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河北省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07.07.2014  23:06
        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七部门
关于印发河北省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冀安监管一〔2013〕136号    
  有关设区市安全监管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南水北调办: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安监总管一〔2013〕58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和尾矿库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省安全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南水北调办共同编制了《河北省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请各地结合本地区尾矿库实际,制定本地区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方案,于2013年12月底前报送省安全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南水北调办,并抓好落实。                                                                                                         省安全监管局                                省发展改革委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财政厅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南水北调办                                                                                                                                                                                                                                       2013年10月21日  
河北省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省尾矿库实际和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省安全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南水北调办共同编制了《河北省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本方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省尾矿库安全专项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后三年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尾矿库整顿关闭攻坚战,努力促进尾矿库安全环保形势明显好转乃至根本好转,为我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河北作出积极贡献。 第一章  全省尾矿库安全环境状况           截至2012年底,全省共有尾矿库2470座,总量居全国首位,其中在用库1634座,在建库184座,已闭库151座,停用库501座(其中废弃库和强制取缔关闭库195座)。按安全状况划分,病库205座,正常库2265座;按等别划分,二等库56座,三等库226座,四等库696座,五等库1492座,尾矿库等别总体较低。全省尾矿库分布在8个设区市共45个县(市、区),其中承德、张家口、保定三市的尾矿库较为集中,占全省总数的68%。 一、尾矿库基本情况及安全环境风险 自2008年以来,我省始终将尾矿库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尤其是汛期采取了“四一个律”、“五个到位”的硬措施,严盯死守,保证了尾矿库安全运行。但由于尾矿库基数大,总体等别低,企业管理水平及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我省尾矿库安全环保形势仍不容乐观。           (一)尾矿库数量大,小库多,先天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全省库容在100万立方米以下的五等库共1492座,约占尾矿库总数的60%,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这些小型尾矿库绝大部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普遍存在未批先建、选址不合理、无正规设计、设备设施简陋、不按设计组织施工、从业人员素质低、生产管理粗放、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尤其是2004年前建设使用的尾矿库,均未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程序,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由企业自行组织,标准低、把关不严等问题比较普遍,防范事故风险的能力薄弱。经过多年连续整治,绝大部分尾矿库安全隐患已经得到消除,但基数大、库型小、管理水平低、环境风险大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低,投入不足,安全隐患随时可能产生。随着我省前些年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包括一大批超贫磁铁矿在内的矿山企业及选矿厂相继建成投入使用。这些选矿企业尾矿库数量多、水平低、管理差,在利益驱动下,投入严重不足,大量隐患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是发生尾矿库生产安全事故和环境事件的重大隐忧。目前,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形势变化,一些服役到期的尾矿库由于缺少闭库资金迟迟不能履行闭库程序,加之尾矿排放和堆存量持续增加,给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也严重制约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停用库、废弃库仍可能继续产生,综合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截至2012年底,全省仍有停用库501座,占全省总量的五分之一,大部分是废弃库和强制取缔关闭库。由于历史原因及地方财力不足等问题,一直未得到及时治理,很可能会重新演变成危库、险库,成为新的重大危险源。同时,受矿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一些尾矿库企业经济效益差,无力对尾矿库进行隐患治理或实施闭库,甚至存在一些尾矿库企业主逃逸的现象,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尾矿库甩给地方政府,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大压力,也给库区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           (四)“三边库”、“头顶库”问题棘手,简易闭库尾矿库需继续治理。