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卫论坛掀起“医改波”

04.07.2018  18:18

  近日,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2018中国卫生发展高峰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作为医改工作的年度盛会,会议邀请了多位“医改大咖”,分别就当前医改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政策热点,分享经验与做法,为与会听众,带来了一场堪比足球世界杯的“医改波”。

  参会的部分嘉宾: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王贺胜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陈星莺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陈少军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改司司长 梁万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改司监察专员 姚建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局长 张宗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务司副司长 刘魁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综合监督局副局长 何翔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副司长 宋树立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 高学成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 雷海潮

  天津市卫生计生委主任 王建国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主任 李凤岐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 邬惊雷

  江苏省卫生计生委主任 谭颖

  福建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医保办主任 詹积富

  江西省卫生计生委主任 丁晓群

  贵州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省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 龚仲明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 尚裕良

  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张铁军

  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邵玉滨

  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李少冬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马伟杭

  湖北省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 李权林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黄飞

  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张宽寿

  陕西省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 张建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 顾东风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雷海潮----医药分开:耗材联合采购打响“第一枪”

  国家统计局针对北京地区一、二、三级医疗机构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82.2%以上的患者支持北京医改,对医疗收费调整持肯定态度的接近84%,对就医状况满意的超过90%。对社区卫生服务就诊患者的调查结果更加积极,对于医改的支持度和满意度超过90%,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满意度达到了99.6%。

  各层面整体发力

  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除了要实现药品零加成的目的之外,还融合了整个系统层面的全面改革。包括中央在京单位、军队在京医疗机构等超过3700家医疗机构,都参与改革,实现了整体推进;将所有参与改革医疗机构的挂号费、诊疗费取消,设立医事服务费,医疗机构等级越高,医事服务费越高,旨在鼓励患者尽量从普通门诊看起,疑难重症再找专家。

  实施药品阳光采购:第一步,得到全国31个省(区、市)以省为单位的药品招标采购最新价格;第二步,根据北京市药品使用的特征和目录范围,确定只要是同厂家、同品规的药品,厂家要为北京市提供全国最低价;第三步,实行全国价格联动,只要有最新的更低价格,北京市同步跟进;第四步,所有药品价格信息、采购信息、交易信息,向政府、媒体公开,实现可跟踪、可监督。在政策设计阶段,预计药品价格下降幅度在8.8%左右,但执行下来要好于预期。

  对基本医疗服务的收费项目价格进行结构性、有升有降调整。北京市今年调整价格的项目只有435项,但因为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价格较高的项目,所以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改革启动之前,医保将所有调价项目和医事服务费均纳入报销范围。

  在改善医疗服务方面,设计10个方面具体的改进举措。在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方面,特别是在成本和费用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处方的自动化前置审核、医保部门支付评审、临床诊疗路径实施、对医疗机构绩效评价的引导等综合举措。在实现分级诊疗方面,推动医联体建设和发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收费项目、价格信号和医疗保险报销政策等方面加强引导。

  在医疗救助方面,门诊救助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住院救助比例提高了50%,财政还为公立医院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政策。

  医院回归功能定位

  从总体来看,北京市分级诊疗建设成效明显,医疗机构功能开始出现新变化,新的补偿机制开始有效发挥作用,改善医疗服务取得阶段性效果,门诊在向社区集中,住院服务在向三级医院集中。

  一年来,三级医院门诊量下降了9.7%,二级医院基本保持平稳,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上升了16.6%;主任医师诊疗工作量下降比较明显,说明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更多地利用普通门诊服务;北京市的平均住院日减少0.7天,相当于过去5年才能够取得的改革成效;对3700家医疗机构监测表明,总体医药费增幅只有4%;药品阳光采购一共发生了755亿元的采购规模,大约节省费用68亿元,三级医院药占比控制在30%。

