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升级给力粮食丰产

18.10.2015  13:45

  田成方、路相通、机能进、物能运……秋收之际,走进燕赵各地的高标准农田,到处都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十二五”期间,我省各级国土部门累计投入183.8亿元,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安排建设242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田、水、路等综合整治,使昔日的“靠天收”升级为高产田,确保粮食稳产增产,预计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加粮食产能年约49亿斤。

  水利改善  粮食增产     

“今年玉米亩产可达1400斤,而往年由于缺水亩产从来没超过1000斤。”正在秋收的保定市徐水区东史端乡南湖渠村民杨素芬高兴地说,自从去年国土部门给打了3眼浅水井,还根据井的需要,配套了水泵、变压器和线路,现在浇地方便了,虽然夏播时遇到大旱,秋收照样丰产。

“往年地多井少,每当春灌秋浇时总是缺水用,村民对地不得不粗放管理。现在泵强了,水足了,村里没花一分钱,就给解决了浇地难题。”东史端乡南湖渠村支书李锁住,这样形容建设高标准农田给村里农业生产条件带来的变化。  原来,农田用水一直是南湖渠村老大难,灌溉条件不好,缺水长期困扰着当地百姓的农业生产。

  该村过去几乎是靠天收,一眼井覆盖100多亩地,由于电不足水流很小,每到浇地之际,全村成天成夜的浇也得浇半个月;现在一口井覆盖60亩地,地下还铺设1万米防渗管道,每隔十几米就埋有一个出水口,亩耗电也小多了,不仅省时省钱还省力,全村4000多亩地三五天就能全部浇一遍。

“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改善农田生产条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徐水区国土资源局局长王伶亚表示,3年间,投资8551.33万元,建设的高标准农田15万亩,新打浅水机井211眼,由旱地变成水浇地,涉及崔庄、高林村、东史端、户木四个乡镇56个村和2个国有农场,夏秋两季,平均每亩可增产200斤。

  路面硬化  土地增效

  在辛集市小辛庄乡巨家庄村,村民张造明正在自家地头收割,刚装好车的青贮玉米等待着收购商上门运走。

“自从俺们开始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地里的庄稼就再也不愁卖了。”张造明指着脚下的硬化路面告诉记者,以前这里都是大坑小洼的土路,一下雨别说车了,人走路都费劲。现在好了,宽敞的水泥路,把商户引到了田间地头,种地的效益也就提高了。

  张造明家的8亩地,原来过秋怎么也得四五天,因为大型收割机进不来,玉米熟了只能靠人工劈掰,光雇工每人每天就得70元,亩均产量按1200元/亩、收购价0.95元/斤算,抛去种植成本肥料130元/亩,种子60元/亩,电费60元/亩等费用,亩纯收入也就500多元。

“路通了,采用机械收割,大大降低了成本,且收割速度快效率高。今年过秋不到一天就收完了。”    张造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家连秆带穗按380元/吨卖给当地大型奶牛养殖场做饲料,省工省力的同时,还增收300元/亩。

“按照缺啥补啥实施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由种植单一粮食作物向粮经饲高效作物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最大限度增加土地收益。”辛集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丁澜说,项目实施后,经调查,整治一亩耕地增产粮食200多斤左右,降低生产成本20%,提高经济效益20%以上,平均亩产值增加近300元。

  特色产业  规模发展

“看到别村的地‘升级’了,心里别提多羡慕了。没想到,去年秋后我们村1780亩地全被纳入农田改造范围。这不,水丰电足路畅后,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劲头儿更足了!”同样是项目区的吴桥县于集镇孙庄村,村民张立峰在自家承包的15亩沙质地里种的红薯丰收了,今年亩产达到1万斤,产量较去年亩产4000多斤提高一倍多,现在地头收购价是1元/斤,一季种植效益就顶一个蔬菜大棚。

“村里这片沙质地种红薯收益最好。”孙庄村支书孙武军告诉记者,县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带动了红薯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今年村里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鼓励和引导种植大户、技术能手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全省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过去由于农业水利基础条件差,群众种田的难度大、效益低,群众不愿意对土地多投工投钱,项目实施后,极大地带动了群众对土地的投入热情。

“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安排建设242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随着各地快速推进,而今,助推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反过来通过市场经济的杠杆拉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特色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2015-10-14 记者:张俊琴|来源:河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