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同年不同俗 体验年味儿里的别样风情

30.01.2016  10:06

   导语:新年将至,那些浸染着浓浓乡情的年味儿,踮着诗一般的韵脚,有声有色走来。民间花会大汇演、民族杂技亮绝活、大型灯会纳春福……2016猴年春节期间,一场充满燕赵特色的文化庙会将在石家庄盛装登场,京津冀区域内最具规模的传统民俗文化大庙会也将在河北香河拉开大幕……不同地域,不一样的民俗风情,汇聚成浓浓的传统年味。趁着春节假期,怀揣新年的希冀,踏上年俗游的旅程,到民俗圣地去体验别样年味儿吧!

  京津冀中华大庙会。资料图

   欢天喜地迎新春燕赵大地年味浓

  对于河北人而言,过年的习俗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年就算是结束了。进了腊月二十家家户户也就开始张罗过年,有一句广为传唱的童谣:“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年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满街走,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扔愁帽

  这一独特年俗流传在邯郸一带。在除夕夜深人静时,人们把头上戴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清扫到墙旮旯,到正月十五夜烤“柏灵火”时烧掉。据说,可以扔掉过去一年的旧愁,迎来新一年的喜庆。

   迎喜神

  冀西北农牧区流行赛马迎喜神的习俗,初一上午,家家备好香纸供品和一捆干柴,马鬃马尾拴上红布条,走出村外,燃起大堆旺火,家家都向旺火上添柴,寓众人捧柴火焰高。而后烧香敬纸叩首,互相作揖问好。后将供品施于牛倌。再汇集全村马匹即行开赛,赛手上马后全朝喜神方向疾驰,跑出二、三里后原路返回,优胜者誉“千里马”和最佳骑手。迎喜神赛马会后,各家祭祖上坟。

   祈卜年景

  冀中地区流传着以秸豆卜年的习俗,正月初一,用一根秫秸棍,钻12个眼,每眼代表一个月,然后把12粒黄豆镶在眼内,把它泡在水缸里,三天后观其豆,哪个涨得大,哪月雨水就大。冀东地区还流传着“元旦日清明,年丰人安宁;元旦日风雨,米贵蚕儿稀”,以及“正月初一发西风,十个牛栏九个空”等民谚,是观天气预测年景的古俗。

   送穷

  张家口宣化一带正月初五“破五”送穷的习俗,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纸人身背纸袋,将屋内从初一以来积存的垃圾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爆竹烧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还有童谣流传:五穷媳妇五穷排,家家户户送出来,不论秃、瞎全送出,富裕光景就会来。

   祭灯

  辛集一带农村流行“祭灯”过年的习俗,祭灯是用蒸熟的黏米面制作成十二生肖和各种造型的灯盏底座,栽插上用香油或花生油浸泡的纸捻,点燃之后放在屋内、院外各处进行祭祀。十二生肖灯各有固定的摆放位置,不得错放。张家口蔚县上苏庄一带,有元宵节“拜灯山”的习俗。上苏庄堡内南端的灯山楼,高达三丈,一个巨大的梯式木架上要排上灯碗,届时点燃敬祀火神。祈求村里人生活更加兴旺发达,国富民强,天下太平。

   还愿杆子、祖宗板

  承德是个多民族的地区,在春节习俗上有着许多独特之处。满族人过年突出祭祖的活动,一进腊月,大家都会在自家院里最为显著的位置立一个“还愿杆子”(满语“索罗杆”),杆顶挂个斗形的容器,里面放上肉等饭食,供飞来的喜鹊食用。