  北京医改实现了央地和军地同城联动改革,调动了各方积极性,不要求医院自身承担药品加成收入损失,也未调减医疗机构的医保总额预付额度。坚持公益导向,敢于破旧立新,利用医事服务费的价差等促进分级诊疗,通过“三医联动”推动综合改革。

  今年6月30日,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联合启动了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活动,这是今年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续改革“第一枪”。今后,财政分类补偿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加强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基层卫生服务激励机制的健全和完善等改革措施也将进一步深入推进。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李凤岐----县域医改:着力锤炼“一体化”

  在山西省3701万的总人口中,县域人口占比达70%以上。为此,山西省从体制改革上找出路,全面实施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重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项改革从2016年试点开始,在短短两年内,全省119个县级医疗集团全部挂牌运行;今年步入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全面深化阶段。

  破旧立新改革体制机制

  在体制破旧立新方面,山西省实现了3个突破:首先是改革办医体制,成立县(市、区)医院管委会,由县长担任主任,医管委办公室设在县卫生部门,将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政府办医、管医职责,集中到医管委履行。其次是重塑管理体制,将县域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整合成一个独立法人的医疗集团,形成县乡一体、以乡带村、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同时,构建“三医联动”体制,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权下放到县,实行价格动态调整;将医保资金打包预付给医疗集团,按照“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原则,实行总额预算、按月预拨、年终结算管理,结余资金的40%用于发展业务,60%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山西省还创新监管模式,赋予医疗集团人事管理、内部机构设置、收入分配、运营管理自主权,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结果与职工奖惩和财政补助、医保偿付、薪酬总量挂钩。创新运行机制,医疗集团成立人事、财务、信息等6个管理中心和医学影像、临床检验、消毒供应等6个业务中心,实行统一管理,提高管理和资源利用效率。取消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级别,集团对人员编制实行统一管理、使用、调配,所需适宜人才自主招聘,核准备案;全省统一为集团招聘人才出台优惠政策。

  创新薪酬分配机制,按照“两个允许”,绩效工资总量提升5倍,由医疗集团自主分配。创新信息化服务机制,医疗集团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医疗保险、签约服务、分级诊疗等信息互联互通。创新纵向医联体帮扶机制,做实做强三级医院纵向医联体,实现三级医院对县级医疗集团帮扶的全覆盖。

  有升有降体现改革成效

  从24个重点监测县的情况来看,山西省县乡村一体化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医卫融合、医养融合,即县级医疗集团设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实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机融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实现了签约服务、预防为主、健康扶贫“三促进”,“1+1+1+X”签约团队服务模式落了地,城乡居民签约率达50.4%,重点人群达66.5%;形成县域分级诊疗新格局,县级医院下转患者同比增长112.2%;促进预防为主落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5.6%,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77.4%、78%;促进健康扶贫政策落了地,“组团式”医疗精准帮扶在贫困县实现全覆盖,并全部建立远程诊疗系统。

  改革还实现了基层服务量、服务能力、群众满意率“三提升”,县级医院门急诊患者次均费用、自付比例、间接成本“三下降”。更为重要的是改革还促成了“五个转变”,县委书记、县长由宏观领导向争当医改“施工队长”转变,医疗行为由粗放式医疗服务向节约型健康管理转变,健康管理由医卫分散式服务向整体化、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卫生人才流动由向上虹吸向人才下沉、服务基层的方向转变,群众看病习惯由直接往上跑找专家向找家庭医生问个明白的诊疗行为转变。

  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李少冬----短缺药品:用系统化制度保障供应

  早在2012年,江苏省就由多个政府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短缺药品供应保障相关文件;之后陆续出台多项相关政策,同时加强政策整合和规范建设,对短缺药品供应保障进行系统化制度设计。近年来,江苏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供应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

  构建“五位一体”工作格局

  2017年9月,江苏省卫生计生委、人社厅、经信委、物价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通知》,提出按照“分级应对、分类管理、会商联动、保障供应”原则,进一步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成熟稳定的短缺药品实时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构建短缺药品信息收集、汇总分析、部门协调、分级应对、行业引导“五位一体”工作格局。

