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培育 新旧转换如何“动”起来

14.03.2016  12:15

主   持   人: 河北经济日报特派记者 吴绍冰 贾海丽

出场嘉宾: 段惠军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省科协主席、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

张福成委员:民盟河北省副主委、燕山大学副校长

么志义代表:唐山三友集团公司董事长

卢庆国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谁牵住了创新的牛鼻子,谁走好了创新的先手棋,谁就能转型升级出成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这引起了我省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代表委员们认为,我省经济既面临三期叠加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又面临河北特有的产能过剩、大气污染严重、过分依赖资源等矛盾,破解这些难题,最根本的要靠创新驱动发展。

窗口”期暴露四大“短板

新闻背景:去年以来,我省多措并举唱好产业创新重头戏,打好“双创”组合拳,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3%。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家,为历年之最,总数达到163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万家,总数达2.9万家。

两会现场:“我省目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窗口期’,传统资源型产业的拉动力在减弱,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定的增长机制正在形成,该阶段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驱动。”卢庆国代表的观点十分明确。

“‘窗口期’的阻力不小、问题不少。”么志义代表说,“看看研发投入的行业分布,便一目了然。

据了解,我省研发投入强度最高的行业是医药制造业,为2.04%,其后为仪器仪表制造业,为1.98%。而采矿业的整体研发投入强度为0.36%。代表委员们说,这反映出一个问题,研发投入强度偏低的行业在我省GDP盘子中比重却偏高,而研发强度高的则占比较低,说明发展新旧动能亟待“换挡”。

代表委员们还提出我省创新驱动的三大“短板”:成果转化能力弱,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5%;创新主体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江苏的1/7、山东的1/2;创新人才稀缺,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人才匮乏,研发人员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1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上述“低、弱、少、缺”四大问题,反映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痛点”。“必须坚定不移地强化创新驱动,引导经济结构‘腾笼换鸟’,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落后产能的‘挤出效应’。”卢庆国代表说。

让创新主体“”起来

新闻背景:来自省科技厅的统计显示,去年全省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9万家,较2014年新增1.5万家;“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1413家,比2014年翻了一番多。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认为,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动能转换,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载体、平台和抓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具活力、潜力和创造力,是推动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创新驱动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张福成委员说,在企业家中都流行一种说法,“创新就是找死。”“某科技企业仅研发智能软件就花了20多万元,但这笔投入到底能带来多少客户和效益,却是未知数。企业创新不像我们高校搞科研,你拿下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就会与薪酬、职称等挂钩。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存在投入大、产出慢、产出不确定等问题。

正因如此,一些企业患上创新“贫血症”和创新“恐惧症”。卢庆国代表说,“目前企业创新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条件不足,如创新基础差、能力弱、缺乏创新型企业家和技术人才等;二是动力不足,企业缺乏创新热情,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仍很强。如果创新主体缺乏内在动力,外部支持性政策的作用则很难有效发挥。

不创新就是等死。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么志义代表透露,近日唐山三友集团联合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实施的“浓海水深度综合利用”项目课题,被列入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标志着我国海水资源深度应用于纯碱生产技术将实现新突破。近年来,三友引领科研创新步伐,全国首创“两碱一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利用良性循环,年创效益4亿多元。“255项新技术成功申请国家专利,184项获得专利授权,成功开发76个新产品,其中36项填补国内、省内空白。这一系列数据让三友尝到了创新的甜头。

张福成委员说,经济靠创新驱动,创新靠人才驱动。当前要破除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障碍,关键靠改革,核心是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将中央和省里有关精神和政策措施尽快落实到位,推动创新主体“”起来,科技成果“”起来,创新团队“”起来,创新能力“”起来。

打出组合拳

为创新企业“加油助力

新闻背景:近年来,为了破除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我省密集出台科技创新新政,如河北创新28条、科技改革119条、创新创业15条、知识产权18条等,一个个政策新“配方”成为了发展之道、惠民之举,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添了新的动力源泉。

两会现场:“如何给想创新的企业‘加油助力’?”代表委员们认为,政府应该做企业创新的坚强后盾。“要积极落实和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一系列普惠性政策,出台的政策‘配方’,不能成为摆设,必须充分发挥‘药效’。”卢庆国代表建议,国家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建设,以及科技项目、科技奖励、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向企业、向基层予以倾斜,增强企业、基层机构的创新驱动力,调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创新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创新成果能够实现产业化。

段惠军委员说,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首先要聚焦政策效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从政府自身改革做起,坚决改革条块分割、分钱分物的科研管理体制,包括人才引进、职称评聘、经费使用等,改善目前“上不着天、下不立地”的科研格局,推动基础研究融入国际体系,其他研究面向转化应用、大众分享、智库服务,形成国际有影响、市场有效益、企业有动力的科研管理体制。

创新要素的聚合、裂变,不仅需要好政策作为“酵母”,还需要优良的平台做载体。么志义代表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大机遇,打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是我省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

应利用好京津创新的大市场,按照‘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理念,全面开展与京津间的科技合作,承接更多京津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张福成委员说。同时,代表委员还提出,我们还应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平台——高新区建设,进一步创新高新区管理体制,继续推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管理体制,在国土、规划、建设等方面对国家高新区充分授权,创新运行机制,整合地方资源,激发内在活力。

代表委员们认为,强化政策扶持,抢抓重大机遇,发挥平台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我省要实现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0%以上的目标,必须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唯此才能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厚植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