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型升级和绿色崛起步伐

08.01.2015  11:54

 

应对复杂严峻形势

加快转型升级和绿色崛起步伐

■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 周本顺讲话 张庆伟赵勇等到会祝贺

■付志方作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刘永瑞主持

 

本报讯(记者 崔虹 孙会芳)凝心聚力谋良策,履职尽责促发展。昨天上午,政协河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省会河北会堂开幕。

昨天的河北会堂大礼堂灯光璀璨,气氛热烈。主席台正中悬挂着象征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协会徽,在十面红旗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会场内高高悬挂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全面推进法治河北建设,为建设全面小康、富裕殷实、山清水秀的河北而努力奋斗!”大红条幅催人奋进。

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应出席委员770名,实际出席委员729名,符合规定人数。

省政协主席付志方,副主席刘永瑞、段惠军、崔江水、郭华、曹素华、葛会波、卢晓光,秘书长郭大建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省领导周本顺、张庆伟、赵勇、杨崇勇、陈超英、范照兵、张越、孙瑞彬、景春华、田向利、艾文礼、梁田庚等在主席台就座,祝贺大会召开。

上午9时,刘永瑞宣布大会开幕,全体起立,唱国歌。

省委书记周本顺代表中共河北省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对开好这次会议,全省人民非常关注,河北省委寄予厚望。希望大家能够积极为河北的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打好四大攻坚战、实现绿色崛起献计献策,更好地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共同创造河北美好的未来。现在,河北发展遇到了多年来少有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如此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保持定力,主动作为,经过不懈努力,平稳地走过来了。更重要的是,我们下大力抓了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调结构、治污染、上项目、促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可圈可点,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事非经过莫知难,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其中也凝聚着政协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及各族各界人士的智慧与汗水。

周本顺指出,河北面临的困难是成长中的困难,遇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河北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大,但面临的机遇更大。河北当前的最大困难,主要在于产业青黄不接。传统产业在大力度地压减,新兴产业还没有挑起大梁。要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强化市场思维、开放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把创新驱动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凝聚起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跳出在自家一亩三分地打转转的思想,把北京的人才科技优势变成河北的新兴产业优势,把京津的服务需求优势变成河北的服务产业优势,把北京的金融优势变成河北的资本优势。同时借助环绕京津的优势,把世界的、全国的科技、人才、资金引到河北,为创新驱动提供有力的要素保障。实现河北创新发展,必须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教导,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作风建设的新常态,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创新发展,坚定不移地从严治党、反对腐败,奋发有为地干事,把发展搞好,干干净净地干事,把党风搞好,以创新发展的新成效和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周本顺指出,推动河北创新发展,是伟大的事业,是艰巨的任务,需要动员全省方方面面的力量为之奋斗。省政协荟集我省各路精英,人才济济,智力密集,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共河北省委希望大家紧紧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把聪明才智凝聚到河北的发展大业上来,建真言、献良策、作贡献,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受政协河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付志方向大会作政协河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4年,在中共河北省委领导下,省政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团结动员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广大政协委员,坚持改革创新、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履职尽责,为我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加快转型升级和绿色崛起步伐,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爬坡过坎的重要阶段。省政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带领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协商议政,加强民主监督,奋发有为地开展工作,为推动河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受政协河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崔江水向大会作政协河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十一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刘德旺、叶连松、赵金铎、杨隽、张彦欣、宋恩华、宋长瑞、王增力、马兰翠、王刚、谢计来、宋太平、王雪峰、孙士彬、张杰辉、沈小平、许宁、姜德果、秦博勇、董仚生、卫彦明、童建明、吴显国、王雅雄、臧胜业、柳宝全、侯志奎、张和、高喜同、赵文鹤、王玉梅、孔小均等。

应邀列席会议的有:驻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没有省政协委员的省直单位和中直驻冀单位的负责同志,部分省政府参事、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人士代表,省委统战部和省政协机关的厅级干部,部分省政协文史馆馆员。

委员建议

陈安国:建议我省建立数字博物馆

本报讯(记者 崔虹 孙会芳)提起博物馆,市民一定会如数家珍:省博物馆、市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地球科学博物馆、钱币博物馆、内画博物馆、藁城宫灯博物馆……而省政协委员陈安国在递交的一份提案中建议,我省应建立数字博物馆。这样,就可以实现实体博物馆展品的虚拟展出,使大家足不出户,欣赏到河北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更好地了解河北、认识河北。

谈及建设河北省数字博物馆的必要性,陈安国说,河北省文化遗存众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北省博物馆业发展较好,已成为全国人民了解、认识燕赵文化的重要途径。不过,目前我省博物馆业的发展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博物馆分散于全省各地,多数规模较小,外地游客很难在较短的旅途中安排出时间到这些中小型博物馆参观游览,即使是本地人特意安排时间到一些小型博物馆参观的人数也有限;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的渠道,而我省博物馆业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这一挑战,除了一些公共大型博物馆外,多数博物馆连门户网站都没有,这就导致很多博物馆一直是“藏在深闺人未识”,有的甚至门可罗雀。

因此,陈安国委员建议我省建立数字博物馆。那么,数字博物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陈安国对此也有自己的构想。“数字博物馆不仅可以实现文物的展示,而且可以以声音、视频的形式展示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安国说,比如各地方言、口头文学、民间杂技、戏曲、民歌、各地风俗、传统医学、建筑术等,这些都是实体博物馆所难以实现的。“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随着社会变迁、历史环境的演变而消失,数字博物馆可以成为这类无形文化遗产的珍贵记录,和民众了解这些非遗的重要渠道。

陈安国介绍,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便于民众参与和互动,民众可以把自己收藏的藏品拿到互联网上展出,而且,数字博物馆可以成为全省众多各型各类博物馆的统一门户和入口,成为观众了解这些博物馆的起点。数字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陈安国认为数字博物馆很重要的作用是可以成为挖掘我省文化资源、系统梳理文化脉系的重要阵地,成为我省“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文化品牌重要的宣传平台,成为我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目标的重要抓手。

谈到数字博物馆的建设,陈安国说,河北省数字博物馆建设是一项公益半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纯依赖其本身盈利来建设、运营、发展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此外,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要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需要相关网络技术人员、需要服务器、存储设备、办公用房等;需要众多实体博物馆的参与,不仅是提供展品的图片、视频等,还需要众多专家的参与,是一项系统工程;未来的数字博物馆能够建设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记录者和展示者,这就需要相关的采访、记录、编辑、写作、拍照、录像等,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做。“我希望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能够进入河北省文化建设‘十三五’建设规划,尽快启动、尽快建设,为河北文化建设与发展加力。

编辑: 林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