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新登记企业布局更合理

24.02.2016  17:24

创新驱动 新登记企业布局更合理

——我市各类市场主体突破56万户的背后③

□本报首席记者 靳晓磊 记者 张 缘

1月6日,去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王星辰将新申请到的公司营业执照,挂到了自己创办的润品商贸有限公司办公室的显眼位置。近年来,不少像王星辰这样的创业者积极投身第三产业,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动力。

特别是随着一系列支持“双创”政策方法的出台,我市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其中新登记第三产业企业增长势头强劲且布局更为合理,三次产业比重也由2010年的10.9∶48.6∶40.5,调整到9.4∶45∶45.6。

茁壮发展的第三产业成为了税收增长的重要“引擎”。数字显示,第三产业占我市税收比重几年来明显上升,从2009年的47.35%,上升到2014年的59.7%,比全省平均值(45.13%)高14.57个百分点。

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2月16日,河北汇海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公司负责人李志告诉记者,一年前,他看到银行在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方面的巨大需求而创立公司,专门从事利用互联网等移动信息技术为银行提供智慧化的金融服务,目前已与市内10余家银行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分局的李鹏说,近年来,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纷纷通过将重复性的业务流程外包给第三方服务公司,来降低成本和提升服务效率,这也带动了金融服务外包公司的快速发展。

市工商部门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我市的金融服务外包公司仅有4家。而到目前,这个数字已经迅速增加到115家,短短三年多时间新增了111家。

金融服务外包公司只是我市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电子商务、停车场信息系统服务、供应链管理、云计算、动漫设计……一个个服务类新兴行业从无到有,如雨后春笋般萌芽并茁壮成长着。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全市进一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取决于对企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成效。”李鹏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市支持“双创”的一系列政策倾斜,第三产业企业发展迅猛,增速强劲,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

数据显示,我市企业实有户数自低到高分别为第一产业(占比2.21%)、第二产业(占比21.26%)、第三产业(占比76.53%)。2015年以来,全市新登记企业中,三次产业户数占比分别为第一产业2.63%、第二产业18.24%、第三产业79.13%。

从中可以看出,第一、第三产业新登记户数占比,均分别高于实有户数在三次产业中占比,这表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

第三产业企业布局更合理

2012年3月,李金成创立了名叫“换着玩”的儿童玩具分享平台,这也是省会首家网络租赁平台。跳跳椅、爵士鼓、宝宝滑翔车……种类繁多的儿童玩具无需实体店购买,在电脑上登录平台,鼠标一点,就有专人送玩具上门。便捷、新颖的互联网租赁方式,让这个平台在短短两年内培养起5000多个固定家庭用户。

我没有选择传统的实体店玩具销售,而是瞄准很多家长购买儿童玩具耗资不菲且利用率不高的痛点选择了网上租赁模式。”李金成说,面对现代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市场。

买东西、订餐足不出户,电商服务送到家;超市购物不用钱包,手机即可完成支付;治病买药,上传处方就知道哪家药房最便宜……近几年,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在生活中得到的服务更享受、更智能了。

这背后,是越来越多投身于第三产业的创业者。比起进入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他们更青睐于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科技,创新服务百姓生活。电子商务、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也由此得以迅猛发展。

近年来新登记的第三产业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同时居民服务、文化、体育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加。”李鹏表示,从新登记企业的行业结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我市企业转型升级的深入开展,不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正在加快,第三产业的企业布局也更为合理。

据李鹏介绍,从行业结构看,批发和零售业(占比36.44%)新登记企业数量虽仍占据较大比重,但与实有户数相比,其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13.2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11.37%)新登记企业数量,较其实有户数在行业中所占比重,则呈上升趋势。

此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的新登记企业,占比均有明显增加。

活跃板块迸发强大经济能量

新登记第三产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及更为合理的布局,推动了我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最活跃的板块,它们凭借高附加值的产业优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动能,驱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5年“双十一”,总部位于我市的河北移联网信集团,一举创下了单日销售额103亿元的战绩,成为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的领军企业。独创的“实体+虚拟”、“线上+线下”的农村电商新模式,解决了电商“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和服务问题,被称为农村市场的“阿里巴巴”。

现代物流的发展同样令人惊叹。走进旨在打造省内最大农产品物流平台的雨润全球采购中心项目,可以看到一期项目建设已经完成,300亩市场的日交易额已突破700万元。诚通联众物流园项目也已开工建设,该项目将建设泸州老窖华北区仓储、转运、销售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我市酒类产品的物流配送水平。

随着我市《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等一揽子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及服务配套体系建设,大力推动了模式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一大批优质的电商平台及产业园区应运而生,软件、金融等相关领域服务商也相继衍生,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完善了我市产业配套体系建设。

新兴服务业态全面开花,不仅进一步方便了群众生活,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状况,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和综合经济水平的直接反映。数字显示,第三产业占我市税收比重几年来明显上升,从2009年的47.35%,上升到2014年的59.7%,比全省平均值(45.13%)高14.57个百分点。

这座城市,也因第三产业贡献度的提升,更加充满竞争力、生命力和辐射力。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