“三边库”是临近江边、河边、湖库边或位于居民饮用水源地上游的尾矿库,数量较多,存在极大的重金属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风险。我省张家口、承德等地部分“三边库”位于京津水源地上游,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对环境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全省“头顶库”数量多、隐患重、风险大,危害严重。今年专项整治完成后,全省仍有近300座“头顶库”继续运行。在已经闭库的151座尾矿库中,绝大部分是较早时期完成闭库的,与有关技术规程要求有较大差距,部分存在防洪排水系统不完善、覆土植被未达要求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治理。           (五)尾矿库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问题逐渐显现。近年来,一些以矿业经济为主导、尾矿库比较集中的地区,尾矿库安全环保问题已经衍生为重大的经济发展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部分地区超贫磁铁矿成为支柱产业,开发力度仍在继续加大,对尾矿库的需求快速增加。部分地区面临尾矿库建设“无沟可选、无处可建”的境地,直接制约当地矿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由于部分尾矿库存在安全环保隐患,地方财政及企业无力治理,群众上访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社会稳定和谐。 二、尾矿库综合治理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自2012年开始的全省尾矿库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重点解决了“头顶库”和长期停产停用尾矿库的安全隐患,但与国家对尾矿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未来三年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中,全省需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重点解决尾矿库管理和作业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由于大部分尾矿库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能力差,人员培训不到位,一线操作人员风险辨识能力弱,现在的正常库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演变为危、险、病库。在加强尾矿库日常监管同时,要通过在线监测等技术手段对尾矿库实时监控,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重点解决尾矿库环境保护和治理相对薄弱的问题。尾矿库污染环境主要源于固体悬浮物、重金属离子、选矿药剂残留的氰、酚以及各种盐或酸根等,以风和水为载体向外扩散。企业对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污水处理等缺乏必要的制度措施。           (三)重点解决闭库尾矿库复垦、绿化欠账较多的问题。大部分尾矿库闭库验收后,未及时开展复垦绿化工作,既浪费土地资源,又给安全和环保带来隐患。           (四)重点解决尾矿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我省在尾砂综合利用方面,探索利用尾砂制砖、制作水泥、代替建筑水沙等,但由于这些用途对尾砂的特性、粒径比较挑剔以及市场原因,尾矿综合利用的数量远远小于排放量。           (五)重点解决新型筑坝工艺和新技术应用相对不足的问题。限于尾矿库地形条件、矿产资源品位、运营成本及业主安全环保意识等因素,一次性筑坝、干式排尾、膏体排放等新工艺、新技术推广使用进展缓慢,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工艺不成熟。           (六)重点解决尾矿库企业主体责任不能完全落实到位的问题。尾矿库企业安全责任制、安全投入、生产运行等方面的制度,很多只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形成企业文化,需通过典型引路、强化班组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将相关制度融入企业领导及员工的日常行为之中。 第二章  尾矿库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以治理隐患、优化布局、科技引领、节约资源、土地复垦为工作重点,以防范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扎实推进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努力提升尾矿库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降低尾矿库事故风险,控制事故总量,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实现尾矿库安全环保形势的根本好转。 二、工作原则           (一)落实责任、强化治理。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的原则,在区分政府和企业责任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尾矿库综合治理方案,落实资金,积极推进综合治理各项工作。           (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尾矿库安全专项整治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综合治理排查工作,根据隐患程度和环境敏感度,确定重点治理区域及重点治理项目,研究落实具体治理措施和计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三)治用结合、因地制宜。坚持安全环保与效能并重的原则,把尾矿库隐患治理与尾矿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采用先进科技手段,结合实际宜治宜用,注重实效。尾矿资源应合理利用,避免浪费,在不具备开采条件的时候需采取封存等措施,保护资源。           (四)源头治理、加强监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要求,强化源头管理,严格尾矿库项目选址、立项、土地使用、安全、环保审查等准入环节,多方面加大尾矿库综合治理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三、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力争在“十二五”后三年,全省尾矿库隐患数量持续下降,闭库治理水平、尾矿库复垦利用率、尾矿综合利用率显著提升,安全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产安全事故和环境事件明显下降,尾矿库本质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2015年底前具体工作目标包括:           (一)消除危、险尾矿库,病库数量控制在尾矿库总数的3%以内;“三边库”全部完成升级加固改造,含有毒有害成分的尾矿库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二)重点治理废弃库、取缔关闭库和无主库,全面完成治理任务,避免出现新的废弃库和无主库。