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燕赵典故 话中华美德】舍身取义的壮士荆柯

25.11.2014  12:12

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流传至今,他在易水河畔吟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大家所熟知。特别策划《听燕赵典故、话中华美德》今天请听《舍身取义的壮士荆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初冬时节,易水河的河水缓缓流淌着,北风吹起的片片落叶飞舞着,荆轲山上的荆轲塔仿佛在讲述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站在荆轲山上,易县文物保管所副所长张鹏明讲述起荆轲的壮举,“荆轲好读书击剑,好习武,性格比较豪爽,当时秦国拥兵到燕国的南边界,燕太子丹一看情形很危急,国家就要灭亡,他就招募一些人。田光给燕太子丹出了个主意,让荆轲过去把秦王挟持以后,达成协议,不让秦国打燕国了。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

张鹏明:在易县中易水这,所有的人都穿上白衣裳,就是缟素,高渐离会击筑,慷慨悲歌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十分悲壮。

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

张鹏明:在地图中间把匕首卷在最里面,献地图时,把地图展开,漏出匕首,荆轲拿着这匕首刺杀秦始皇。

荆轲刺秦王不中,被杀死。

荆轲刺秦王虽然失败,但是他为国献身的精神为世人称道,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瑞静认为荆轲刺秦王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是他最终还是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体现了爱国精神,“荆轲的这种爱国精神和对国家用以献身的精神,他心中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自己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甚至高于自己的生命,为国献身无怨无悔,国家富强自己的小家才会幸福,荆轲也是以他这种用以献身的精神证明这一点。所以理应受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尊重。”(记者霍惠兰、孙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