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支出因素 压缩经费支出——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谈中央部门“三公”支出经费公开

23.07.2014  10:53
  截至7月21日,已有超过90家中央部门公开其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财政部18日公开发布了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71.54亿元,实际花销比年初预算减少8.15亿元,下降10.2%,兑现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承诺。晒“三公”正在成为推动财政预算细化以及公开透明的突破口。   
  怎样评价和看待又一轮的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记者采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   
  “总的来说,应该对此次中央各部门的‘三公’公开情况给予积极的评价。”白景明说,最值得肯定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开了支出因素,二是压缩了经费支出。   
  他进一步解释说,此次“三公”经费公开与以往有别的是将“三公”经费支出的因素一并进行公开。总的支出数字之下,附有对每一项支出的原因说明。   
  比如,国家税务总局因公出国公布的数据是1212.29万元,且将出国原因进行了详细说明:因公出国(境)支出,主要用于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国税系统因公出国(境)费主要用于参加国际税收会议、税收协定谈判等支出。   
  2013年共安排出访团组74个,594人次,其中参加SGATAR第43届年会、金砖国家税务局长会议、OECD专业会议等国际会议40项;税收协定谈签、双边磋商、签署双边协议等工作出访项目16项;税收专业化管理、OECD专业培训等培训项目18项。   
  “三公”经费支出细化程度提高了,说明财政预算公开的规范性更强了。   
  “三公”经费支出总额减少了。2013年是全面贯彻实行“八项规定”的第一个年度。如果单独对比“三公”经费的预算数与决算数,也就是各中央单位年初计划花出的“三公”经费和实际发生的费用,有87个部门压缩了“三公”开支,占比高达93.68%。   
  不少公众认为,政府财政支出减少得还不够,对此,白景明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连续3年下降,应该说目前已经做到压缩幅度最大了。因为算上物价指数上涨等刚性因素,能够保持与上年度持平就已经不易,更何况还有下降。在看到财政“三公”经费支出数字的同时,公众还应当看到事物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物质精神要求,目前要做的和已经在做的公共事物越来越多,也就是说,财政供给的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这些都会导致支出成本的不断提高。   
  比如出国(境)费用支出一项,中国在国际社会重要地位的确立,以及国际间各方面要求的不断增多,与以往相比,国际间往来、交流次数、人数就会大大增加。而出国经费支出能够呈现下降趋势,则体现出了政府部门行政办事效率的提高。再比如公务用车,其支出经费数字取决于部门职能和管理模式等因素。每个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类型、数量、标准和成本不同,都可能导致数字不同,因此“不能笼统看待”。以国税总局为例,其属垂直管理,包括中央本级、省市县等多级预算单位,职能在征税、查税方面,工作量大,因此公务用车量自然多一些。同样,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目前我国是全民纳入医保,行政成本会大大增加,但在没有增加更多人力的前提下完成这项事业,不能不说行政办事效率增加了。(齐小乎)
本网站转载信息只代表文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河北财政信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