2015年底前尾矿库数量在2013年减少500座基础上,再减少10%以上。           (三)生产运行的尾矿库全部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其中中央及省直企业尾矿库和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全部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以上水平。           (四)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和部分位于敏感区的尾矿库全部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在尾矿库环境安全隐患突出的区域建设流域级防控设施。           (五)加强应急管理,提升尾矿库雨情监测能力,推动建立尾矿库应急救援联防联动机制,有效防范汛期和极端气候引发的事故灾难。 第三章  尾矿库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           新一轮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从2013年开始,至2015年结束。2013年,各地在安全专项整治基础上,研究制定本地区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重新认定尾矿库安全度,准确定位危库、险库、病库、“三边库”及废弃库、关闭库和无主库,分类造册,确定重点治理区域及重点治理项目,研究制定具体的治理措施和实施计划;2014年对确定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实施重点治理,尽快消除安全环保隐患,含有毒有害成分的尾矿库全部实现达标排放,确保尾矿库安全运行,对闭库尾矿库进行复垦绿化和生态恢复,重点地区尾矿库实行集中监控,对尾矿库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育一批班组建设示范企业;2015年在重点治理的基础上,对所有尾矿库进行全面综合整治,落实整顿关闭计划,严格市场准入,优化产业布局,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现尾矿库在线监控区域联网,规范企业生产运行,尾矿库班组建设基本普及,推动尾矿库实现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具体工作任务是: 一、进一步落实尾矿库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一)督促尾矿库企业建立和落实以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健全完善建设、生产、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强化作业人员技能培训,加强尾矿库技术管理,每座尾矿库至少配备1名熟悉尾矿库相关业务的技术管理人员。 (二)按要求足额提取安全费用并合理使用。尾矿库企业要严格按照《企业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规定的标准和使用范围,足额提取,规范使用。安全生产费用           (三)加强尾矿库生产运行管理。严格执行尾矿库生产运行作业规范,加强监测监控,确保尾矿库干滩长度、安全超高、排水构筑物过流能力等重要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四)完善尾矿库隐患排查机制,切实做到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建立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隐患整改结束后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管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组织验收,确保整改到位。对发生尾矿库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依法进行严肃查处。           (五)强化尾矿库安全标准化创建质量。按照“以监管推动标准化,以执法促进标准化,以排查督导标准化”的工作思路,严格标准化考评标准。2013年底凡未达到最低标准化等级的,一律依法吊销其安全生产许可证,并提请地方人民政府实施关闭。           (六)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对长期坚持执行尾矿库法律法规及企业规章制度,在尾矿库安全生产、尾矿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或者提出被采纳合理化建议而取得成效的班组及个人给予奖励,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等行为予以惩处。 二、提高尾矿库安全准入门槛           (一)严格控制独立选矿和净资产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企业投资新建尾矿库、选矿(含尾矿库)、矿石采选(含尾矿库)项目的核准、备案,尤其是库容小于100万立方米、服务年限少于5年的尾矿库建设项目。新建尾矿库必须严格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手续;要对新建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开采方案尾矿利用进行论证,尽可能多的将尾矿充填,以减少尾矿排放量;新建五等尾矿库应当优先采用一次性筑坝技术;新建堆存重金属尾矿库的库底应硬化并防渗。         (二)严格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做好尾矿库项目的核准、备案。新建尾矿库、选矿(含尾矿库)、矿石采选(含尾矿库)省级以下项目实行省、市两级管理。金属矿石采选(含尾矿库)、金属矿石选矿(含尾矿库)和新建三等及以上尾矿库的建设项目由省发展和改革部门核准、备案,其它尾矿库的建设项目由设区市发展和改革部门备案。           (三)新建尾矿库、选矿(含尾矿库)、矿石采选(含尾矿库)项目必须首先进行尾矿库安全预评价,企业需持省、市安全监管部门出具的尾矿库安全预评价报告备案证明和其它相关资料到同级发展和改革部门办理核准、备案手续。 三、加强尾矿库安全监管           (一)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河北省尾矿库运行作业规范》地方标准。各尾矿库企业,必须严格按作业规范要求,根据尾矿库设计、技术规程及现状,编制年(季)度尾矿库作业计划,对子坝堆筑、尾矿排放、排渗设施埋设、排水构筑物封堵、水位控制及浸润线观测、安全检查及汛期管理等作业环节进行规范操作,同时建立健全生产运行档案。
