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被打”不应由舆论断案

19.06.2014  11:36

  不要把仲裁的权力交给舆论,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带着同情心的判断往往容易被操弄,而朴素的正义感并不一定会带来正义的结果。

  近日,“长沙医护人员被打,打人者为省人大公务员”的新闻让舆论大哗。“护士先兆流产,医生颅脑损伤”的鉴定,坐实了医护人员无辜受害的角色,而打人者那句“如果我不是公职人员的身份,今天就把你打死”的狂言,几乎是对大众情绪的极大挑衅。

    患者住院后死亡,家属与医护人员发生纠纷,两医护人员受伤—认真追究起来,现在能确定的事实就是以上这些。尽管事实还没有弄清楚,但舆论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影响却已经有了:在“打人者为省人大公务员”的新闻出来后,跟帖多是严惩打人者的呼吁,以及对“官员群体”愤怒的泛滥;在家属方发声之后,跟帖开始关注谁在说谎的问题,类似“医生也不是好东西”的评论出现。同为新闻网站的评论,在两个报道下留言的人群,即使不重叠恐怕也会有很大的交叉性。

    “媒治”(即通过媒体管理社会—编者注)社会中的一景,就是舆论能断案、舆论能翻案。假如司法不及时发挥力量,它势必会受到其他力量的牵制,而舆论牵制就是一种社会自发的,对政治、行政等牵制力量的反拨。它表达着一种朴素的正义诉求,与一个看不见的对手掰着腕子,力图在这种角力中拨正公平正义的指针。遗憾的是,找准发力点达到平衡性的理想状态很难实现,很多情况下,它让司法跑偏的机会,并不少于它所反对的力量。一场纠纷中的当事双方都懂得在媒体充分表达、抢占先机,这其实也表明,“赢得了舆论也就赢得了官司”的想法已经“深入人心”。

    在这场舆论战中,无论是院方描述的公务员打人且大放厥词的场景,还是家属方描述的医生拖延救治、纠纷后“诈伤”的情况,都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公职人员和医生的“刻板印象”,微妙地调动着人们对这两个群体的负面情绪。不敢妄言这种描述是实话实说还是有意渲染,但无论动机如何,一旦这种调动成功、舆论氛围形成气候,就会变成对司法部门有压力的“民意”,最终影响案件最后的定性。

    患者是否因未及时抢救而死亡?这需要第三方医疗鉴定机构鉴定。同样,以监控视频、双方证词、旁证为基础厘清当日纠纷,也是警方的责任。现在的情况是,既未见前者的及时介入仲裁,也未见后者通报案情进展,这些缺位恰恰提供了舆论断案的舞台。过往的经验显示,一旦舆论已经“定性”、塑造了纠纷双方的角色,司法部门再想做出不同的结论就要付出相当的社会成本。一言以蔽之,不要把仲裁的权力交给舆论,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带着同情心的判断往往容易被操弄,而朴素的正义感并不一定会带来正义的结果。

山东启用复工复学健康通行卡
  日前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获悉,为有序推动复工复学,卫生厅
钟南山:磷酸氯喹还没做对照实验
  2月2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广东支援湖北医疗队与钟南山院士进行了远程会诊。在专门安排的答记者问环节,钟南山表示,临床治疗中发现,新冠肺炎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克力芝平均6天~7天后,核酸检测转阴;使用抗病毒药物磷酸氯喹的平均转阴时间为4.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