   花会:正月里的一抹惊艳

  在石家庄,作为千年古县的井陉具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年俗游的第一站自然首选井陉了。扭拉花,唱大戏,耍社火,走“黄河”,打铁火……在井陉县以及临近的井陉矿区,各个村子都有办民间花会的传统,他们把这叫作“过会”。“过会”从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几天一直持续到二月中旬。今天在你村,明天到我家,按千百年来始终不变的顺序轮流“坐庄”。举办花会的那一天,是村里一年中最为看重,也是最喜庆、最热闹的日子。你瞧,铿锵的威风锣鼓敲起来,婀娜的井陉拉花扭起来,阳刚的武术社火耍起来……一出出原汁原味、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原生态节目,和着鼓乐声、喝彩声、掌声,把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吸引到“过会”的村子里。大家有序地围拢来,时而被传统节目“老娘送外甥”逗得捧腹,时而惊叹于扭秧歌“大妈”手里的长烟斗,时而一回头,演社火的大花脸吓得你一激凌,回过神来,又是一阵开怀大笑。不远处,传来整齐划一的鼓声,原来是踩街的队伍到了。因为参加踩街的人员多,队伍行进较慢,主要以扭、跳为主,有些节目边走边演。会鼓是踩街队伍中的主角之一,每个会都有鼓、镲、铙、钹等乐器,并有统一的鼓谱。尤其是各会凑到一起敲打起来,阵容庞大,气势磅礴,鼓舞斗志,振奋人心。

  打树花。资料图

  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该是“打树花”节目上场了。打树花的场地设在山坡上,观众站在不远处观赏。据说,“打树花”就是将生铁熔化成铁水,将铁水抛向一棵大树猛烈击打,此时铁水在空中散开,碰撞在树枝上,犹如铁树开花。当一树树绚烂的火花喷射飞舞,当人们为这火树银花欢呼时,年节的味道也便融在这欢乐里。

   几近消失的老天津年俗

  天津古文化街庙会。资料图

   除夕要留隔年饭

  老天津人管“隔年饭”又叫“接年饭”,特指的是大年三十那天蒸熟的米饭,从中盛出一碗来不吃,留着转天再吃。因为过了三十就是大年初一,所以留下这碗饭跨年再吃以求新的一年里能天天吃饱饭,不断了口粮,讨个“年年有余粮”的彩头。

   拜年大礼送盆花

  过去盆花算是老天津人拜年的大礼了,整盆栽种的鲜花,可谓之“花树”。拜年时,有的人是一手提着两盒桂顺斋的西点,一手抱着盆花,收礼人接过盆花,无不喜笑颜开,这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祝福,盆花是一个带来春天气息的物件,看着这生机勃勃的植物,自然就让人感到生机盎然。

   三十儿不让倒垃圾

  天津人还有一个老习俗,三十不扫地。在过去有老人的家庭,每当大年三十这天,天刚一黑,老人就会把地扫帚和炕扫帚暂时收起来,就怕有勤快人拿起扫帚去扫地、扫炕。为什么怕扫地扫炕呢?在人们看来,一年中三十这天最重要,所谓一时分两年,子时是从十一点到凌晨一点,这一个时辰是跨了两年,留下过去的财富,这是在那个时候人们心里非常重要的。

  天津的年俗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阖家欢乐”,其社会意义是保证宗法社会下父系家庭的团圆。从腊月十五开始,天津的年货摊贩要“上全街”,就是各商店把年货全部上齐,把所有吃喝玩乐的商品都摆上贩卖。到了年三十,天津各家各户往往摆上供品供奉神佛,夜里,把家中所有灯火点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之后的一夜不能睡觉,灯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称之为“守岁”。天津年俗里,这一夜禁止扫地、倒水、用剪刀,说不吉利的话语。

  津味:这些年俗倍哏儿

  盼了那么久的新年就要来了,除了惯常的走亲戚、见朋友、看节目,想不想来点不一样的改变?比如约上三五好友,趁着春节假期,到天津来一场年味旅行。2016天津古文化街民俗旅游新春庙会已经开幕,现在去古文化街逛一圈,目之所及尽是火红的“海洋”。处处都挂着红艳艳的吊钱,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当地人介绍说,年前,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火红火红的吊钱,上面一般写着“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福寿双全”“万事如意”等,也有些上面就写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字。不仅家庭,商场、店铺、宾馆、饭店也会在过年时贴上各式各样的大型吊钱,上面写的内容会略有不同,大概是“招财进宝”“恭喜发财”字样,也有刻福、禄、寿、禧的,样式是多种多样。

