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

27.09.2017  09:41

  □记者 武萌

  从事扶贫开发8年,他走遍了全县大大小小的贫困村,结识了一个又一个穷亲戚,贫困村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面对沉重的脱贫攻坚任务,他锐意进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扶贫,他不顾自己的身体,透支了太多的精力,因劳累过度而引发脑溢血,至今还处于昏迷状态……他就是广平县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主任郑贵章。

  “群众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只要我们在扶贫战线上工作一天,就一定要奋战到底,决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2009年,担任广平县扶贫办主任伊始,郑贵章就坚定了这样的信念。

  郑贵章带领扶贫办通过实施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八种精准扶贫模式,有效激发了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动力,彻底扭转了广平县扶贫开发工作的落后局面。2014年-2016年,该县贫困人口从4.13万人减少到406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6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7622元增长到2015年的9684元,连续两年(2013年、2014年)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中荣列第一,2015年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中位居同类县第一,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广平路径。

  “三年三个全省第一,成绩来之不易,开创这种成绩的好干部更是我们全县上下学习的标兵和榜样!”广平县委书记董鸣镝说。

  摸索创新勇担当

  为加快扶贫产业结构调整,郑贵章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先后组织2万多名贫困群众到山东寿光、衡水饶阳等地参观学习设施农业。回来后,他顾不上休息,挨家挨户做工作,发动群众。

  为消除群众顾虑,他提出“你只管种,赚了钱归你,我分文不要;赔了钱算我的,我用工资给你顶上。”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下,犹豫再三的贫困户动了心,自己动手建起了大棚。

  按照“一带七区二十一个特色村”设施果蔬产业发展规划,在资金、技术等配套政策的扶持下,全县设施农业从零星散落的几十亩发展到了2.9万亩,由一年两茬变成了一年四茬,亩均增收8000元。

  郑贵章坚持用工业化理念统筹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扶持香道食品、中棉紫光、葵赋康饮品等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辐射面广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合同、合作、股份、劳务”四个联结扶贫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拉动粮食生产、蔬菜深加工以及包装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共培育省、市级扶贫龙头企业12家,辐射带动全县3.2万余人发展特色种养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了65.41%。“四个联结”产业扶贫新模式被全省推广学习。

  他率先在乡镇级设立“扶贫工作站”,在贫困村设立“扶贫工作室”,明确专人负责,填补了县村“扶贫空档”。国务院扶贫办、省、市等领导先后作出批示,推广学习他们的经验。

  担任县扶贫办主任以来,他累计为贫困村新建改造道路56公里、打井120眼、给162个井配套,解决了近5万余人的行路难、吃水难、浇地难等问题;组织培训2万余人次,转移输出劳动力2300余人次。

  清正廉洁党性强

  郑贵章以身作则,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首位。他从来没有给自己家属、孩子谋一分福利;凡有重大项目,他都召开班子会、支部会进行研究,定期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听取他人意见;所有扶贫工程都公开招投标,并邀请纪委、审计、检察等部门全程参与,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扶贫上。

  几年来,他下基层搞调研,没吃过群众一口饭,没拿过群众一分钱,哪怕是群众送来表示感谢的大棚菜,都被他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婉言谢绝……

  他的模范力行,深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名同志,带出了一支优秀的扶贫队伍,大家都尽心尽责干工作、一心一意抓业务。

  百姓急难记心上

  熟悉郑贵章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细心人,他经手的工作从来没有出过纰漏。这一切,源于他的用心。

  在郑贵章的办公桌上,有一个破旧的文件夹,里面夹着散装的白纸,有百页之多,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原来,这是他以周为单位记的工作笔记。

  记者翻阅了这本厚重的笔记,发现每周郑贵章都要处理10件以上有时甚至20多件事情。“冯营村去一趟,修路事,培训事;25日下午去南张村调研;脱贫攻坚实施意见行文;报市扶贫办省级龙头企业名单;大棚验收情况摸底;大未庄村扶贫基本情况再看一下……待办事情一一列出,并写明办结时限,办结后就用笔勾掉,没有办结的,累积到下周,并写明原因。

  8年来,每周1-3页,郑贵章的笔记记了600多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