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运用农业生态功能和大数据 推动粮食绿色增产

20.05.2015  17:58

作为已连续实现 粮食 总产十二连增的农业大省, 山东 今年以大方田建设为基础,挖掘运用农业生产的生态功能和大 数据 ,推行 粮食 绿色增产模式,实现化肥、农药,用水零增长,打造绿色大粮仓。

目前,山东 小麦 已进入扬花灌浆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关口。但在 山东 不少的麦田里,农民喷施农药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粘虫板。中科院生态学博士赵风华介绍称:现在这个粘虫板上我们已经看到密密码码粘满了很多昆虫,相当一部分是现在的 小麦 的害虫蚜虫。在粘虫板上偶尔还散落着一两只瓢虫,赵风华说,这几只牺牲的瓢虫,是保卫麦田的战斗英雄,有了它们,就可以大大减少农药的用量。“在田间释放了蚜虫的天敌,人工培育的七星瓢虫来对蚜虫进行治蚜灭蚜。”

目前, 山东粮食 总产已连续实现十二连增,随着 粮食 产量的稳定提升, 山东粮食 生产上提出,由注重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在 全国 率先启动 粮食 绿色增产模式。 山东 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池方告诉记者:“就是 粮食 生产生态化,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和绿色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同时,严格控水控肥控药,实现绿色增产。”

控肥控药控水,要有严格的标准, 数据 支撑是关键。在 山东 的滨州、德州等地记者看到,许多地块有一个智慧稻草人,上面集成了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可以实时将空气温湿度,土壤酸碱度等 数据 传输到千里之外。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助力研究员侯瑞星表示:“根据我们前期积累 数据 ,研制的初步模型,然后把这个 数据 加入到模型里。”侯瑞星说,5月下旬到6月初,干热风是影响 小麦 产量的重要灾害。一旦监测到地里温度超过29摄氏度,空气湿度在10%至20%,风速达到2到3米时,稻草人就会发出预警,科技人员可以根据实时 数据 做出对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借助生态防治、节水灌溉、大 数据 分析等科技手段, 山东 农业正向生态化转变。根据今年山东 粮食 绿色增产方案,在1150万亩的示范田里, 粮食 亩产要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粮食 作物耕种收 综合 机械化率达到100%,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水、肥、药使用量零增长。(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