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改造新三区农村面貌 藁城建四大产业聚集区

04.01.2015  05:25

  “污泥浊水行路艰难,垃圾乱放到处可见,管理无序一片混乱,村容村貌破烂不堪……”“黄昏,再次眺望杜村,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展现:整齐的街道,明亮的路灯,干净的农家庭院;美丽的广场,欢跳的孩子……

  这是藁城区杜村村民创作的诗朗诵——《我骄傲,我是杜村人》中的片段。诗朗诵的上半部分回忆前些年杜村的景象 ,下半部分描绘了一个“和谐、生态、美丽、文化”的新杜村。

  杜村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中,以打造“一围一十字六节点”为重点,突出村庄特色,经过数月奋战,破烂不堪的街道变宽了,臭不可闻的垃圾场成了休闲公园,到处乱流的脏水也经污水处理厂净化,变成了可继续美化环境的中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使这个村真正成了现代化的新农村。

  杜村只是藁城区2014年开展面貌改造提升的重点村之一。2014年,该区共有31个村被确定为省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村,涉及12个乡镇、10万余人。该区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按照“百村示范、典型引路、全区推进”的思路,以布局优化、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服务优化“八化”为目标,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避免把农村建成缩小版的城市,努力打造升级版的新农村,让老百姓宜居宜业。

  在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中,该区四大班子领导对31个省级重点村进行分包,通过蹲点帮扶,督促协调各村重点工作,10个市级部门和21个区级驻村工作组坚持驻村开展帮扶。通过干部宣讲等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区财政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以奖代补,建立对应的激励政策……在小街巷硬化、美丽庭院建设、环境整治中,群众投工投劳,累计出义务工2万余个(次),集资600余万元。

  在全面抓好31个重点村建设的同时,该区按省市连方成片提升的要求,确定了“两片一线”涵盖5个乡镇12个重点村的提升格局,让美丽乡村不只美在“一点”,而是美成“一片”。和杜村一路之隔的清流村,如今街道全部硬化,家家户户用上水冲式厕所,生活污水全部进厂处理,通往世纪大道的10米宽迎宾路让出行更加方便…… 一个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绿色环保的新清流已然建成。截至目前,该区31个重点村共完成投资1.69亿元,清理积存垃圾46.5万立方米,硬化道路67.9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34.9万米、污水管网4.2万米,绘制文化墙3.4万平方米,农村面貌极大改观,农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村容村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环境美化、生活舒适,但该区认为,改造好了面貌,仅是做好了“面子”工程,还应当重视发展集体经济,建立让村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做好“里子”工程,避免把农村建成缩小版的城市。杜村有种植大棚菜的传统,是省蔬菜千亩标准园项目示范村,世纪大道、京港澳高速开通,便利的区域优势为该村带来了机遇。“区政府帮俺村谋划了下一步目标,就是通过建立集种植、运输、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提高产业的附加值,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这也将为巩固面貌改造提升成果提供经济基础。”杜村党支部书记高素娥高兴地说。

  和杜村一样,为进一步提升耿村民俗文化旅游水平,该区邀请了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按照风貌自然、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质朴的原则,对耿村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计划通过3到5年的时间,把耿村建成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名村、中国最美乡村。九门村利用回族民俗亮点,修缮了九门村清真寺走廊彩绘;杜村、贯庄、常安等设施农业发达的村庄则积极发展果蔬采摘产业……如今,藁城已有屯头宫灯、黄家庄制鼓、塔元庄印刷、耿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文化产业聚集区,激活了文化产业活力。通过发挥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优势,该区把“美丽乡村”变成了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原标题:突出改造重点 挖掘地域特色

【延伸阅读】
  • 严查波及藁城:楼市整顿违法占地 发现1起查处1起
  • 藁城区主动融入石家庄主城区 建铜锣湾广场
  • 石家庄通藁城公交调 516路终点站迁至“东广场
  • 藁城区蓝皮书(总述):产业经济发达 楼市处女地
  • 藁城区蓝皮书(环境篇):借改造环境 做大生态产业
  • 藁城区蓝皮书(楼市篇):东部新城 房价直逼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