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做主兴公益 奖补机制乐农家——河北省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十年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纪实

07.12.2018  12:12

  “街道整改马路平,墙上粉刷花草兴。一事一议政策好,夜晚路灯通向明。”深泽县北中山村村民宋计林创作的农家打油诗,描绘出了河北省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惠民实效。

  作为全国首批三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省份之一,从2008年到现在,河北省将秀美山水、特色产业、民风民俗、民主决策等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构筑出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村里项目都由农民说了算

  早春三月的一天,晨霜像一层薄薄的玉屑覆盖在乡间小路上。太阳还未睁开眼,20位村民议事代表就将河北省深泽县侯村村委会挤得满满当当。今天大家要代表村民议定一事一议项目,这可是“一年之计”。

  “史书记,这些年村里的路都修得差不多了,大伙都想建个广场,好有个地方去娱乐娱乐。”71岁的村民代表王建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提议刚一说出口,会议室里一下就“闹开了锅”——“对呀对呀,别的村都有广场,咱们也弄一个吧。”“大伙生活富裕了,也给我们搞点文化生活。

  两个小时的热烈讨论之后,代表们对修建文化广场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由村支书主持,8位群众代表、4位党员代表、监督委员会成员和村支委成员共计20人在集体协议上签好了名字,这项一事一议项目就被确定了下来。

  侯村还有一个村民议事微信群,每户家庭都至少有一个人在群里面。“开一事一议村民议事会之前,我们就把项目通知发在群里面,大家都畅所欲言,村民代表也是根据大家的发言和自己征集的村民意见在议事会上提建议。”村支书史建平说。

  “别看现在村民都这么热情,村里刚开始筹划第一个一事一议项目时,大家可都不信任呢。2012年,我刚刚上任,就向村民宣讲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村民们也没听过这个政策,一上来就向大家筹钱,谁都不愿意。”史建平告诉记者,为了能够让村民受益,他反复做群众工作,为大家讲解一事一议政策,最终及时筹资9.6万元,财政按1∶2进行奖补,给了19.2万元。两个月后,村里通了第一条柏油马路。

  “大家说修路,财政资金就马上到位,路也很快就修好了,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么高效的政策。”王建申说。

  路的建成一下子让村民们对这项政策有了信心。从那以后,提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侯村村民们都踊跃参与,积极为村里建言献策。

  “人均筹资不高于30块钱太少了,我们都想多拿点,100块钱都行。所有的项目都是咱农民自己说了算,还这么高效,这项政策真是好。”69岁的村民曹计田也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连声称赞。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调动了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像侯村一样,河北省凡是参与一事一议项目的乡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都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民意,重点支持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村民都自发进行监督。“每次修路村里都可热闹了,村民搬着小板凳坐在家门口看着,就怕这项他们自己决定的项目完成得不好。哪块路修得慢、哪段路质量不好他们都向村委会汇报。”史建平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运作全程公开透明,群众监督无处不在,确保了每一分钱都花到正地方,并且效益最大化。

  在河北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贺志看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将村民的需求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了“以村民为中心”,通过自下而上的运作模式,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精准度。

  这项好的民主决策方法也被各村应用到其他村民事务中,开创了“村党支部提议、村支两委会商议、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和决议结果公开、资金使用公开、项目实施结果公开”的“三议三公开”制度。

  一项好政策诞生了一种好制度。当财政补助真正惠及民生,当项目规划、实施和维护都全民参与,人民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一村一韵,量身订制“美丽计划

  走进河北省无极县西牛村村口,记者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农村真的大变样了:瓦蓝的晴空下,新建的红砖小楼整齐排列,高挑着青黑色的飞檐。虽已是深秋,房前屋后仍见翠竹婆娑,树木苍郁,特别是路边那一排排的柿子树,挂满红彤彤的果实,煞是好看。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以前,西牛村可不是这个样。村支书赵玉良坦言:“以前农民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去搞美化绿化。那时村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处都是脏乱差。

  正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让西牛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该村还通过了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省级精品村验收。其实不只是西牛村,河北省所有受惠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村庄都换了“新颜”。

  在侯村村民活动中心的文化广场上,一幅惬意的乡村生活画卷映入记者的眼帘。余晖斜照下,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悠然地坐在广场里光滑的石板座椅上。年老的,坐在一起抽着叶子烟,花白的胡子在夕阳下变成金黄色;年轻的,早已抵挡不住歌声、鼓声和舞蹈声的诱惑,恣意在广场里雀跃欢笑;那一张张阳光灿烂的孩童笑脸,幸福地在秋千上洋溢绽放。