  有人说,走进天津古文化街庙会,也像走进了历史。一眼望去,红灯高挂,古色古香的幌子迎风轻舞,“杨柳青”、“泥人张”、“崩豆张”的匾额诠释着这条街很古、很天津、很文化。徜徉在那时光流转的小巷,行走间,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走进古镇杨柳青,这里又是另一种饕餮盛宴。不错,到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赏木版年画,也是到天津过年的一大玩法。博物馆的讲解员介绍,春节期间,博物馆以馆藏反映过年风俗的年画珍品为主线,展示天津本地过年祭灶、拜年、饮食、娱乐等传统年俗,唤醒人们对传统春节的记忆。生动的讲解,精彩的互动,让参观者在欣赏与回忆中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新年的喜庆与温馨。

   回顾老北京年俗 庙会生意红火风筝不可少

  老北京的冰糖葫芦。资料图

  大钟寺敲钟,白云观摸石猴,琉璃厂踩高跷……老北京人过年一大乐事逛庙会。

  老北京过春节,商家初一到初五不开门。庙会的摊儿就是过年时最兴盛的买卖家儿,吃穿用度一应俱全,特别是过年时应景的各色物事,密密匝匝地摆在摊上,挂在架上,透着红火。逛庙会的人们摩肩接踵,没有哪家生意不红火的。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们,花样繁多的耍货(玩具)在向他们招手,这时候向父母撒娇,多半都能如愿。

  风筝

  庙会上的风筝摊数量众多。在老北京眼里,这天上飞的风筝就和嘴里吃的冰糖葫芦、手上抖的空竹一样齐名,是春节里必备的玩意儿。

  打“金钱眼

  白云观庙会有项传统活动:打“金钱眼”。庙山门内有一石桥,名窝风桥,桥下无水。传说“白云”随风飘,要想云不动,必须桥窝风,故得此名。桥洞两侧各悬一硬纸做的大钱,钱孔内挂一铜铃,游人们以现钞换铜板来打“金钱眼”中的铜铃,俗谓击中者一年诸事如意、平安吉利。

   京韵:寻找休闲好年味

  沿京昆高速一路畅行至北京,就为慕名京味十足的年俗。节前,文化庙会、冰灯节以及冬季冰雪节次第绽放,尽情彰显着老北京城最浓郁的“京味”文化,为整个京城增添了一份别致的温暖。

  博物馆里寻年味,听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寻找老北京,记住老传统”,日前,93号院博物馆第二届迎新庙会在北京93号院博物馆开幕。庙会上,打花棍表演将这一古老风俗重现在人们眼前。参与打花棍的表演者说,打花棍现在已经不多见,现在表演打花棍也是为了唤起人们对老传统的记忆。在现场,还有不少小孩子在芝麻秸上“踩岁”。踩岁,又称“踩祟”,是一种古老的民俗,也是春节风俗中最具特色的祈福形式。因“”与“”同音,且民间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俗语,芝麻秸也包含希望生活年年登高的寓意。除了踩岁,还可以体验“跨马鞍”,这也是过年的传统习俗。因为“”与“”同声,“跨马鞍”寄予了人们对于来年平安的期望。

  逛完庙会,来到南城领略老北京文化的精华,这里虽不及北城庄严肃穆,却难得地留存了许多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民间文化。漫步于琉璃厂古文化街,去荣宝斋赏赏字画,去韵古斋看看陶瓷,去来熏阁找找文房四宝,再去乐海轩玩玩音响乐器,岂不美哉!逛完琉璃厂,沿着樱桃胡同行至大栅栏西街,放眼望去,那些青砖灰瓦的传统店铺门脸儿着实让人流连忘返。当然,大栅栏最吸引人的,除了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筑,还得是那数不尽的美味小吃了。徜徉其中,伴着小贩的吆喝,想象着发生在这里的“城南旧事“,定是感受北京魅力最为直观的方式了。行至素有“天街“之称的前门大街,不仅能亲身体验老北京人记忆中的铛铛车,更能看到古今风景水乳交融的奇妙景象。趁着春节,在“安静”的北京城,慢慢走过脚下的每一寸青石路面,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北京……

   虽说是同年不同俗,但京津冀三地的新年都过出了自己独特的韵味,这浓浓的家乡年味,成了多少在外游子心里的惦念和牵挂。最是一年春好处,新年里的年味将带来整整一年的好彩头和好运气。

  (据北京日报、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