  健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部门会商联动机制。由省卫生部门、经信委、财政厅、人社厅、商务厅、国资委、工商局、物价局、药品监管局等组成省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部门会商联动机制,明确工作规则和任务分工,共同参与、应对并处理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问题。由各设区市市级卫生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建立相应会商联动机制,综合评估辖区内药品短缺信息和应对建议,统筹解决局部性短缺问题。

  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依托现有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拓展建立全省统一的短缺药品综合信息平台,监测预警覆盖医疗卫生机构等需求侧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等供给侧。发挥国家级短缺药品监测哨点和药品流通企业监测哨点监测职能,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短缺药品监测网络体系,全面实行短缺药品信息“每月零报告”制度。省、市、县三级卫生部门定期分析、处理和上报短缺药品监测信息。条件成熟时,协同相关部门,逐步扩大监测范围,连通药品注册、生产供给侧,实现短缺药品各环节监测全覆盖。在国家短缺药品清单的基础上,根据江苏省临床用药需求和各地短缺药品报送情况,制定形成省《短缺药品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并定期公布相关信息。

  综合施策保障短缺药品供应

  江苏省提出,健全药品分类采购机制,进一步完善急(抢)救、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低价药品挂网采购政策和询价采购、备案采购等方式,对短缺药品采购开启绿色通道,保障药品临床供应。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药品配供情况的监管,健全诚信纪录和市场清退制度,强化定期考核评价和责任约谈制度,对不履行合同擅自涨价或供应不及时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依法从严处理。

  对列入国家和省《短缺药品清单》的药品,及时梳理江苏省具有生产资质的企业信息,力争在短缺药品方面尽快形成省内生产能力,组织相关企业应急生产,加大药品供给。出台鼓励政策,支持相关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引导其参加国家短缺药品定点生产、罕见病用药优先研发和小品种药物集中生产基地项目,推动相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地方参与、医院协同”的原则,在省、设区市和医疗卫生机构分级建立短缺药品储备制度,对临床必需且不可替代的短缺药品和存在短缺风险的急(抢)救药品进行定量储备,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用药需求。省级层面,重点对全省层面发生严重短缺药品进行储备;设区市级层面,重点对存在短缺风险的急(抢)救药品(省级储备以外)进行储备,确保急(抢)救药品在辖区出现短缺时,能够第一时间保障供应;医疗卫生机构层面,重点对存在短缺风险、临床必需且不可替代的药品进行动态替换储备,确保必要的库存量,尽量避免突发性短缺情况的发生。

  福建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省医保办主任詹积富----医保管理:形成合力重拳出击

  福建省作为全国首批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2015年年初出台《福建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明确了福建省医保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即2015年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一体化和基金设区市统筹;2016年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三保合一”。

  切实增进百姓福祉

  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要求各省在2016年年底前,实现两项医保制度的“六统一”。福建省在此之前已经完成了“五统一”,只有“统一基金管理”任务有待完成。这一项任务涉及两项医保制度的合并和机构职能整合,是体制机制改革的硬任务。福建省分析了全省医保管理体制现状,认为应尽可能整合分散在各部门涉及医保的职能,才能充分发挥医保整体作用。在此项改革中,三明市为福建省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12年,三明市启动综合医改,总体平稳推进,三明率先选择的就是进行医保体制改革。三明的医保体制改革模式,历经多年改革实践,证明效果良好。为此,福建省总结借鉴三明医保改革经验,从整合医保整体职能入手,全面推进医保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福建省城乡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在同一个医疗保障系统里面运行,用药、服务标准等都一样,不同医保制度间的落差正在缩小。同时,随着医保联网和医保统一管理工作的推进,在全省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里,老百姓都可以实现直接刷医保卡结算,看病的体验感和获得感由此提升。从这些方面而言,医改切实增进了老百姓的福祉。

