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中心首批认定13个 每年每中心投入经费5000万至1亿元

26.10.2015  11:14

本市将建设20个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目前,首批13个创新中心已获认定。这是从10月23日召开的“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启动仪式上获悉的。

根据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北京的核心功能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高校科技智力资源优势突出,有基础有条件服务北京及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高精尖”产业结构调整。为此,市教委决定实施“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将中央在京高校、市属高校和国际创新资源等多方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国内与国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央属院校与市属院校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按照计划,本市将建设20个左右的高精尖中心,实施50个左右的高精尖项目,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切实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产业发展问题,造就一批杰出人才,打造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高校的科技特区和人才特区。

据了解,高精尖中心是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采用大科学、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建设模式,支持和引导科学家将自由探索自觉聚焦于国家战略,超前部署若干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集中优势力量,突破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方向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做源头的创新,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同时,高精尖中心也将聚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国家和北京市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切实解决一批产业发展问题。

比如,清华大学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将聚焦未来10至15年对国家安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具有颠覆性创新的关键器件、芯片和系统技术的研究,重点在新型计算与处理器、类脑计算、未来存储器、智能传感器和片上光互联等方面研究和研发下一代芯片技术。北京化工大学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则将针对多尺度模型、合成生物学和化学组装催化3个方向开展创新基础研究,并在生物质能源、新能源材料与雾霾治理等领域进行应用研究,旨在创建国际一流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对解决北京环境和能源问题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科研投入和资源配置“碎片化”现象突出,资源分散,重复研究,没能有效聚焦社会发展需求,突破性不强。有些科学家因一些现实问题不敢去触碰研究领域的一些顶级科学问题。此次高精尖中心计划意在给科学家们“解套”,鼓励创新,高校可以大胆改革创新,为高精尖中心制定“特区式”的配套政策与改革,经费使用方式上较以往有非常明显的突破,学校和中心有了较大的自主权。高精尖中心作为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平台,管理方式、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方式、考核方式都参考和借鉴了国际一流实验室的模式。

市教委主任线联平表示,市财政将对高精尖中心按照项目建设周期给予支持,五年为一周期,每年每中心给予5000万至1亿元的经费投入。与以往科研平台不同的是,高精尖创新中心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建设满两年后在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下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建设周期结束后进行综合评估。(贾晓燕)

13 个获认定的高精尖创新中心

1、北京大学工程科学与新兴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3、清华大学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4、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

5、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未来网络科技高精尖创新中心

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

7、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

8、北京化工大学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

9、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

10、首都医科大学人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

11、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12、首都师范大学成像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13、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