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管工作 打造靓丽环境

03.11.2014  10:35
  • 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 2014年11月03日
  • 【字体:
  •       “构建和谐城管,服务人民群众”是做好新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县城管执法局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城管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将亮丽城市、服务百姓作为第一选择,组织引导全系统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思想,提升境界、健全机制、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极大地推动了城管工作创新发展。
    以“市场化”承包为导向,管出一片新天地
          打造城市靓丽整洁新亮点,推行环卫清扫保洁市场化。在环卫工作中推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在环卫日常工作的基础上,用更加完美和更好的工作方法,强调细微、细小的质量标准,精细到每一段路,每一个垃圾收集车,每一个果皮箱,达到环境卫生管理的无缝隙、全覆盖。我县积极探索城市环卫科学化管理的新路子,大力推进环卫体制改革,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推行环卫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集中优势力量做好管理和服务。目前城区清扫保洁面积240万平方米,43条街道,按照所处区域划分为23个标段,采用通过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竞标的方式,实现了环卫清扫保洁对外承包,县城管执法局环卫处采用打分考核的方法,加强对环卫作业过程的监管,对环卫作业时限及相关制度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做到城区主要街道实现18小时保洁,支次道路、背街小巷实现一天两次清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环卫保洁标准,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县城管执法局在认真总结环卫市场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早谋划、早研究、早论证,严格按照标准考核以及保洁公司的工作情况,对22家保洁公司进行了综合评估,对19家工作认真、清扫保洁质量高的保洁公司合同进行续签,对3家清扫质量不达标、工作拖沓的保洁公司解除了承包合同。截止8月15日,城区环卫清扫保洁市场化第二轮承包工作全部完成。新一轮的环卫清扫保洁市场化承包工作,进一步严格了管理制度,制定了新的考核管理办法,对清扫承包人的管理标准由25条增加到46条,分类更细,定性更准。
    探索城市管理精细化的新模式,推行园林管护市场化。
          我县以园林管护市场化为抓手,对城区60万平方米的绿篱色块、地被、草坪以及5万余株乔木、花灌木进行市场化管护,实行企业化承包、专业化管理的办法。绿化养护实行作业层和管理层分开,管理层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行使管理、指导和监督职能;将作业层的工作推向社会,养护单位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确定承包者,后由县城管局签订承包合同,合同内约定具体的质量标准和处罚措施。整合园林处的力量进行重点督促检查,全面提高城区绿化质量。同时立足增加城市绿量、提升绿化档次,以广场公园为点,以道路绿化为线,以公共绿地、单位小区绿化为面,大力实施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垂直造绿,使城区园林绿化水平全面提高,城市绿量明显增加。按照“精致、精细、精美”要求,对城市公园、广场、街头游园绿地提档升级,大幅增加城区绿量,强化园林绿化管护,提高绿化质量和水平。
          推行非法小广告清除治理市场化。非法小广告乱张贴、乱涂写(俗称城市“牛皮癣”)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管理的一块顽症。我县采取市场化承包的方式,将清理城市“牛皮癣”的工作承包给专业的保洁公司,并在城区设置了40个免费的公益广告栏,引导广大居民到指定地点张贴,既方便了广大居民百姓,也使城市“牛皮癣”得到了有效治理。
    以“人性化”服务为根本,赢得广大市民的信赖
          设置便民服务亭,破解城管“老大难”。我县武松西街、运河街城区棚亭摊点存在无序设置、构筑物破旧污损,有碍市容、影响交通等问题。这些占道经营的摊点,因侵占城市道路,无序违规经营,造成交通阻塞、秩序混乱、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制约城市发展。城管局经过认真调研,按照便民利民、堵疏结合的原则,在城区占道严重的武松西街、运河街东头、滨江花园门口等5处设置181组便民服务亭。该局通过实地勘察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电话、网络等方式,积极向门店业主、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征求意见,同时派出城管执法队员对城区各个街道现有的摊位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摸清底数,登记造册,对审核批准的便民摊点统一划分区域,制作出详细分布图,并通过与摊点业主签订规范经营协议书,发放流动摊点准入证,按照统一摊具、统一垃圾袋装化、专人管理保洁、指定位置经营、摊前“三包”等标准进行规范治理,实现了对流动摊贩的统一管理和定时、定点规范服务。同时,积极推行温馨提示管理模式,发放“城市管理温馨提示卡”,对违反城管法规的行为实施首次提醒,二次告诫,三次教育处罚。该局还聘请了20名社会监督员,面向社会公布服务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达到了“市容变整洁、业主保饭碗”的双赢效果。