  把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提起来

  当前,医疗机构收取医疗费用的结构尚存在不合理之处,其中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收入仅占1/5,少有超过1/4的。在这方面,改革急须调整。

  怎么调整?最有效手段就是把药品耗材的直接成本降下来,把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提起来,进而调整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收入结构,堵住不应有的浪费。如果按照这个方向做,在总的看病费用没有大幅度增长甚至略有下降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让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大幅提升。我认为,医务人员的价值是很高的,不可以用价格来衡量,在现有基础上,把医务人员的待遇提高3倍到5倍都不为过。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伟杭----最多跑一次:打造优质资源下沉升级版

  浙江以“双下沉、两提升”为主要抓手,着力构建城乡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均衡发展新格局。其中,“双下沉”是指医学人才下沉、城市医院下沉,“两提升”是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率提升。从2013年试点开始,目前浙江省“双下沉、两提升”模式已进入长效机制建设阶段。

  分级诊疗秩序初现端倪

  浙江省将城市三级甲等医院的优质资源和县级医院进行紧密合作,带动县域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同时,打通医疗服务链条,推进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这项工作得到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每年召开专题会议,推动改革的持续深化。

  为做好顶层设计,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政策文件,明确任务要求、制定考核标准、设立项目资金、完善督导机制。目前已有54家城市三甲医院与122家县级医院合作办医,形成紧密型医联体,建立管理、人才、技术、学科、信息、资金和文化纽带。每家紧密合作的县级医院平均约有10位上级医院专家长期入驻,开展手术、带教、科室建设和管理等工作;全省每年有2000多名上级医院医生进驻县、乡医疗机构。

  这一举措实施后,浙江省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加强,县域内就诊率从2013年的67%提高到2017年的85.8%。城市医院门急诊量增幅显著放缓,从2013年的7.19%下降至2017年的0.67%,个别省级医院门急诊量减少了5.38%。全省双向转诊量年均增幅为40%,2017年达52.5万人次;省、市大医院就医秩序趋于好转,全省基层就诊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2017年达到52%;三甲医院正加快向诊治疑难杂症、开展科研、培养医学人才的功能定位回归。

  县域医共体是新突破口

  在此基础上,浙江省提出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新突破口,加快探索构建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11个市各选择1个县(市、区)开展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打造升级版“双下沉、两提升”。

  在加快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方面,通过构建整合型服务体系,实施集团化运营,提供一体化服务。做到“三统一、三统筹、三强化”,即统一机构设置、人员招聘、资源配置,统筹财务管理、医保支付、信息共享,强化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公共卫生服务。11个试点县(市、区)把39家县级医院和170家乡镇医疗机构优化整合成27个医共体,通过创新服务体系让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变为现在的“一家人”。

  通过医保总额预算打包付费,医疗技术和药品耗材结构调整,及人事薪酬制度的改革等,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创新;促进医院与基层整合、医疗与预防融合、医疗与医保结合,提升县域综合医改水平,维护医疗服务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保障医保基金可持续。在加快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创新方面,以浙江省“最多跑一次”的改革行动为引领,优化服务流程,创新诊疗模式,让老百姓看病就医“近跑”“少跑”“不跑”,让更多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留在县乡。

  试点以来,基层卫生人才招不进、下不来、留不住的难题有所缓解;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开始提升,中心乡镇的一类、二类手术逐步恢复;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选择在家门口看病就医,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有序就医秩序正在形成。基层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14.8%,基层出院人次同比增长36.7%。浙江省将继续紧扣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核心要求,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薪酬改革:以考核为核心,以动态促增长

  在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历来是各方公认的硬骨头。去年2月,上海市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推开医药分开综合改革,进而启动薪酬制度改革。

  把握行业特点,兼顾地区现实

  上海市提出,人才培养周期长、社会责任重、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高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基本特点。同时,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薪酬位居社会各行业中等水平,医生的职业薪酬居于行业前列,也是我国面临的基本社会现实。

