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制度缺口远大于财政缺口

06.02.2015  11:51

  历经二十余载,养老金并轨终于扬帆起航,“要统筹,先并轨”的原则再无异议。可是并轨之后的中国社会养老制度何去何从?还有哪些改革功课需要完成?这些是我国社会养老进入“后并轨”时代的新命题。

  养老金并轨新政推出后,所需要跟进的综合改革措施还有很多制度缺口,制度设计缺口要远大于养老金并轨带来的财政成本缺口,将3700万人的养老金纳入几亿人的社会养老金大池子,这不是个简单的工程。

  公务员待遇真的会因“并轨”而大幅降低吗?以公务员为代表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对养老金并轨的心理反应最为强烈,在强调“一个统一,五个同步”的养老金并轨文件中,人们恐怕只注意了“一个统一”所带来的专属养老金待遇的削减,而忽略了对五个同步的理解,特别是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的补充养老保险,即职业年金制度,这也是“五个同步”中最大亮点。根据方案,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还要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合计12%的职业年金与8%的养老金缴费率至少是相互弥补的。建立完善职业年金和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及弹性薪酬管理,将进一步提升优秀公职人员的待遇。因此,养老金并轨不但没有大幅降低公务员养老待遇,反而提升了养老待遇分配的效率,只要公职人员尽职尽责且提高劳动效率就能够获得更高的待遇,符合多劳者高待遇的基本原则。

  所以养老金并轨后,对待遇协调机制的配套措施必须要持续跟进,按照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制定职业年金的计发办法。同时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进一步从选人、育人、用人、留人机制层面进行深入改革。避免出现职工内外收入倒挂的现象,明确福利项目设置的权限和程序,该有的透明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