          把执法融入服务之中,建立城管新机制。为使城市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切实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该局把为民服务作为城管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变管理对象为服务对象,把执法融于服务之中。为提高服务水平,缩短城市管理与广大居民的距离,进一步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不遗余力建立城管新机制。一是深化和谐共建机制。与城区300家商家门店,建立服务关系,印制了服务手册,将城管管理的各项规范要求,所担负的职责,所有领导干部的电话、联系方式,分包的商户,全部向大家公示,并相继召开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求意见座谈会”、“深入推进和谐共建机制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中力量投入管理服务,畅通反馈渠道,推进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进档升级;二是充分利用城管执法局网站、局长信箱、24小时值守12319热线电话、微信平台等方式,全天候、不间断广泛收集居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诉求,进一步完善与人民群众沟通渠道。今年以来办结并回复居民投诉和反映问题210余次,办结率100%,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以打造亮点工程为基础,构建市民满意城市
          开展供暖改造工程,造福城区百姓。为全面提高我县城区供热保障能力,满足群众供热需求,我县认真编制了《清河县城供热专项规划》,合理布局热源及调峰锅炉,提高供热能力和管网安全运行系数;2013年,我县投资6000余万元,动用700余人、34个施工队,在短短90天的时间里,连续奋战,昼夜施工,拆除原有2台废旧蒸汽锅炉,新上2台40吨热水锅炉及除尘、电器设备,拆除了原有蒸汽一次管网,新建热水一次主管网18.6公里,改造换热站12座,供热面积达35万平方米。今年以来,启动了供热管网二期改造工程,预计铺设管网7.5公里,铺设管材15000米,新建换热站15座,新增小区、单位9个,新增供热面积38.89余万平方米,全力打造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开展园林绿化,打造宜居生态环境。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目标,注重将精品意识融入各项基础性的工作当中,提升标准,打造亮点。一是义务植树,3月12日植树节之际,推出以“乐善至美、绿动清河”为主题的义务植树活动,共计植树30000余株,有效地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二是游园建设,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规划建设了计生局游园、北外环与渤海路交叉口绿地、三羊西街中石化东游园等12个游园绿地,提升了城市形象,为城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三是开展了城区盲街绿化工程,砌树池5220米,种植法桐、白蜡等1600余株,消除了绿化盲区;开展了渤海路改造工程,绿化面积4600平方米,改善了城区北出口形象;三羊西街便道硬化绿化工程,绿化面积9200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城区西出口形象;城区排水管网清淤工程,清淤全长6000余米,有效提高了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方便了居民出行;城区道路挖补盖被工程,挖补盖被面积2800余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城区环境质量。
          推进社区建设,服务城区居民。城管局社区办紧紧围绕落实党的惠民政策,积极推进民政工作和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一是注册成立清河县社区志愿者协会,形成了600余人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协会自3月份成立以来服务群众1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纠正交通违章130余人次,弘扬了正能量,用实践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内涵;二是认真做好低保管理和社会救助工作;三是全面采集城区公共服务资源信息,入户发放《社区居民服务需求调查问卷》500余份,使居民享受到新型社区带来的便利,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通过不懈的努力,清河城区,宽阔的公路上不染微尘,被称作城市牛皮癣的小广告了无踪迹,有碍观瞻的违章建筑悄然退出人们的视野,影响出行的占道经营、乱摆摊点现象得到有效规范,清河城的大街小巷,到处一片清洁明净、绿树葱茏,充满着勃勃生机。   (来源:清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