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魏坚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

10.05.2017  13:34

5月6日上午,应历史文化学院和泥河湾考古研究院的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莅临我校访问讲学,作了题为《河套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的学术报告。我校特聘教授、泥河湾考古研究院院长谢飞研究员主持学术报告会,历史文化学院、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师生百余人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魏坚教授首先以“考古研史三题”引入本场讲座,他指出第一,中国形如巨大簸箕的南北两大山系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第二,北方民族在较长的历史时段内,不断地南下,越过阴山长城,甚至还入主中原,不断注入新血液才使得中华文明更新,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第三,从历代长城的修筑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千年来的边界问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融互动,不能用狭隘的目光仅仅将农耕文明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文明。

在学术报告中,魏坚教授指出,内蒙古的阴山、河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而成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互发生和不断冲击碰撞的地区,也成为有史以来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的必争之地。战国以降,为了抵御北狄与匈奴的南下侵扰,作为“冠带之国”的秦、赵、燕三国,都曾不惜耗费大量人力和物资,在北部沿边筑长城、设障塞,以图自保。秦汉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占有阴山、河套这处极具军事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战略要地,更是在河套地区兴城障、设郡县,移民屯垦,并在阴山南北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在前后近400余年的历史过程中,在河套地区的阴山南北,留下了众多的长城、障塞和边城、墓葬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挖掘这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这一地区战国秦汉时期政治经略、军事防御和民族融合等各个方面,探讨具有独特历史传统的河套边塞文化逐步形成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魏坚教授结合自己长期野外调查实践认为,在河套地区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古城遗址和大量墓葬反映了当时中原王朝的行政设置和屯垦戍边的边关生活场景。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河套地区形成了社会生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文化交流不绝,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的大好局面。这种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升平景象,并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战争只是政治的一种极端化了的表现形式,战国秦汉时期的河套地区,政权间的和平交往,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主旋律。

谢飞研究员进行了学术点评,他指出魏坚教授在研究中始终做到将历史与考古有机结合,将传统史料与考古发现紧密结合,从而准确地解决历史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魏坚老师的研究精神与方法,努力掌握考古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踏踏实实做事情,认认真真搞学问,不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注意要把日常通俗的经验结合到考古问题的思考中去。

魏坚教授的讲座和谢飞研究员的学术点评逻辑清晰,思维严谨,形象生动,整场讲座师生们陶醉其中,收获颇丰。

(供稿:历史文化学院、泥河湾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