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军”惊艳图博会 河北作家放异彩

28.08.2014  13:00

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 中国作家馆“河北主宾省”开馆

 

■刚刚落座,就有朋友和铁凝打招呼。本报记者 管竞 摄

□本报北京专电 记者 黄蓥 冯楠 管竞

昨天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本届图博会展览面积达53600平方米,展台2291个,参展国家和地区78个,中外参展商超过2162家。其间我省13家出版单位携近2000种冀版图书精彩亮相,集中展现“出版冀军”风采。值得一提的是,河北还是本届图博会中国作家馆的“主宾省”。在昨天上午举办的中国作家馆“河北主宾省”开馆仪式上,包括铁凝等中国作协在京河北籍作家、我省作家代表团近70人欢聚一堂。同时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北洋股份)公司展台也举办了7场版权贸易签约和新书发布会,吸引了诸多中外出版商和普通读者前来一探究竟。

现场

河北作家重装亮相图博会

8月27日上午,由中国作家协会、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作家出版社和河北省作家协会承办的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河北主宾省)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隆重举行。开幕式当天,中国作家馆围绕河北籍的作家也相继开展活动,其中,《河北青年作家丛书》以及关仁山“农村三部曲”收官之作《日头》首发仪式引发大批文学爱好者驻足参与。

文学冀军群体向世界展示形象和实力

中国作家馆于2012年首次设立主宾省活动,吸引读者将目光投向能够代表中国文学创作特色的某一地域或某一群体,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不同地域的作家群体及特有的文化特征。这次中国作家馆“河北主宾省”活动,就是全面推介河北文学和河北作家作品,让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河北文学事业。为把此次“河北主宾省”活动开展好,河北省作协组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河北作家代表团,其中既有关仁山、谈歌、胡学文、刘建东、李浩、张楚等著名作家和实力派作家,也有刘荣书、杨守知、施施然、叶勐等新锐作家,还特邀了王蒙、翟泰丰、丛维熙、詹福瑞、苏叔阳等驻京作家参与此次活动,全面展示河北作家的整体形象和实力。从8月27日开始,北京图博会中国作家馆将围绕河北籍的作家开展各项活动,如举办河北文学高峰论坛等,同时播放一部介绍河北几代作家的专题片。

王蒙新作《梦与狂》书写沧州童年记忆

8月27日下午,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河北主宾省”活动之“河北青年作家丛书”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作家馆举行。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著名作家王蒙以及河北省青年作家代表等出席。

该丛书收录了刘荣书《冰宫殿》、杨守知《某年》、叶勐《谁人在打太极拳》、梅驿《脸红是种病》等代表河北青年作家创作实力的十二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作为河北籍著名作家,王蒙昨日来到了发布会现场,他说:“我1934年出生在北京,但是出生以后不久就回到了河北省沧州市蓝郫县卢冠乡龙堂村,在那里生活了二三年。我最早的记忆是河北省蓝郫县卢冠乡龙堂村记忆,这部分记忆我用了很大的怀念和篇幅写在我最近的长篇小说《梦与狂》的第一章。另外我文化里面从父母传下来的河北因素就更多,比如说我到现在仍然还可以非常精准地说沧州蓝郫那边的话。再比如说,说话嗓门比较大,还有爱听河北梆子。河北出了很多优秀作家,今天听说12位青年作家出新书,我非常高兴,看到很多新生代的人成长起来,以一个耄耋之年人的身份感到一种快乐,我是来送祝福的,谢谢大家。

关仁山新作《日头》“站到人类的高度

8月27日下午,“日头》新书发布会" >关仁山长篇小说《日头》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这是关仁山“中国农民三部曲”最后一部。

日头》是一部河北冀东平原日头村近4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巨变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从2002年出版第一部《天高地厚》全景式反映中国农村近30年历史变革,到2010年出版的第二部《麦河》描写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的故事,在收官之作《日头》中,关仁山更注重批判性,深挖反思农村贫困和苦难的根源。“文学永远不能不关心农民的命运”,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告诉记者:“今天作家写农村要学习前辈作家对农民关心和关爱,而我还想往前走一下,跳出小村庄站得更高点,站到人类的高度,看我们农村几十年变化,写出人性的丰沛、苦难和美丽,这样作品的格局就更大。

专访

铁凝:来的都是娘家人

好久不见”,在北京图博会现场,与我们好久不见的铁凝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久不见”。

今天来的每一个人都是娘家人,可得和大家好好聊聊”,从中国作家馆“河北主宾省”展区到河北出版社的展台,铁凝笑着和每一个人握手,聊天、鼓劲。

名家大腕云集的北京图博会可谓众星闪烁,但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无疑是其中最亮的那颗星。

从进入会场那一刻起,她身边仿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让人群不断向她身边涌来。

人越来越多,越挤越近,求合影的,求签名的,想采访的,不时向上扑。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能临时开辟出一个休息区,用屏风将铁凝与热情的读者及尽职的记者隔开。

几个爱好文学的小朋友幸运地得到了向铁凝当面请教的机会。

我11岁的时候还没想当作家,我11岁的时候开始喜欢写日记。我家里藏了很多书,我每天都找书看,然后去写日记。如果你们将来也想当作家,我建议你们可以从每天坚持写日记开始。”铁凝说道。

铁凝给本报记者留电话

前来采访图博会的记者都想采访到铁凝。我们也不例外。

苦苦守候了3个小时,只为找到一个和铁凝单聊的机会,可机会实在渺茫。都想放弃了,不想穿在身上印有“燕赵晚报”的工装引起了铁凝的注意。

家乡媒体?”铁凝问道。

是啊!就想和您聊几句,问问您最近在看什么书,还想让您为现在的大学生推荐几本书。”本报记者赶紧说道。

好啊!一会儿抽空儿。”铁凝说道。

谁知记者高兴得太早了。两次利用铁凝转场的贴身采访,都在铁凝刚说话时,被突然出现的“不速之客”打断。这时,铁凝的助理忽然来到身边,用天籁般的声音说道:“今天铁主席实在太忙,恐怕不能接受你采访了,不过她让我把电话留给你,你可以把采访提纲发给我。

我知道,下一次采访让人充满期待。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