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农产品产后损失3000亿

30.03.2016  12:10

  近年来,针对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环节设施简陋、损失严重,国家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稳定了市场供应。然而,由于贮藏和初加工能力仍与实际需求差距巨大,每年农产品产后损失超过3000亿元,相当于1.5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各地迫切希望加大支持力度,破解因贮藏加工能力不足造成的巨大浪费,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中央26亿投入农产品贮藏加工   推动农民增收94亿   记者近日从农业部了解到,2012至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26亿元,在河北等20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63个县(市、旗、团场),补助4.9万个农户和52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果蔬烘干房等初加工设施,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146万吨、果蔬贮藏能力160万吨、果蔬烘干能力110万吨。   目前,这些政策成效正在显现。   初加工设施投入使用后,马铃薯可存放半年以上,苹果、胡萝卜等果蔬可存放5至6个月,果蔬产后损失率从15%以上降至6%以下。政策实施4年来,已推动农民减损、错季增收94亿元,并且设施的使用年限都在15年以上。   “以前自家土窖放不了多少土豆,还容易黑心、发芽,埋在地里容易受冻,又麻又苦猪都不吃,去年国家补助6万多元、我自己也投资了5万多元现金建了保鲜库,现在心里再也不慌了,新库是脱贫致富的聚宝盆。”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宏伟乡马铃薯种植大户左毅说,农民称这是“在干骨头上贴肉”的好政策。   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陕西省眉县通过建设新型贮藏冷库,猕猴桃贮存期延长,产后损失率由10%降至3%;宁夏新建设的枸杞烘干房比传统晾晒方式晒干的枸杞质量明显提高;新疆南疆地区建设的1500座杏烘干房项目,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近7万人次。   另外,新型贮藏、烘干设施延长了农产品贮藏期、加工期,实现均衡供应、错季销售,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买难卖难、价格波动大的问题,稳定了市场供应,还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助推农产品“走出去”:通过改善贮藏、烘干条件,新疆南疆把小杏子做成了大产业;云南省通海市发展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将高原特色果菜出口到泰国、越南。“世界柚乡”福建平和县蜜柚销售时间延长,出口创汇大幅增加。   不仅如此,通过设施的集中建设,还提高了农民规模化种植的积极性。例如,福建省建宁县莲子加工业快速发展,连片种植的荷花形成景观,带动了旅游发展。   贮藏加工能力欠缺   每年农产品产后损失超3000亿   虽然中央财政在提高农产品贮藏加工能力上投入了不少资金,但全国政协委员莎娜说,“必须看到,目前全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仍然很低,即使在补助政策实施地区,现有初加工能力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照目前资金规模,要解决内蒙一个地区的马铃薯贮藏问题,至少还需要25年。”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刘明国也表示,由于初加工环节设施简陋、方法原始,造成了大量农产品在收获后白白浪费。据相关调查和测算,我国每年农户储粮造成粮食损失400亿斤左右,产后损耗马铃薯约1600万吨,水果约1400万吨,蔬菜约1亿吨。每年农产品产后损失超过3000亿元,相当于1.5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   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四年来,实施政策的省区新建贮藏、保鲜和烘干能力不足实际需求量的10%,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许多地方出现“一窖难求”、“一库难求”的局面,农民要求提高产地贮藏、加工能力的呼声较高,还未实施该政策的省区市也强烈要求尽快实施。   同时,随着各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贮运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提高,各地对提高贮藏设施单体库容和总贮藏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从山东省28个县市冷库建设需求看,单个合作社建库的平均库容为1800吨、农户为720吨,远超出补助政策可达到的最大库容,即合作社为500吨、农户200吨。”山东省农业厅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赵海军说。   据了解,四川、湖北、河北、甘肃、福建等省份反映目前补助设施规格偏小,不能满足许多专业合作社建设需求,同时,随着新修订的环保法的实施,补助设施技术方案中急需增加清洁能源供热的烘干设施。   基层呼吁加大支持力度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程勤阳表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薄弱的初加工环节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农产品初加工发展尤为迫切,应扩大政策实施区域与资金规模,完善补助设施类型。   赵海军等有关省份农业部门干部建议,加快推进初加工关键设施建设,通过实施补助政策,调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更多的强农惠农资金以及社会资本支持初加工设施建设。   首先,要突出支持重点,将扶持资金更多地向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区域倾斜。坚持农民自主建设,政府部门进行资金补助、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等,确保补助政策高效规范落实。   其次,要在推进初加工全链条水平提升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发挥更大作用。   “农产品初加工不仅仅是烘干、贮藏的问题,而是涉及农产品产后净化、分等分级、烘干、预冷、保鲜、包装、储藏等多个环节的产业链建设。要转变观念,实施补助政策,不只是简单地建窖、建库,而是要通过修建设施,提高农产品初加工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勤阳说,应充分借鉴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将果蔬采后预冷、分级、清洗、包装、信息化等技术进行集成,建设果蔬产地加工中心,发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产品电商等新型流通业态,让农民共享一二三产业增值的收益。   同时,要围绕产后减损增效、提高质量安全及冷链物流等环节的重大技术问题,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攻关,加快解决制约初加工发展的瓶颈技术问题。针对实际需求,筛选推广一批成熟适用技术。(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