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攻坚克难需要行动派

16.10.2014  10:37

  10月13日、14日,北京市政府接连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该市《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时下,始于2009年的新一轮医改即将走过5个年头,医改进入深水区,需要各相关方协同攻坚克难。北京市此次出台两个《意见》,意在综合推进、形成倒逼机制,令人充满期待,也令人有所思考。

  对这两个《意见》,媒体关注的焦点主要有,实现分级就诊,构建金字塔型医疗体系,大医院要大幅压缩普通门诊,集中解决疑难重症,承担科研和人才培养任务;常见病、多发病、医疗康复则由基层承担。同时,财政直接投入重点转向医保基金,这意味着医院需要用技术、服务、口碑,从医保“挣钱”。

  这样的愿景正是医改设计的初衷,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老百姓对“小病进社区”还颇有疑虑,看病的水平如何?该用的药能不能用上?大医院财政补偿减少后,大幅压缩普通门诊会不会入不敷出?科研、人才培养的消耗从哪里得到补偿?基层机构的服务能力,是否能够真正承接大医院转移的诊疗任务?医保支付政策设计能不能起到引导合理就医的作用?凡此种种,需要多部门配合,出台实施细则,任何相关方的缺位或者消极应对,都有可能导致设计初衷功亏一篑。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的总量不足和结构性失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目前,公立医院僵化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使得人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想要的人进不来、闲人懒人又出不去,人力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并存;最为重要的是,这给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带来了实质性的困难。此次北京市明确提出,让医务人员从“单位人”转向“职业人”,实现基本保障社会化、推行医疗责任强制险、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签订部分时间聘用合同,为的都是真正盘活人力资源。

  但是必须承认,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必将面临诸多困难,医务人员能否真正转变观念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最为关键的是,人事制度改革需要调动医务人员自身的积极性,必须保证广大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害,薪酬收入、社会保障、职业上升通道等,在设计改革路线时都要有所考虑。

  医改是一项千头万绪的系统性改革,某一领域的改革需要其他领域共同跟进。比如,更多财政投入转向医保,对医保精细化、专业化的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保证医疗机构的合理收入。再比如,缓解结构性失衡,改变优质医疗资源过分集中的现状,要给医务人员松绑,也要合理划定医疗机构服务范围,还要培养广大居民分级诊疗的意识和合理就医的科学素养等。医改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政府、医院、医生、患者都各归其位、形成合力,建立真正合理的医疗卫生秩序,这个过程也离不开公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

  医改改到今天,好蹚的河已经蹚了,好过的坎已经过了,我们身处深水区的医改之中,哪里是急流、哪里是险滩也大都心中有数。现在,我们不能再一味地摸着石头过河了,而是到了修路架桥的时候。深水区改革,不进则退。改革要鼓励探索和创新,也要能够接受试错,最重要的是迈出脚踏实地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此次北京市出台的两个《意见》就是吹响了激流勇进的号角。我们希望北京的医改新政能落地生根。

山东启用复工复学健康通行卡
  日前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获悉,为有序推动复工复学,卫生厅
钟南山:磷酸氯喹还没做对照实验
  2月2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广东支援湖北医疗队与钟南山院士进行了远程会诊。在专门安排的答记者问环节,钟南山表示,临床治疗中发现,新冠肺炎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克力芝平均6天~7天后,核酸检测转阴;使用抗病毒药物磷酸氯喹的平均转阴时间为4.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