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英: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刘爱英
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风光、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为吸引物而进行的兼有观光、休闲、体验性质的旅游活动。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环首都乡村旅游整体规划》、《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从实践看,我省乡村旅游产业要取得更好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这一重要机遇,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要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实现与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规划的无缝隙衔接,做到统一规划,相互促进。要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出发,力求与京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和过度竞争。在抓好专业村和连片成区建设的基础上,要突出“环渤海”、“环京津”、“环省会”三个环形乡村旅游产业带的重点开发。
突出绿色特色。绿色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征,也是吸引力所在。突出乡村旅游绿色特色,一是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推广普及绿色农村建筑。在农宅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把节能、环保置于首位,在全省范围建设一批采用现代绿色图纸设计,使用节能新型建材,运用产业化绿色施工工艺的“美丽乡村”示范村。二是推广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和地热能在农村地区的广泛使用,大幅降低农村生产、生活燃煤的比重。三是扶植农村绿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突出乡土文化烙印。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旅游的重要构成要素。发展乡村旅游必须突出乡土文化特色。首先,充分挖掘全省4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文化底蕴,使其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地域性和传统特色,成为河北乡土文化旅游标志性亮点。同时,做好散落坊间的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工作。大到一个建筑群落,小到一口井、一棵树、一通碑刻,都要妥善加以保护。其次,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让它们在民间获取生命活力,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第三,发掘当地农村的“文化符号”,或是名人轶事,或是一餐美食、一台社戏、一支俚曲、一套传统手工工艺,使其成为寄托乡愁,传播地域文化的标识。
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一是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并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养老产品。二是积极开发游客参与性较强的特色旅游产品,突破各地乡村旅游项目雷同的发展桎梏。三是着力开发乡村旅游的冬季产品,如冰雪、温泉、节庆、温室采摘等,克服农村旅游冬季“过冷”、季节失衡的顽疾。四是积极拓展旅游商品市场。大力发展文化演出市场,丰富游客的夜生活;发展餐饮市场,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开发旅游小商品市场,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