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区抢抓国家战略发展机遇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19.10.2015  12:16

2014年10月,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江苏获得的又一国家战略机遇。

作为入围其中的8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无锡新区这片热土澎湃着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激情与豪迈。全区上下将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型园区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领军型人才创新创业和优势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重点突破,形成物联网、微电子、生物医药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某些领域的关键技术抢占世界制高点,努力成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典范。

创新驱动 打造现代产业高地

产业强则城市强。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无锡新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苏南现代产业集聚示范区。近年来,该区重点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微电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不断增速,新兴产业增加值也持续升高。

7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了首批开展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的国家高新区名单,无锡高新区的“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与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工程”成功入选。

人才资源是创新的根本。无锡新区谋求以人才竞争力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以人才国际化推动人才强区建设,逐步提高人才比例与人才素质,构筑率先发展的战略优势。上半年,新区引进培育“千人计划”、“万人计划”6人,其中培育入选“千人计划”2人,占全市25%,“万人计划”3人,占全市50%;组织申报2015年千人计划4人(创业3人、创新1人),申报数全市第一,占全市25%,另有飞而康吴鑫华团队拟申报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50个项目获市推荐申报“双创计划”。

半年度无锡新区研发投入约占GDP比重4.1%,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92%。获批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市级企业技术研究院4家;省产业研究院东大专用集成电路研究所顺利通过转正验收,被列入首批正式研究所。

领军人才刘海涛近日很忙,他应邀到科技部做报告,全面阐释物联网与感知中国。同样快速发展的是他创办的企业感知集团。这一2014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引领者,目前已拥有500多名行业中坚人才、70余家下属子公司,近百种物联网产品、数十个行业解决方案,集团正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无锡新区以做出样本、创造经验为己任,在科技创新运行机制、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8月24日,中韩(无锡)科技金融服务合作区正式揭牌。这是在中韩自贸协定(FTA)框架下,无锡新区探索开展园区层面“点对点式”的合作。

中韩(无锡)科技金融服务合作区由无锡新区和韩国忠清北道经济自由区共建。合作区规划总面积89平方公里,采取“一区四园”的空间结构,将着力推动两国园区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服务贸易等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推进建设“三平台一中心”体系,即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平台、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和科技金融服务贸易中心。

创新金融服务,新区大力建设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8月初,专门从事社区O2O服务项目的樱淘管家获得无锡新区种子基金300万元投入,这也是规模达2亿元的无锡新区创新创业种子基金的“首投”。

设立种子基金,旨在引导并激活社会资本向创新创业企业早期投入。种子基金是由无锡新区财政局出资设立的非营利性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孵化。种子基金项目按照“项目选择市场化、资金使用公益化、服务管理规范化”的原则进行投资运作,并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对于专业的社会化创投机构选中的被投企业或项目,种子资金按照1:1,最高不超过1:1.5的比例进行同股同价的联投或跟进投资,以此来撬动各类社会资本的创业热情。

突破藩篱 激发创新创业潜能

弄潮儿向涛头立”。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根本动力。无锡新区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突破,最大限度地把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激发出来,才能把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真正发挥示范作用。

无锡新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制度有效、体系完备、区域互动、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从主要依赖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而创新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最主要的动力源泉。

围绕上述目标,无锡新区确定了具体行动计划。明确“两区一核六园”为建设重点,“两区”指原批复的国家高新区(锡南科技工业园)和出口加工区,“一核”指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创新核心区,六园分别为无锡科技产业园、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无锡生命健康产业园、无锡古运河智慧港(园)、中国工业博览园、无锡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园。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围绕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每年重点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和重点科技企业,大力推广“本土企业+高端人才+创新项目”的企业创新模式,以此来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创业与产业、资本的无缝对接、有机融合。鼓励和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引导跨国企业建设区域研发中心。推动外企、民企在产业配套上的融合,促进外企和创新创业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融合,推动创新创业企业和本土民营企业在技术、产业分工等方面的融合,进一步增强产业链延伸度,扩大技术溢出效应。

提升高附加值产业规模。重点打造物联网、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成为技术创新活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物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机械、冶金、纺织等优势产业,实现提质增效,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使传统产业走向价值链的高端。

打造一批重大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利用新发汇融广场、国家软件园四期等现有载体资源,加快规划无锡高新区“创业广场”,布局一批众创空间项目。鼓励科技专业园区与3W咖啡、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运营单位的合作,结合新区产业特色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ICAN、The Next+、麦库等众创空间。鼓励感知集团、银邦股份等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围绕物联网、3D打印等重点产业,打造众创空间。推进东南大学专用集成电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江苏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无锡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物联网技术中心等重点产学研载体建设,进一步优化运营机制。

加快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实施“领军人才”计划,积极推进科技部领军人才创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示范工程,集聚一批国际国内创业领军人才。加快集聚高等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南信大滨江学院落户,推动东南大学无锡分校扩大办学规模。积极利用现有职业学院的教育优势,加大产业技术人才培训的力度。实施人才强企工程,支持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引进创新人才。鼓励科技企业员工内部的微创业活动,鼓励科技人员在科技园区人才公寓内注册公司,形成一批特色的“创业社区”;鼓励有条件的骨干大型企业开展内生型创业,鼓励具备产业背景的企业家设立创投资金,支持鼓励骨干员工在企业体系内创业,形成企业内生的创业孵化系统。鼓励各类创业人员在各类社会载体创业。

优化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全区科技企业动态管理服务平台,构成以企业为中心科技活动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搭建科技企业、中介服务机构、政府对接互动的服务平台,提高对科技企业的服务效率。大力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开发专利、商标、股权、订单、应收账款等动产或权利质押为主的信贷产品,拓宽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统筹高新区支持科技金融的相关资金,建立政府、金融机构联动的风险共担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进入股权交易中心、新三板等资本市场。

政策支持 汇聚创新发展动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离不开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无锡高新区对照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进一步遵循科技创业发展规律,提供精准、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总结“原生原创”科技企业孵化培育的自身规律,首创“三期”培育模式,依据创新创业项目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企业分为孵化期、加速期、成熟期,对经评定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分别在房租补贴、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扩大生产、股改上市等方面予以不同内容和强度的支持,不断提高政策扶持的覆盖度和精准性。

重大科技企业项目招引方面,结合企业产出、产业类别、入驻期限,分年度给予房租补贴和发展奖励支持。对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在启动资金、股权投资、公寓配套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扶持生物医药、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在人才培训、规模奖励、国际专线费用、集成电路制版等方面给予支持。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结合新兴产业发展特征,重点在生物医药、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方面出台产业创新政策,给予人才培训、规模奖励、国际专线费用、集成电路制版等方面支持。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鼓励上市企业、重点骨干科技企业争创省级以上重大研发机构,以产业研发主体为核心,推动研发资源的自发对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同时支持推动科研院所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公共科技资源,形成开放共享机制。

营造创业生态环境方面,支持科技中介机构落户高新区,特别集聚到创业广场发展;持续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在种子基金跟投、股权投资补偿、贷款贴息、科技银团贷款等方面给予持续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