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企业青睐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

18.12.2014  14:46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河北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机遇、最宝贵的机遇、最现实的机遇,我们说什么也不能再错过。”作为承担我省率先发展重任的沿海地区,怎样落实省委的要求?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的实践表明,主动对接好京津产业转移是核心的、有效的重要策略。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唐港区)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立足自身、把握大势,在协同发展中壮大实力,在壮大实力中承接转移,在努力对接京津上走在全省前面。截至目前,唐港区洽谈推进的北京产业转移项目共45个,涉及总投资909多亿元。其中,投资5亿元的翠宝重工项目已经落户,北京玻璃集团投资3亿元的医用玻璃制品项目、北京塔星石材等47个石材项目即将落户。更为可喜的是,这些签约项目不仅仅只是承接产业转移,更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如量子技术应用产业园项目,主要生产量子检测设备,总投资约20亿元;投资5亿元的中关村大数据园、北京百善集团投资5亿元的高端养老项目等。京企缘何青睐于此?
      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将所有优势“整合打包”,以“酒香”来吸引投资者
      唐港区是我省最早开发建设的省级开发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在一片盐碱滩涂上建起了一个综合性亿吨大港和一座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滨海新城。2013年,唐港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95万元,在河北省全部开发区中名列前茅,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开发区。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唐港区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提出了建设“沿海强区、美丽港城”的总目标,深入实施“港口立区、工业强区、环境兴区”三大主体战略,突出建设“国际大港、循环园区、生态港城”三大工作重点,努力打造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当先锋、作表率。
      唐港区底气十足的目标定位源于其在对接京津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区位优势。该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核心地带,陆路交通便捷,高速无缝对接,铁路纵贯南北,随着环渤海城际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该区将进一步融入北京、天津一小时城市经济圈。
      ——港口优势。唐山港京唐港区是北京、河北最早合作的大项目,也是唐港区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201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航线通达8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多个港口,是我国北煤南运的七大港口之一和矿石进口的重要通道。
      ——产业优势。唐港区相继吸引了德国蒂森克虏伯、神华集团等14家世界500强企业,10余家央企。全区注册企业929家,初步形成煤化工、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优势主导产业。
      ——空间优势。唐港区核心规划区内项目建设不占耕地,符合国家鼓励开发的条件。从今年起管辖面积由32.85平方公里扩大到432.4平方公里,拥有了大量的国有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无需变更土地性质。绵长70公里的海岸线和大面积的国有滩涂,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项目建设提供了巨大空间。
      ——机遇优势。省委、省政府将唐港区列为与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同等重要的战略发展区域,明确给予了“四税返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唐山市构建“一港两区”的沿海经济战略布局,也为唐港区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机遇。
      苦练内功,强基础、壮筋骨,打造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
      今年2月13日,省委主要领导到唐港区调研时指出,海港开发区是发展大工业的好地方,已经20岁了,成人了,必须加快发展步伐,加大招商力度,引进更多、更好、更大的项目,打造唐山新的经济增长点。唐港区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激烈竞争中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必须苦练内功,强筋壮骨,建好平台,唯其才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潮中争得一席之地。
      高标准制定规划,优化功能布局。着眼于“国际大港、循环园区、生态港城”的发展定位,高起点编制覆盖全域的城乡总体规划;着眼于唐山打造京津冀城市群东北部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按照滨海中等城市的规模,围绕建成区2020年力争达到30平方公里、2030年力争达到80平方公里的目标,编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着眼于打造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园区平台,按照九大功能园区,编制产业布局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与此同时完善国土规划,做到四规合一。
      做大做强港口,擦亮“金字招牌”。抓好港口建设,加快推进36#—40#专业煤炭泊位和26#—27#集装箱泊位两大立港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港口硬件水平和承载能力。优化港口结构,推动港口由集疏港向贸易港转变,全面提升港口“造血”机能。提高运营水平,以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国内外贸易出海口和集装箱枢纽港为目标,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全年确保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0万标箱,争取100万标箱,提高吸纳产业转移的能力,将京唐港打造成北京的优良出海口。
