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 守望新年:高粱杆变身艺术品

03.02.2017  03:38
高粱秸秆工艺是一种汉族特有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于河北石家庄井陉矿区,始于清末民初,作品以矿区周边井陉部分农村农民种植的高粱秸杆为原材料,其创作手段完全采取手工手法进行,即使用“选、剪、削、雕、刻、咬合、粘”等综合工艺流程制作。工艺结构严谨,造型独特,形象逼真,淳朴自然,具有典型的地域性能和民间特色。二十多年时间里,赵润生一直在守候着这门手艺,乐此不疲,问起原因,朴实的老匠人只说了一句,喜欢。   相传在春秋时代鲁国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儿子拆开。儿子忙碌了一夜,终于拆开了。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鲁班锁的基础工艺“榫卯结构”却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首创,可以追溯。艺术创作里有一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宗”,赵润生的高粱秸秆艺术作品的基础手法,就全部都由最简单的鲁班锁来制作而成,六根鲁班锁不同的组合,千变化万,作品称奇,《九龙壁》《故宫角楼》《苍龙游海》《六龙宫灯》《龙凤呈祥》等精美的高粱秸秆工艺作品,全部都由鲁班锁组合而成。简单,却变化万千。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是中华文化里是非常具有品质的文化符号,很多的传统工艺都愿意将梅花作为创作元素,不仅仅是梅花的形象化呈现,更是体现了手工艺人的一种“功在苦中修”的品质。   高粱杆心用高粱棒碾压成扁平状,用刻刀雕刻好形状,将花瓣一片一片切开,嵌入到花心中,放入水中,花瓣就自然绽放了。没有任何先进的高科技,遵循的就是一个自然规律,高粱杆心遇水膨胀,就造就了这神奇了自然绽放。这是民间手工艺人的智慧体现,更是百姓生活中民间智慧的艺术化呈现。简单,却不乏神奇。          赵润生的高粱秸秆工艺制作,能够将高粱进行充分的利用,这一件作品叫做龙凤呈祥,高粱根儿做触角,高粱籽做眼睛,高粱杆做羽毛和鳞片,高粱皮做翅膀,整根高粱全部利用,将一个老手艺人的精妙艺巧湛展现的淋漓尽致。   艺术展现艺术,是中国民间手工艺文化里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赵润生的高粱秸秆工艺也不例外。故宫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神奇产物,角楼便是其中之一,故宫角楼,采用减柱造做法,室内减去四根立柱扩大了利用空间面积。角楼上有二十八星宿及两百多个吻兽,上千只神眼,表现的是日夜守城,驱灾避难。没有承重柱,却稳定性不减,故宫角楼的建筑展现了我国史上古人神奇的建筑智慧。赵润生的《故宫角楼》,就是通过高粱秸秆还原故宫角楼全貌。无论是减柱建筑法还是屋顶的骑凤仙人,都用六根鲁班结的手艺将其全景还原呈现。千扣锁子遍层叠,万变不离鲁班结,堪称神奇。   高粱秸秆技艺主要靠口传身授,传承艰难,而且高粱秸秆制作工艺不同于其他手工艺品,一旦开始制作,便不能停工,一停思路就断,一般人承受不了寂寞的折磨。技艺选料复杂、工艺难度大,制作周期长、经济收益慢。原料造价低廉,所以更是没有市场可言,即便如此,赵润生也一直坚持高粱秸秆制作技艺的传承。   二十多年的昼夜变换、四季交叠,赵润生一直深扎在自己的工艺制作里,记录民间文化、呈现建筑传奇,千回百转,不曾放弃。我想,匠人精神不仅仅是对老技艺的创作和传播,更是匠人赵润生的“守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