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烧烤模式”下的思考

20.07.2015  12:20

  “三农”的发展一直是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多次提出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更是不断放出利好消息,使得“三农”的高热程度有增无减。

  自从“互联网+”提出以来,电子商务进入农村成为农村经济结构改革的有力举措。今年5月,商务部提出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出台支持政策措施,使得多家农资企业在电商领域率先布局。更有多家电商平台面向县域市场抢滩农村电商新蓝海。农村电商俨然开启“烧烤模式”,炙手可热。

  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虽然农村电商的发展空间较大,但盈利的平台数量有限,多数平台大打农业概念牌,有整合优化农产业资源的意向,却少有落地实干的成绩。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也好,增加农村物流配送辐射范围也好,归根结底是如何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农业发展的桎梏,增加农民收入,行之有效的实现精准脱贫。如果农业电商不能最终落地到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问题上,那一切都是镜花水月,雷声大、雨点小罢了。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谁拥有消费市场前瞻性,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动向,谁就拥有市场主动权。电商平台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它可以自由突破信息流的瓶颈,疏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拥堵, 实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销售模式。也就是说,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针对消费群体进行精准的、目标性的销售,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生产产能的规划,这样不仅保证产品可以“包杆全销”,减少产能过剩,确保正向的现金流,也可以产生定制化的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的隐性价值,农户与消费者皆可获得更多的实惠。我们了解到,这种模式已被诸如淘实惠等农村电商应用。淘实惠的县域运营中心,除了致力于解决农民“买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集成了多个针对农村的服务,包括农产品反向销售服务、农村物流仓储服务、农技和电商培训服务等,这不仅可以解决农民面对的“卖难”、“最后一公里”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还能让他们自身成长,有助于在农村形成电商生态。我们希望类似淘实惠的这种模式能够不断上演“帽子戏法”,在传统销售链与互联网+平台的博弈中大放异彩。

  无论是今年年初的“倒牛奶”事件,还是佛山火龙果滞销导致农户大量倾倒现象的出现,“卖难”也是令农民头疼的问题,甚至到了令人抓狂的地步。如何解决这一“老大难”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传统实体零售店常常受到地域的限制,产品辐射区域有限,销售格局难以打开。目前,多家农村电商开始探索O2O模式,搭建自由交易平台,实现跨区域零售,买卖双向服务。我们相信这种将互联网+的思维应用到零售中的行为,也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乡村拥有高达6亿元的消费群体以及10万亿元以上的市场潜力,2014年全国农村的网购总量为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巨大的市场使得当当也好、淘宝也好到处刷墙,但是在锣鼓喧天的热闹背后,能否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进而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是我们在农村电商炙热的“烧烤模式”下的思考,但愿真正能使农民腰包鼓起来的农村电商多一些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