新常态。粮价高低怎么消除、粮食政策改革何时发力、库存高企与大量进口矛盾如何化解、粮食去库存路走哪方……问题,一系列的问题,在自媒体的“肆虐”中,无数次被发酵,批判在无理性中更加显得是非难辨,争论在利益纠葛间更趋于一时无解。
2015年9月18日,临储玉米价格在连年上涨后开始回调。如果说政策性粮食收购最初启动,可以被看做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大事件,那么以临储玉米收购价格回调为开端的粮食政策改革,对于新常态下粮食安全观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尽管全球大宗农产品市场依然低迷,但粮食新周期、农业供给侧改革、价格贴近市场、价补分离等概念的不断提出,让“十三五”的粮食经济发展路线图渐渐清晰起来。

新周期到来,粮食价格“熊市”漫漫
美元指数走强、石油价格暴跌、粮食供需关系失衡,国际市场上决定粮食基本定价的三大因素的“负面表现”,令全球玉米、小麦、大豆市场步入“熊市”,通过价格不断下跌以减面积,降库存,达到 新的供给平衡,在未来几年或成为常态。
国际市场上,玉米连续五年丰收,产量不断累积,全球产量基本上在10亿吨左右。产量不断上升的同时,全球消费基本上没有什么亮点,导致全球玉米阶段库存也不断上升。
未来,国内玉米产业的核心任务是去产量、去库存。然而这个去产量去库存的过程,在很多人看来会非常非常漫长,或贯穿整个“十三五”期间。
同时,国内玉米价格的回落和进一步下调,对全球农产品的定价也产生更加强烈的冲击。
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在影响国内玉米价格的同时,或波及其他豆类、谷物类价格,对全球农产品价格产生非常大的冲击。现在政府下决心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玉米的产量会减下来,其他品种的产量会增加,进而影响到进口品种和进口量。
市场分析认为,2016年,按照目前的国际大豆和玉米的比值看,美国玉米的面积增加概率大,同时阿根廷的玉米也在增加,看不到玉米主要供给国种植面积的调减,这将进一步锁定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的“漫漫熊途”,也令国内玉米价格贴近市场的步伐不得不“狠心”地走下去。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尚强民不止一次地表示,随着国内粮食主要品种阶段性过剩状态的出现,又一个粮食新周期已经到来。
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熊市,还需要在供需平衡再建立的过程中持续下去。
临储政策变革,价补分离成共识
价格是调节农产品供求最有效的手段。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制度,东北玉米的临时收储制度,以及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
众所周知,国内粮食产业的困局,都是和目前国内“三量齐增”有关,2015年国内粮食进口量预计将达到1.25亿吨左右,在上年进口超亿吨的基础上再创新的纪录。
“三量齐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本质上看,近几年连续大幅度提高临储价格和最低收购价所形成的市场扭曲机制,全面颠覆国内粮食市场体系和价格关系是根本原因。
2015年国内粮食政策方面的调整,临储玉米价格从1.12元/斤调低到1元/斤,无疑是最受关注的。
然而无论是从专家角度来看,还是从粮食企业来说,都把调低临储价格看做过渡性调整,政策调整远未到位。虽然稳步调低临储玉米收购价格有利于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但可能无助于缓解当前玉米高库存问题。
粮食政策改革推进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多种涉粮主体的利益平衡,既要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也要保护农民种粮利益,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既关乎粮食安全等国家利益,也涉及地方政府、粮食产业和农业生产者多重利益,但财政成本全部由中央负担。
同时,多年实施粮价政策,形成强烈的路径依赖,使市场政策化,预期单一化,利益复杂化,矛盾突出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认为,若不及时采取配套措施,今年玉米库存可能会继续增加,而且还可能引发临储玉米收购量仍比较大、粮食产能向稻谷等品种转移集中、土地流转产生违约和纠纷等新的问题。
“最低价也好,临储价也好,一定程度上是把价格和补贴合在一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认为,将来要推进价格和补贴分开,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如果市价过低,政府采取适当的政策直接补贴农民。
目前国内粮食库存充足、有稳定的产能基础,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宽松,为改革临储等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足够的回旋空间;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探索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为新一轮粮价政策改革积累了难得的操作经验和实践基础,这都为推进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启动改革的最佳时机。
长期以来,国内农产品价格政策把“保供给”和“保收益”两个目标不加区分、合为一体。
在“三量齐增”、“三高并存”的背景下,已经到了桥归桥、路归路的时刻,对两个目标分而治之,实施价补分离。退出粮价政策的“保收益”功能,将其回归到“解决农民卖粮难”的设计初衷,消除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影响,同时通过直接补贴措施来“保收益”,或是解困之道。

来源: 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