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初:以公开回应“跨界用人”质疑是上策

26.09.2014  11:32

    有两个用人的消息引人关注。一个是,近日 “浙江平阳县县委书记王中毅拟提名为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候选人”的新闻受到社会热议和质疑。9月24日,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应称,王中毅有法律背景,而且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只是在公示中没有写明。(9月25日新华网)另一个是,福建龙海新副市长李施军年仅27岁。据了解,李施军是清华大学是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按照福建省“引进生政策”聘用到龙海市工作的,目前分管科技领域,聘期两年。(9月25日新华网)

    透视这两个用人消息,人们关注的主要是“跨界用人”,担心拍脑袋决定,最后变成“外行领导内行”;同时关注研究型的科技人才任副市长,是否是一种浪费。

    至于研究型人才任副市长,那是个人的职场选择,你可以觉得可惜,却不妨给予尊重。对公众而言,我们更关心的是用人信息的公开——要革除“拍脑袋用人”、“拼爹式提拔”之弊病,就必须接受社会的质疑,并以此倒逼用人制度的规范操作。

    用人受到质疑,是社会监督的积极作用。不久前,有媒体曝出畜牧局长转任教育局长,如今又有县委书记提名为法院院长。这样的“跨界用人”无疑会引起人们的遐想——会不会又是一个外行领导内行,会不会出现瞎指挥呢?那些需要专业所长的岗位,不能随意地归结为公共管理,要有用人的科学标准,并严格遵守之。同样,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何会得到如此重用?其任用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也当接受社会的监督。

    社会监督来源于信息的公开。因为用人有严格的程序,并规定了信息公开内容,让社会更易于进行监督,并提出质疑。同时,因为有用人信息的补充,让人知道——原来畜牧局长有过三年中学教员的经历,提名法院院长的县委书记也有法律背景,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这样的信息补充,或多或少了打消了人们的顾虑——原来不是那种简单地拍脑袋决定的人事任用。27岁的副市长存在,因为人家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生,是基于“引进生政策”而任用。

    从公开到质疑,再从公开信息的补充到释疑。一来,看到用人制度中的信息公开的力量。因为有公开,让监督来得更猛烈些。二来,因为信息公开又让质疑与担忧逐渐消退。谣言止于智者,疑惑止于公开。三来,提示信息公开本身应更全面。眼下的用人信息公开也许做得仍不够细致,警示以后的公开,除了个人学识背景,包括个人工作经历、家庭财产等都必须作更全面的公开。

    综上,以信息公开回应“跨界用人”质疑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