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潮:更新社会的“失败观”不可少

03.06.2015  20:08

      新华社上海6月2日电(记者 李荣)创新创业,已成热潮。在新近的采访中,遇到腾讯上海创业基地的总经理胡冬,他注意到了一个大家往往忽略的大问题:创新创业,很容易失败。特别是在互联网这样的新兴产业中,高失败率可谓“如影随形”。如果社会还是以“成为荣、败为耻”的老观念对待之,只要败了,就一无是处,那“情何以堪”?

      “在创新创业热中,社会应当更新一下‘失败观’。”胡冬的这一个希望,在不少的创客和孵化器的运营者中都有不约而同的共鸣。

      与不少普通的创业者交流,他们在高高兴兴地端出“热气腾腾”的成功“大餐”之前,对他们一路走来的一段段失败史、“痛史”更为刻骨铭心和“情有独钟”。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变化实在太快了,一不小心,成功就会转成失败。

      如何对待失败,这是创新创业型社会绕不开的新课题。上海此次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也包含了更新“失败观”的内容,将探索有效的“容错”机制。在徐汇、杨浦等沪上科创活跃地区,正在通过体制机制的优化,尽可能减少创新创业的浪费,把失败转化成正能量。

      “公共服务应成为通衢,主导产业应成为主干,创新创业在其中可以跨界流动,就算是一时一地的失败,也可以在流动中‘用起来’。”徐汇区政府负责人认为。通过“一站式”的公共服务体系,徐汇区扶持腾讯创业基地这样的创新“生态平台”,以降低创新创业的试错成本。比这更重要的是,打破成与败之间“非此即彼”的分隔线,建立市场化的要素流动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一些知识产权专家在座谈时认为,创新创业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只有在挖掘和流动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发现和价值转移。一个环节上“做不下去了”的成果,通过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让它“死而复生”,在流动中“恢复生命”,这不是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了吗?负能量成了正能量。

      “就算是‘此路不通’式的创新失败,其实也有其正向的社会溢出效应。”胡冬说,“此路不通”告诉社会的是,“大家绕道而行”,这难道不是一种财富吗?这样的试错“财富”,应该得到社会的回报。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