  在一定区域内开展行业薪酬制度改革,必须兼顾行业特点和地区现实。根据相关调查,上海市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为15.1,在全国位居前列,明显高于美国、英国医师担负的日均5人次~7人次,及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医师担负的4人次~5人次。但通过购买力转换的可比收入,上海市医师的收入仅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医师收入的1/4~1/2。

  鉴于卓越全球城市的发展定位,上海以建设医学科技创新中心和亚洲医学中心的高度,来定位行业发展方向、谋划薪酬制度改革。以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落实公立医院绩效工资分配自主权,旨在提升医学人才待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打造一支品质高尚、医术精湛、服务优良的人才队伍。

  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众多,等级划分和隶属关系复杂,须根据不同医疗机构定位和所承担医疗卫生服务任务的不同,合理确定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和分级分类薪酬水平。还要考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急救体系等不同的行业特点,建立不同体系之间薪酬水平的合理梯度关系。同时,依托不同的办医主体,在公立医院等机构内部,指导建立不同岗位间合理的分配制度,保证医、药、护、技之间的合理关系,实现薪酬分配向特殊岗位和人才倾斜。

  目前,上海市已依据上述原则,完成急救体系的薪酬制度改革,今年年内将完成疾控体系薪酬制度改革。

  合理确定改革路径和方法

  上海市明确,医疗卫生行业薪酬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包括优化公立医院薪酬结构、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推进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薪酬改革、落实公立医院绩效工资分配自主权、健全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等。做好顶层设计,分行业分类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

  在构建薪酬制度改革测算模型时,上海市采用“4411”模式,通过与国内外行业间和同行业的全面比较,并设置不同的参考权重,综合、全面确定公立医院的薪酬改革目标值。其中,国际行业水平、上海市事业单位行业收入水平两项参考值的权重分别占40%,全国医疗卫生行业收入水平、上海市医疗卫生行业收入水平两项参考值的权重分别占10%。由于市属三级医院在医疗、带教、科研方面要求高、强度大,给予额外激励额度。

  上海市在“4411”的测算模型下,以全市公立医院2016年度的薪酬水平为底线,合理确定2017年的增长率;并以此为基础,在全市所有公立医院推开薪酬制度改革。针对部分特殊专科医院等薪酬水平较低的公立医院,上海保证其获得全市三甲医院的平均薪酬水平。

  上海市建立了以考核为核心的动态增长机制,保证医疗卫生行业薪酬水平的合理增长。由卫生、人社、财政、发改、医保等部门联合成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小组,按照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对各级办医主体的办医成效进行考核评价。由上海市人社、财政部门根据年度考核评价结果,结合全市绩效工资整体增幅,综合考虑医院运营收支情况和事业发展需要,确定市、区公立医院整体绩效工资水平的增量。

  在公立医院内部,建立激励约束相结合的薪酬分配制度。由各办医主体兼顾机构功能定位、公益性、医改重要举措等要素,确定各公立医院的绩效工资总量。公立医院内部分配要坚持两个导向,向紧缺专业医师倾斜,保证综合性医院内儿科、急诊、病理等紧缺专业医师的薪酬水平不低于全院医师平均薪酬水平;向低年资医师倾斜,保证初级职称医师的薪酬水平不低于全院平均薪酬水平。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飞----强基层:一类财政供给,二类事业管理

  近年来,广东省从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硬件软件一起抓,强基层、补短板,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夯实分级诊疗基础。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强基层举措也重磅频出,国内经济排位领先的广东省正在走出强基层才是硬道理的医改之路。

  针对问题“见招拆招”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问题在于机制不全、队伍不稳、活力不强。广东省针对这些问题“见招拆招”,主要表现为:

  强化总体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广东省针对基层医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近期出台的两个重要文件是2016年印发的《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和2017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这两个文件都由省委直接发出,同时出台包括健康扶贫等十方面的配套文件。

