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坡:“俊坡简牍体”入字库 丰富了字体的种类

02.03.2015  11:23

    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驻沧州记者李家伟 文/图)一个偶然的机会,本就痴迷书法的刘俊坡发现了古老简牍上面那些尚未得到人们关注的汉字之美。穿越千百年的时光,那些当年本来用于记录、书写公文等用途的“工具”,却因为时光的打磨而散发出迷人的、独特的艺术光芒。这是一片空白区域,可刘俊坡却以自己的韧性与悟性如同一位看似笨拙的工人,一块砖、一块砖地为这个领域从理论和技法等方面打下了“地基”。而在这个探寻“书法源头”的过程中,他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俊坡简牍体”也已列入了北大方正字库,促进了字体的创新,丰富了字体的种类。 “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49岁的刘俊坡现供职于沧州渤海新区电视台。说起他的经历来,可谓丰富。

    刘俊坡出生于南大港扣村一个典型的耕读之家。在这个大家庭里,读书、写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刘俊坡仍旧记得老人们当年的教诲:“吃糠咽菜也要读书”。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只有七八岁的刘俊坡顺理成章地拿起了毛笔。工作后,不管到了哪个地方,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书法一直是他未曾割舍的挚爱。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那股已经浸入血液中的墨香一直陪伴着他。后来,隶书成为他的最爱。而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一种他原先从未见过的字体。他也没想到,就从那时起,他竟然将近30年的时光全部投入了进去。

    “探赜索隐步履艰

    1995年,刘俊坡在一处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书。那是一本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影印本。当时他一看,感觉那上面的字和隶书非常地接近,于是就想:怎么还有这么好的隶书!实际上,那是简牍,不是隶书。从此,他就与简牍书法文化结缘,开始深入地研究简牍,找了这方面的资料学习和研究,但是当时他可以找到的资料非常非常少。刘俊坡说,简牍是古代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制的叫竹简或简称简,木制的叫木牍或简称牍,有的比较宽的也叫方,合称简牍。

    有时,就为了去考证一个词,他都要坐一夜的车去出土简牍的地方亲眼看看。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用到了这上面,他的足迹也遍布了河南、山东、江西、江苏、甘肃、安徽、新疆等地。随着积累的资料越来越多,他不再仅仅停留于“临摹”上,而是开始着手研究简牍书法艺术的理论。

    “下笨功夫,做真学问

    近30年,刘俊坡从各地搜集出土的简牍墨书文字,查阅有关简牍方面的资料和著述,将有关简牍的信息碎片一点点拼合起来,终于将近百年来发现的140余处出土的简牍文字进行了综合性梳理和研究。而他,也迎来了自己在简牍书法艺术研究及创作上的“大丰收”。

    2012年,刘俊坡所著《中国简书源流典集》(十卷)出版发行。2014年,他所著《中国简牍书法文化》提出了简牍书法是中国书法的源头所在的新命题。

    除此之外,这些年来,刘俊坡撰写的多篇论文也在多家权威平台发表。

    “俊坡简牍体”入字库

    从南大港的乡村走来,如今,刘俊坡是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广西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天津师范大学书画院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俊坡的学术成果,引起了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的关注。2014年,经过何香久引荐,北大方正集团高度重视,经语言文字专家组评审,认为刘俊坡所书写的简牍字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代表了简牍书法的一个流派,符合列入国家字库的要求,并与他签订了个性化字库开发合同。

    刘俊坡说,根据需要,他要写一万多个字。为了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他整整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每天晚上吃完饭后就进入工作状态,几乎每天都要写到凌晨。最后,他不仅完成了这一万多个字的创作,而且还写了500多个标点符号。他觉得,自己的“简牍体”正式进入国家字库,将古老的汉字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手法积极相容,促进字体的创新,丰富字体的种类,无论对于艺术本身还是对于社会,都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

    从探索到普及再到美学欣赏

    现在,刘俊坡已经完成编写的一部书是《中国简牍知识辞典》,是全面的对简牍有关常识进行介绍,包括简牍墨迹知识、简牍常识、典型内容以及著作典籍等。他说这部书马上会出版与大家见面。而2015年他给自己规定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一部《简牍墨迹美学》,使自己的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即从研究简牍墨迹源流到学术理论探索再到知识普及,最后到美学欣赏。“取法自然,回归自然”是刘俊坡书法艺术创作的理念。天天沉浸于简牍当中,他收获的是无法言说的快乐与满足。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最困扰他的就是“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这种“贫乏”也成为他继续钻研的原因与动力。他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几十年都在做一件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情,那就是一种无法取代的幸福。

    查看更多内容请登录: 河北新闻网文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