  这个文化广场是今年6月刚刚建成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

  据统计,自2008年至今的10年间,河北全省实施了近20万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村庄街道9.6万公里,安装路灯88万盏,购建村内环卫设施6.7万个,建设公共厕所3.7万座,建设小型水利设施31万个,绿化种植树木1200万株。

  通过扎实推进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河北省很多村解决了村民出行难、村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街道两边绿树成行,夜间出行灯光明亮,越来越多的村民从身边水、电、街道、环境的改善中感受到这项好政策给村容村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一项政策助力山村走上致富路

  军创园的大门刚一打开,夹杂着草香的清新空气就扑面而来。只见偌大的庭院里种着棵棵香椿树,树下,那蓬勃如绿毯一般的是红薯叶,那一大片鹅黄翠绿迎风微微拂动的是蒲公英。

  隔壁就是深加工基地,一瓶瓶香椿辣酱,一罐罐蒲公英茶、红薯叶茶就这样被制成并销往外地。

  这是深泽县侯村军创原野农业园区生机勃勃的场面。几年前,村里和外来投资商签订了投资协议,村里提供土地,投资商提供资金,建成了军创原野农业园区。史建平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改变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差、道路不通的问题。以前土地再便宜别人都不来投资,现在好了,道路通了,加工的商品都可以运出去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村里投资。

  “一方面生态环境改善了,另一方面经济作用比较大。”史建平说,这2000多亩地大部分是流转过来的,涉及300多户村民,每亩每年租金1100元,投资商每年还给村里12万元作为村集体收益。在拉动集体经济的同时,军创园还带动了村内的就业。村里有四五百人在那里打工,村民获得了土地流转金和打工双份收入。

  史建平还介绍,去年,省财政拨给村里100万支持集体经济发展,村里用这部分资金和投资商合作建了大型冷库。“冷库建好了,加工好的药材、农副产品都有地方储存了,经济效益更好。十年前村民年收入也就四五千,现在都增长到一万三四了。

  这几年,侯村还盖了大型幼儿园,让周边10余个村的300多个孩子得到了良好的学前教育;形成了衣架加工产业,通过电子商务营销出口;和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借助品牌优势提升集体经济效益。

  “村子富了,村民的钱包也鼓了。这都是一事一议政策基础打的好,要是当初没修那些路,谁都不会来村里投资的。”史建平说。

  在一事一议政策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居民生态环境的推动下,河北省许多村产业经济都不断发展。

  西牛村以村西生态观光采摘园为基础向四周辐射,开展绿色原生态蔬菜采摘和出口项目、村北花卉中药栽培项目、村东污水处理厂南侧环保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和村南红旗民兵营红色教育基地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

  东丰庄村以皮革加工业为第一支柱产业,家家开新车、户户住新房,村皮革加工业已呈现小规模集聚发展态势,在促进当地就业的同时增加了财政税收,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有了政策支持,农村才有了产业,农民生活才有了保证。未来,河北各村还会借助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政策合民意 资金有保障

  2012年,财政奖补19.2万,侯村修了第一条村内贯通的路,1010米的柏油马路连接了村里的东西走向。

  2013年,财政奖补了22万,侯村建了第一条连接村外的路,2500米的柏油马路紧密了村里和隔壁西大陈村的交往。

  2014年、2015年、2016年,财政奖补90万元,村内8条大街通5条,原来的死胡同没有了,村里路路都通车。

  2018年,财政奖补21万,侯村建设了文化广场,村民乐坏了,都去文化广场开展业余生活。

  侯村是河北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一个缩影。

  从成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全国试点省份开始,十年间,河北财政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提供了持续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形成了“政府奖补资金引导、农民自愿筹资筹劳、筹补结合多元投入”的格局。

  2008年河北财政安排奖补资金7.5亿元,2011年安排奖补资金14亿元,资金总量翻了近一番,2012—2017年连续6年财政奖补资金保持在20亿元以上。自实施村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之后,河北全省累计投资25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奖补170亿元,受益村19.4万个,受益人口2.5亿人次。

  贺志表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形势而形成的一项财政支农新制度,更是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又一项重大举措。

  为确保财政资金奖补到位,十年来该省先后出台了《河北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理办法》《河北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河北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文件,从制度层面规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管理,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顺民意,解民忧。实践证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是一项农民知晓度高、参与度强、认可度大的惠民政策,符合新时代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它就像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了农村大地,激发了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并对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本报记者 赵加仑 通讯员 何菲 马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