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市政府提出重新振兴冀州花丝产业

25.03.2016  16:22

  新春伊始,冀州市政府以挽救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重新振兴冀州花丝产业的想法,并拨付专项资金,制定专门政策,提倡开门授徒,这让冀州花丝人们感到“又一个春天即将到来”。

  “花丝”,就是用金银丝或编织,或镶嵌,做成各种花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金属加工工艺。花丝产品用料珍奇,工艺繁复,历史上一直只是皇家御用之物,在近代被称之为“燕京八绝”之一,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丝工艺与冀州结缘始于1973年,创建初始,从北京、天津请来4名金银首饰行业的老艺人,次年国家轻工部拨付3万元专项资金,正式建立冀县(今冀州市)花丝厂。

  康运青,1957年生人,冀县花丝厂建厂初期即入厂学徒,师从李清海学习各项花丝工艺,他虚心向老艺人请教,潜心揣摩,付出常人几倍的努力,终于把当时的花丝工艺悉数学会,成为厂内技术骨干,并于1983年转为该厂正式职工,也成为冀州花丝发展辉煌的重要见证者之一。在当时,“冀县花丝人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大胆实践,很快研发出花丝、玉石、景泰蓝等多种工艺摆件。特别是花丝产品,以它薄如蝉翼、高贵典雅的品相很快打入市场”。至1979年,冀县花丝厂已建有3个生产车间,职工200余人,产品12000余种。年出口金银首饰、花丝摆件、景泰蓝饰品109万件,远销美、法、英、德、日等47个国家和地区,创外汇200余万美元。该厂设计制作的银丝“孔雀开屏”,曾获国家轻工部的“百花奖”;银丝镶嵌玉碗“甄龙玉海”曾获河北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并列为47种珍品之一被国家收藏。1987年,北京召开的全国重点金银首饰会议上,冀县花丝厂被命名为先进企业。1995年,冀县花丝厂更名为“冀州花丝首饰有限公司”。

  据康运青回忆,冀州花丝厂自建厂始,至1995年曾经盛极一时,当时,能与之匹敌的同类企业河北省内仅有两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冀州花丝行业开始萎缩。“传统的好东西,丢了实在可惜”,工厂破产后,康运青难舍对这种传统工艺的特殊情结,联合一些老艺人,坚持把冀州花丝余脉继承并流传下来。时下,康运青也已经预感到市场的召唤,“作品拿到市场上,一抢而空。现在我们做的花丝产品可以说‘供不应求’”。康运青对这种传统手工艺也很有信心,他认为花丝制品的特点就在于“手工制做”,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私人定制”,这是现代工业制作无法达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工艺对于操作者的要求也很高。他说,首先要求制作者要能坐得住,这是细致活,每天差不多要坐在工作台前七八个小时,譬如一把镶嵌宝石的酒壶摆件,差不多要10天工夫才能完成。还要求制作者有很好的“悟性”,没有悟性,作品没有工艺美感,即便浪费了很长时间,也还是不能用。

  作为冀州花丝辉煌的见证者及传承者,康运青潜心研究花丝工艺,并大胆革新发展。他创作的花丝烧蓝香炉、银胎嵌丝镀金酒具、花丝镀金孔雀开屏等作品,被诸多商家名流作为贵重礼品馈赠、收藏,他正在着手研发的“冀州鼎”、“金鸡城”摆件,不久即将行销于世。展望未来,康运青信心十足。时代给了崭新的机遇,经典的传统技术必将重新焕发出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