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占平:建一个“伺候农民”的网站

31.07.2015  23:32

  “我们的网站不是卖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某网站创始人刘占平侃侃而谈,“我想带动更多农民参与进来,建成综合性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牛刀小试互联网+生鲜

  今年49岁的刘占平,只有初中学历。退伍后种地,开了家“植物医院”,很快成了闻名十里八乡的既开方又抓药的农业技术员;试验西瓜棉花间作高效种植新模式获得成功后,带动周边七八个村的农民在棉花地里套种西瓜万亩之多。

  “2010年5月,我送儿子上学,途经一家蔬菜市场,听见菜农诉苦,说辛辛苦苦种的甘蓝菜贱到一毛钱一斤还很少有商贩来拉菜。”刘占平说,与菜农交流后,他拍了一组图片,回家后立即写了篇《邯郸东部万亩洋白菜将在地里烂成泥》的帖子,发到网上后被推荐到论坛头条。晚上,他坐在电脑前与网友交流菜贱伤农问题,两个小时有七八个新注册用户向他咨询情况并表示有意采购甘蓝菜……

  这件事让刘占平得到启发:通过互联网可以把蔬菜等农产品卖出去。他开始有意浏览涉农网站。不久,有人找到刘占平,商谈合作运营网站事宜。他才知道个人可以建网站。“这太好了,我要建帮农民卖农产品的网站!”

  为了实现建网站卖农产品的这个梦想,刘占平辗转于网站、文化公司、网络公司打工学习。2013年8月,他辞掉工作,租下一座农家小院,装上宽带,一边细致调查市场,一边等着网站上线。期间,网友闫文广和刘云峰加了进来。“我们仨同为农民,有着共同的梦想。我喜欢营销策划,刘云峰懂蔬菜,闫文广能跑市场,看起来应该是佳配了。我们商定一年做到收支平衡,第二年要盈利。”

  在当地,网上卖菜是新鲜事物,刘占平和他的两个合伙人来到住宅小区,扛着西红柿箱子让人们品尝,讲解网购蔬菜的优点。“收到第一个网上订单好像是5月23日,订单是5元钱的西红柿。”刘占平对第一单印象深刻。“到8月,仅在这家小区就推广了200多用户,每天收到50多订单。”

  ▲资金投入是最大问题

  “吃得了苦,还要懂蔬菜。”投入20多万元,折腾了半年多,辛苦不必说,一个人只赚到微不足道的2000元工资,两个不了解互联网模式的合伙人泄气了。刘占平却从这2000元里看见了希望,不断琢磨完善运营模式。

  刘占平及时开通了微信服务号,到小区搞“加微信送菜”活动,两天获得103个微信粉丝,产生了7个订单。

  “若找到资金,一个小区一个小区推广,大有前途。可以说用户不是问题,货源和配送是最大的问题,越过这道坎,就会获得爆发式增长。”刘占平开始游说找资金,终于找到十几万元,开始探索农村小超市配送。

  “我发现农村卖菜的小超市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到市场上批发蔬菜,特别辛苦。”刘占平说,2014年底,他购买了厢式货车等配送设备,雇佣了司机等几名员工,规划好配送路线,开始新的尝试。因为刘占平本身就是农民,多年来常给农民打交道,在村里推广比在市里顺利得多,网上订单从开始的每天几百元,不到俩月就增加到七八千元,从最初的30种蔬菜水果,商品扩展到100多种。“农村小超市需求的商品多、量大,资金投入还是最大的问题。”

  ▲真正“伺候农民”

  6月中旬,刘占平带着创业项目计划书走进了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跟多个创业者交流学习后,更坚定了他的创业信念:“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大家赶上了2015年‘互联网+’的创业热潮,我这一年多互联网+农业的探索,虽没赚到钱,但得到了数据,赚到了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模式可以解决农村小超市每天到市场采购生鲜等痛点,能真正‘伺候农民’。”

  “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百姓乞丐,都离不开‘吃’。”他说,“今后,在我们的网站上,自然村可自主发布本村农产品特产图文信息,网站后台适时采集数据就近发送到农村的超市,供他们联系采购。我就是要通过互联网+农业,打造一个生态链,通过网络大数据,进行合理轮作,让农产品实现按需种植,同时,还要帮助农民进行农资团购配送,降低种地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