      加强园区建设,打造承接平台。立足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规划建设现代化工、装备制造、港口物流、新型建材、中央商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高科技、现代农业九大产业园区,以园区吸引产业、承接转移。现代化工园区按照新能源、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链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促进产业链继续向下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全国一流的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休闲旅游园区依托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和建设生态宜居滨海旅游新城的总体目标,壮大蓝色旅游,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科技园区大力发展海洋生物、电子信息、现代轻工、量子科技等产业,打造科技城、未来城。
      加快项目建设,促进转型升级。把项目建设作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聚集的重中之重,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全年谋划实施亿元以上项目80个,其中2个列入省关注项目,8个列入省千项项目,10个列入市管重点项目。截至目前,实施重点项目94个,比去年同期增加5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0个,比去年同期增加35个,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比去年同期增加5个。投资50亿元的中浩化工聚甲醛、己二酸等3个项目投入生产,投资18.4亿元的煤化工产业园物流配送中心等14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投资11亿元的港中旅恒通冷轧产品升级技术改造等80个项目集中开工,是去年的6倍。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按照中等城市的定位,遵循适度超前又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叫响“投资者是上帝,引荐者是功臣”的口号,制定出台“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月评比”、“项目业主季评职能部门”、“破坏发展环境举报”等工作制度,大力推行“零距离”指导、“零关系”办事、“零利益”服务、“零障碍”落实的办公新模式,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使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展示唐港区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4年,全区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亿元,增长18.33%;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增长40%。
      创新招商模式,主动融入、全面对接,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
      唐港区将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将2014年确定为“招商引资突破年”,举全区之力开展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实施“1516”工程(全区谈成意向项目达到1000个以上,项目库储备项目达到500个以上,条件成熟、有土地指标就可以落地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100个以上,新开工项目达到60个以上)。特别是将招商重点锁定北京,发挥组合优势,主动出击、多措并举,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上实现了“抢滩登陆”。
      组建专门招商队伍。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的对接京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招商局力量配备,在北京设立招商办,在全区范围内挑选有能力、有经验、有人脉资源的优秀干部组成招商引资攻坚小分队,常驻北京捕捉信息、跟踪项目、寻找客商。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今年以来,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及北京、上海召开各类推介会、说明会、座谈会30余次,仅在北京就召开16次。特别是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以“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共同见证京唐合作成果”为主题的“北京—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合作洽谈暨签约仪式”,邀请了60多家北京企业参会,成功签约13个项目,涉及总投资361亿元,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权威媒体予以报道。公开征集选定开发区标志,在京哈等国家高速沿线投放平面广告,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播放形象广告,邀请新华社记者进行“走基层”活动,在各类媒体发稿200余篇,大大提高了唐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紧紧依靠各类商会、协会等社团组织。先后与北京华商会、北京朝阳区工商联、中国民营企业家国际合作商会、北京石材协会、天津市对外经济合作协会建立紧密关系,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借助其连接企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资源优势、信息优势,拓宽招商引资的主渠道。今年以来,经过各类商会、协会推荐和推动的洽谈引进项目占全部招商项目的32%。
      坚持“五个一”招商模式。为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唐港区在与企业对接中坚持“五个一”模式,即制定一本招商指南,介绍唐港区基本情况;制作一张宣传片,让客商了解投资优势;准备一张地图,让客商知道项目摆在哪;出示一份文件,让客商明白优惠政策;确定一名联系人,抓后续工作的落实。通过“五个一”,时刻向投资者传递唐港区招商引资的细心和诚意,打消投资者的种种顾虑,解除北京转移企业的后顾之忧。
      以“踏破铁鞋”的精神对接攻关。针对北京准备向外转移的产业,精心筛选目标,确定重点接洽对象,逐家上门拜会攻关。当得知北京几家石材市场准备外迁的信息后,唐港区立即联系北京石材协会,表达接纳项目落地的强烈愿望。为此项目,该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先后赴北京洽谈推进近20次,邀请石材协会和石材企业来区参观考察30余次,举办说明会、座谈会19次,就石材企业和石材商户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反复细致的介绍、解答和磋商,最终促成了该项目正式签约。目前首批47家北京石材企业已签约落户。该区正在打造的“中国京唐国际石材城”,占地规划面积2万余亩,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约200亿元,利税约18亿元,转移人口近10万,形成世界一流的国际石材加工交易中心。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