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碚:“80后创客夫妻档” 辞职白手起家 小面卖出大文章

06.01.2016  10:59

华龙网讯(通讯员 陈李娟)在北碚区西大附小对面有家特殊的小面馆,店名和老板的车牌名一样,叫做“渝BEL520”。要说这家小面馆特殊,不仅是因为店名,还包括经营范围——店里不光卖小面,还卖小面佐料包。通过网络销售,佐料包不仅有日销200包的高销量,甚至还远销到了东北。老板王晶说,在自己的创业之路上,正是因为敢想敢试敢创新,才能收获成功。

新奇 用车牌号当面馆名

今年30岁的王晶是北碚本地人,2014年7月,由于向往自由的生活,王晶和妻子周静怡辞掉了原本稳定的工作,打算自主创业。

周静怡告诉笔者:“王晶原本就喜欢吃小面,平时在家就自己琢磨怎么下面才好吃。朋友吃了他下的面都说好,有人就劝我们干脆开个面馆。

于是,夫妻俩在渝运集团22队车站旁开了个小面馆,店名很“奇葩”,是王晶的车牌号“渝BEL520”。

开业之初,王晶也心怀忐忑。因为重庆小面是重庆餐饮的一块招牌,许多外地游客来重庆旅游也会吃上一碗小面。但是小面技术门槛低,街上面馆也多,怎样才能吸引顾客呢?这让王晶犯了难。

王晶告诉笔者:“现在做生意,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好的店名才能吸引顾客,让顾客记得住。我在网上搜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后来一天坐在车里突然想起我的车牌号是‘渝BEL520’,谐音就是‘饿了我爱你’,于是店名就定下来了。

新奇的店名让许多顾客慕名而来,店面开业仅三个月就成为附近生意最好的面馆,一天能卖出100多碗。

转向 既卖小面也卖佐料

2014年底,王晶的车牌号面馆搬到了西大附小对面的小巷子里,新奇的店名吸引了不少新客,许多老顾客也挂念他家小面的味道,专程过来吃一顿,30平方米的小店里常常爆满。但王晶并不满足,他告诉笔者:“小面行业同质化程度太高,仅仅依靠新奇的店名无法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必须在味道和质量精益求精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才行。

为此,王晶想了许多办法,但收效甚微。直到去年8月,王晶在外地旅游时得到灵感,他想:能不能把小面佐料做成佐料包,开辟新的市场呢?

王晶告诉笔者:“那次我在外地待了快一周,连续几天吃不到小面,感觉嘴里总是差个味。于是我在想:有很多重庆人在外地工作学习,他们都没有机会吃到正宗的小面,这就是潜在的客户群。现在卖佐料包的厂家不少,比如超市里卖的火锅底料包、炖汤的调料包,那么我何不把小面佐料做成佐料包卖呢。

说干就干,王晶找来真空包装机,自己调配佐料装包。经过多次测试他发现,在不加入葱、姜、蒜等配料以及防腐剂的情况下,佐料包常温可存放30天左右,冷藏可存放90天,完全能够满足长途运输和存储的需要。

实战 一天能卖200包佐料

2015年10月,王晶正式将佐料包推向了市场,很快就得到了广泛好评。住在商业幼儿园旁的刘先生告诉笔者:“我经常到车牌号面馆吃面,但是店里常常客满,打包回去面都泥了。现在买了佐料包自己回去下面,方便多了。

笔者在车牌号面馆看到,有不少顾客从附近的居民楼下来,直接买了佐料包就走。周静怡告诉笔者:“一包佐料包有5袋佐料,一袋可以下3两面。买上一包回去,一家人可以吃好几顿。

在成功推出了佐料包后,王晶不忘初衷,积极拓展外地市场。他告诉笔者:“佐料包刚做出来时,我就寄给外地的朋友,反响很好,许多人问我超市能不能买到,还有人打电话给我订购。头一周,我就卖出去近千包佐料,现在一天能卖200多包,比卖小面的生意还好。

笔者算了一笔账:小面一碗卖5元,每天卖出100碗,营业额500元。佐料包一包25元,每天卖出200包,营业额5000元。延长产业链,车牌号面馆的营业额增长超过10倍。

成功 订单最远销往东北

王晶很快发现,靠电话订购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传播效率低。于是他联合朋友在网络上开起了“微店”。王晶告诉笔者:“微信平台传播范围广,一传十十传百,‘车牌号面佐料包’很快就打开了知名度,最远的订单甚至发到了东北。

王晶表示,目前佐料包的市场刚刚打开,规模还很小。他告诉笔者:“现在佐料包只有两个工人在做,全部手工制作,每天最多生产250包左右,基本上是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虽然很辛苦,但市场潜力却很大,王晶说:“投产两个月来,订单数几乎每天都在上涨,而且有很多人在网上询问代理事宜。

但王晶并没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盲目扩大产量。相反的,他在维持每天200多包产出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佐料包推出了麻辣、微辣、清汤三种口味,以满足外地顾客的需求。为了丰富产品结构,王晶还自己调制配方,制作了口味独特的牛肉酱。

王晶说:“以后我想开办自己的工厂,有加盟店,在全国各个大城市有我们的代理商,我想把我们的‘车牌号面佐料包’推向全国,成为重庆小面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