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洁:医院“信誉”评级不应加剧医疗资源失衡‍

24.09.2014  15:39

    东莞正在开展首次社保定点医院的“3A”信誉评级,全市共有66家定点医院入围参评。据了解,这一评选 在省内其他地市开展已有两三年,但对东莞来说尚属首次。社保部门表示,虽然这一评审结果,不会直接影响成为定点医院的资格,但市民会用脚投票,倾向于去信誉度更高的医院。这相当于一个“驰名商标”的评选, 如果获得的评级越高,医院也获得更多的社保资源。入选的医院具体名单将随后公示。(《南方都市报》9月22日)

    社保定点医院,究竟哪家的“信誉”更好,公众的满意度更高,今后不再只有民间的口耳相传,而将有信誉评级作为参考。不难设想,在社保医院中引入“信誉”评级机制,不仅将满足公众对于社保服务质量的知情权,对社保部门而言,假如社保政策和资源能够根据“信誉”指标来调整和分配,社保会否获得更高的运行效率,也更值得期待。

    事实上,正如商家之间需要比拼“商誉”,医疗机构尽管与商业机构不同,但在形成良性竞争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上,倒是不妨善用商 业领域中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机制。以社保医院的信誉评级为例,不同的评级,必然会影响到公众看病时对于社保医院的选择,如此“信誉”评级,其实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打分和投票,评级低的,即便不会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保资质,却不可避免会遭遇公众的用脚投票,这必然意味着社保医院之间必须去面对“信誉”评级所引发的竞争。

    不仅如此,社保医院的“信誉”评级,同样将影响到社保部门的政策调整与资源分配。当评级高的医院有望获得更多的社保资源,其实相当于建立了“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对于社保医院而言,无论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患者,还是争取更优惠的社保政策和更多社保资源的投入,其实都应当有改善服务,提升“信誉”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保定点医院的“信誉”评级,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更高效的社保资源配置,似乎可以期待。

    不过,假如是充分竞争市场,当然不难通过“信誉”评级而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但是对于一个非充分竞争,而是有着更多政策依赖的市场,“信誉”评级究竟如何评,以及可能的影响,却还需审慎评估。应当承认,对于社保医院而言,当然需要讲究“信誉”,那种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骗保”行为,也必须被“零容忍”。 不过,对于社保医院的信誉评级机制,却不能因此便过度乐观。

    虽然社保医院的信誉评级,标准主要分为该医院的社保医疗服务水平、医师社保知识了解度和社会满意度等3大因素,而来自公众的满意度,更是占了20%的比例,但与其说这些指标体现的是医院的信誉,毋宁说比的仍然是医疗实力。尤其是放在当下医疗资源的分配本身就存在极大不平衡的情形下,那些汇聚了更多医疗资源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无论是医疗服务水平还是医师经验,即便在公众满意度方面,显然有着难以撼动的先天优势,大医院在“信誉”评级上占尽先机,也就不难预 期。如果更多基于医院实力的信誉评级,导致社保政策和资源再度向大医院倾斜,会否导致社保资源的过分聚集,加剧医疗资源分配的失衡,恐怕绝非杞人忧天。

    基于此,医院“信誉”其实不应与“实力”混同,而对于社保医院实力上的差距,倒是更应通过社保政策的调整和倾斜加以弥合,而唯有具备了医疗资源分配相对均衡这一前提,医院的“信誉”评级才更公平可靠,也才更有助于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