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海关打破“一亩三分地” 跨区通关成本降三成

23.09.2014  09:56

    京津冀海关率先打破“一亩三分地

    三关如同一关 共享“国门红利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邢杰冉

    9月22日, 石家庄 海关正式加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通关,这标志着7月1日率先在京津两地开始的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启动,这也意味着三地之间的通关壁垒被打破。等待河北企业的政策红利是什么?对河北省的外贸发展又将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三地通关,如同一关

    “您好,河北钢铁集团有批货物昨天到达天津新港了,刚才已经完成了货物信息的录入与审核,提交了报关单,麻烦您给办理一下。”9月22日9时50分,在石家庄海关报关大厅通关一体化窗口前,河北钢铁集团报关员董惠玲提交了我省首票跨区域报关单。

    记者看到,海关工作人员立即从通关一体化系统中调出该报关单,然后接单、审核、查验、放行一气呵成,仅用了9分钟,我省首票跨区域报关单便顺利通关。

    “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后,我感觉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不用天津、河北两头跑了,只在石家庄海关就能办完通关手续。”董惠玲说,譬如今天这批货物,接到石家庄海关的放行指令,天津海关就能立即进行实货放行,不需要企业再提交任何手续。而以前,因为京津冀三地海关各自都有自己的接单、审单、征税、查验部门,同样一批货,要先去天津海关申报,办理转关手续,使用海关监管车将货物运送到石家庄海关监管区内,再向石家庄海关提交报关单,完成货物的审核、查验、放行,十分麻烦,一般需要两三个工作日才能办结。

    石家庄海关现场业务处处长王朝国说,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关区行政界线,现在,三地海关共同建立了覆盖京津冀海关全通关流程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通过构建区域通关中心、打造统一管理平台和作业平台,以“虚拟平台,实体运作”的方式,在不改变三地海关机构设置的前提下,实现通关一体化作业。

    在一体化通关模式下,原来对报关企业报关地点的限制也打破了,简单来说就是实现了“一地注册、多地报关”。一些企业表示,河北的报关行可以去北京海关和天津海关办理报关手续,既为广大进出口企业提供了多种选择,也促进了报关业的竞争发展。

    “改革让三地通关变得如同一关。”河北报关协会会长王伟说,改革前,海关对企业申报地点和通关模式的限制,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物流需求不适应,企业往往感到不方便。各业务现场也只执行本关区的通关指令,跨区域通关货物难以由一个海关办结,往往使企业在不同关区间往返奔波,也带来了途中的监管压力。改革后,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来选择申报地点和通关方式,三地海关均可放行三地企业在三地口岸进出境的货物,可以不再使用转关运输等传统的海关监管方式。

    跨区通关成本降三成

    9月22日上午,石家庄惠康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李倩在石家庄海关办理了一票通关业务——从天津港进口了一批冻牛肉。经常与海关打交道的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一个标准箱算,产生的费用就包括200元的港口堆存费、500元使用海关监管车转关运输费,以及500元冷链设备费用。不过,现如今放行货物不需要转关,她在石家庄海关办理通关手续仅用了40分钟,这些费用自然而然就省去了。

    “今天我们进了一个大柜,相当于两个标准箱的量,算起来物流成本节省了大约2500元。”李倩说,而且,在石家庄海关办理跨区域通关,时间从2到3个工作日缩短到40分钟,保证了食品的新鲜,这对食品企业来说更为重要。

    专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