  强化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软硬兼施,建立稳定的基层队伍。从2016年起,省财政3年统筹安排112亿元,重点支持县级公立医院关键设备购置、远程医疗建设等项目。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省卫生部门和省财政厅具体提出11项主要任务。为实现这些目标,2017年至2019年,广东各级财政将投入500亿元,重点投向粤东西北地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服务模式等,特别是县级医院建设、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妇女儿童医疗机构建设。

  实施灵活政策,激发基层活力。从2017年1月开始,广东省允许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保持公益一类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县招县管镇用,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绩效工资总量不予限制。

  深入推进分级诊疗。从2017年起,广东省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2个全科医生特设岗位,除享受单位发放的绩效工资和各项津补贴外,省财政给予每岗每年补助6万元。深圳罗湖医院集团明确,要让全科医生的薪酬是同级专科医生的1.5倍以上。下一步,广东将增设全科医生职称系列,职称评审上向全科医生倾斜。

  实现“一上一下”是关键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的重点是要把已经出台的文件落实好,彻底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面貌,补齐建设和能力两块软硬件短板,关键就是做到“一上一下”。“一下”即做到资源真正下沉,“一上”则体现在基层的诊疗数量和质量能够上得去。

  从目前情况看,广东基本实现了基础服务设施显著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格局更加科学合理。现在广东省72%的乡镇卫生院能开展手术包括部分二级手术,50%左右的诊疗量在基层医疗机构完成,比上年提升5个百分点。此外,广东将县域内住院率作为考核各地党委政府的一个重要指标,全省的县域内住院率逐年提升,2017年达到82.4%,比上年提升3.8个百分点。广东希望能够将今年的县域内住院率提高到85%以上,并通过县域内的住院率具体分析、精准施策,对不同的县提出一对一式的补短板举措。

  海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邓海华----海南新政:用海口速度,体现省会担当

  在国家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使命的时代背景下,海口市将全面加快健康海口建设,深化医疗服务改革,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健全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让海口真正成为“健康岛”的领头羊。

  做好全省医疗保障支点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海南建省办特区30周年大会,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全力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特区。随后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把海南打造成全面开放改革的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当前,海南人民正在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全力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

  海口作为海南的省会城市,是海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常住人口227万人,占全省1/4,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支点城市。海口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城市中连续五年排名全国第一。

  海口还是全省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中心,担负着海南人民大病不出岛的责任担当。海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作为重要的发展地位。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向卫生健康倾斜,在财政投入上保证卫生健康需求,加快健康海口建设。

  在深化医改方面,海口市高位推进,明确顶层设计、主要目标任务和目标要求。截至2018年5月,公立医院的医改目标均已落实,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兑现“大病不出岛”承诺

  为加快弥补海南、海口卫生事业发展短板,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近几年来海口市委市政府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主动引资招商,先后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签订合作协议。

  2017年11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海口骨科、糖尿病医院揭牌。这一项目从洽谈到建设再到运营,总共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彰显了海口速度。海口市把这一项目作为改革试点,实行法人治理和医院管理委员会下的院长负责制,采取“3+2”政府财政兜底政策,旨在为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随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海口友好合作医院等3个医院项目先后落地,为海南人民、海口人民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提供了保障。此外,今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海口分院正式揭牌运行,结合海口直飞俄罗斯航线的开通,积极开展旅游+康养,提供中医康养服务,目前已经接待了大批国外游客。

  下一步,海口市将继续弘扬特区精神,敢闯敢试敢干,以健康为根本,为海口建设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提供强大的卫生健康保证。在继续深化医改的同时,继续加快发展医疗产业,重新规划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出台海口市医疗卫生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更新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健康经济管理政策不断完善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7月30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卫生厅
四川年内取消医用耗材加成
  四川省发改、卫生、人社部门近日联合发出通知,卫生厅
江西建短缺药清单管理制
  近日从江西省卫生计生委药政处获悉,卫生厅
海南要求医疗机构增加中医科
  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有条件的专科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