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2016年上半年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分析报告“出炉”

11.08.2016  19:41

日前,廊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6年上半年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统计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接受各类投诉举报621件,同比增长72%,所有投诉举报均全部核查、依法处理、及时反馈。通过分析研判该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占比较大。 621件投诉举报中,食品方面投诉举报共522件,占比84%,同比增长80%;药品方面投诉举报共61件,占比10%,同比增长45%;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方面投诉举报共38件,占比6%,同比增长40%。 二是流通消费环节问题比重较大。 621件投诉举报中,反映食品药品流通消费环节问题的559件,占比90%;反映食品药品(含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环节问题的59件,占比9.5%。 三是产品质量和虚假宣传问题比重较大。 广大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为产品假冒伪劣、超过效期、腐败变质、“三无”标识,以及药品保健食品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 四是电话平台受理问题比重较大。 上半年通过12331热线接收投诉举报490件,占比79%,网络接收87件,占比14%,通过近两年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宣传,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平台已经深入人心,成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一个“品牌”。

综上可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特别是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纵观廊坊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近年来,在全市系统的大力整治下,保持平稳向好态势,多年来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然而,食品药品安全整体水平不高,一些问题隐患依然存在,一些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对此,廊坊市局坚持在四个方面下大力气,进一步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切实保障广大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是在市场整治上下大力气。 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对全市食品药品从业单位进行全方位检查,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建立风险清单,逐项整治规范。以消费量大的蔬菜、食用油、乳制品、保健食品为重点产品,以非法添加、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过期变质、虚假宣传为重点对象,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深挖制假“黑窝点”和行业“潜规则”,对违法企业和不法分子坚决法律上严惩、经济上重罚,铁拳打击、绝不手软。

二是在企业责任上下大力气。 严格督促企业在硬件设施、制度执行、人员管理等方面,全面落实各项质量管理规范,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水平;加强企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强化从业人员考试合格上岗执业,对从业人员开展常态化、经常化业务培训,提高依法生产经营水平;结合日常监管、专项整治、投诉举报、产品抽检等情况,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将安全隐患多、保障水平低、违法风险大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全面公开曝光,鼓励公众“用脚投票”,促进行业优胜劣汰;探索建立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和民事赔偿制度,推行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强制性保险,推动企业依法自律、诚信经营。

三是在手段创新上下大力气。 加强基层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设备配备,切实提高检验检测能力,突出以公众关注、媒体曝光、质量通报、节气时令、地方特产等产品为重点品种,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开展检验检测,精准排查问题产品。以白酒、乳制品、肉制品、食用植物油等重点食品生产企业为试点,探索开发运用电子追溯系统,实现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继续深化提升“食品药品智慧指挥平台”建设,实现对企业实时在线监管的范围最大化、作用最大化,提升行政监管效能。

四是在社会共治上下大力气。 继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食品药品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微信平台作用,广泛普及食品药品科普知识,提升广大群众健康饮食、科学用药水平,挤压和消除假劣食品药品生存空间。加强协管队伍业务培训,落实人员报酬待遇,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弥补监管力量不足,消除监管盲区空白。全面发挥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电话作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线索及时受理、及时处理、及时回复,对群众投诉举报线索,一经查实,立即奖励,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监督积极性,汇聚食品药品安全正能量,积极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