          (二)坚持汛期“四个一律”、“五个到位”硬措施。“四个一律”即:在用尾矿库汛期前一律降低库内水位;履行闭库程序的尾矿库以及停产、停用的尾矿库一律将库内存水排尽;降雨期间及之后一段时间内一律禁止向库内排放尾矿;所有尾矿库企业一律要安排专人24小时巡查,出现险情及时报告本级政府,果断组织疏散撤离,确保尾矿库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个到位”即:企业法人到位、企业管理人员到位、包库领导到位、监管人员到位、防汛物资到位。           (三)规范春季解冻期间尾矿库安全管理。解冻期间,所有在用尾矿库要降低库内水位至最小澄清距离,降低坝体浸润线高度,停产、停用的尾矿库一律将库内存水排尽;冬季放矿期间未采取冰下放矿和集中放矿措施、未使用干砂或碎石堆筑子坝的尾矿库,全部停止运行;停止可能对坝体稳定产生扰动的勘测、钻探等坝体工程作业;强化尾矿库检查,增加检查频次,及时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四)强化应急管理。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救援预案,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加强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熟悉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认真落实汛期或极端气候下企业负责人值班值守制度,提高事故预防和应急保障能力。建立与周边村镇的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抢险应急预案,为下游居民和重要设施安全提供有效的应急保障。 四、加强尾矿库环境保护治理,切实防范环境风险           (一)认真落实项目准入环评审批和验收制度。要按照相关规划,合理确定项目地址,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强化规划环评,新、改、扩建尾矿库项目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和审批制度,加强对尾矿库使用后产生环境影响的跟踪检查。对未依法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应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并依法予以处罚;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强化对尾矿库环境保护“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管理,对未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的,应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依法予以处罚。           (二)督促落实环境保护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尾矿库企业健全尾矿库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建立污染防治责任制,做好排污申报登记和固体废物申报工作;加强对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污水处理设施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设施的检查;加大对“三边库”以及坝下1公里内有危险化学品单位及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和场所的尾矿库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未建设防渗漏处理设施的,应责成企业定期提交库区周边地下水监测数据,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应定期提交外排尾矿水监测数据;对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擅自拆除、闲置污染防治设施的,应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罚。           (三)切实加强尾矿库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大力推动企业依据《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导则》(环办〔2012〕154号),编制和实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把尾矿库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制定落实具体措施,有效提高尾矿库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水平。           (四)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督促尾矿库企业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定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重点检查尾矿库企业环境风险防控情况,特别是下游10公里内存在江河湖库的尾矿库以及坝下1公里内有危险化学品单位和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和场所的尾矿库环境风险防控情况,包括尾矿坝、排洪系统、输送系统环境风险防控情况,“三防”设施和事故收集设施建设情况,并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对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要责令企业限期整治。加强对尾矿库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管理,包括环境预案编制、备案情况,指导企业定期开展环境应急演练,建设应急设施,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推动尾矿库区域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在尾矿库环境安全隐患突出的区域,要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提请当地人民政府制定治理方案,编制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完善流域级防控设施,加强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       (五)重点治理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上游、南水北调中线沿线附近可能给水质带来严重威胁且伴生有毒有害重金属、氰化物等的尾矿库,有效防范和遏制尾矿库生产安全事故和环境事件发生。
五、狠抓闭库治理和复垦,彻底消除安全环保隐患
          (一)尾矿库闭库工作由原生产经营单位负责。对解散或者关闭破产的生产经营单位,其应闭或者废弃的尾矿库的闭库工作由生产经营单位出资人或其上级主管单位负责;无上级主管单位或者出资人不明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单位负责。           (二)严格履行闭库程序。要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闭库安全设施设计,并经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要严格按设计组织闭库安全设施施工,经安全监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能闭库,确保尾矿库防洪能力和尾矿坝稳定性满足安全要求,维持尾矿库闭库后长期安全稳定。对闭库不达标的尾矿库,要重新履行闭库程序,使之达到闭库标准要求。对停用和废弃的尾矿库,除经论证仍有使用价值,履行建设项目程序重新启用外,都应进行闭库治理,履行闭库程序。对库内尾砂尚有利用价值但目前不宜开发的尾矿库,应先进行闭库处理。对小库的治理,应优先采用搬库或挖走库内部分尾砂的方式进行销库或闭库处理。           (三)严格履行闭库尾矿库的土地复垦义务,尾矿库闭库后,土地复垦义务人应严格按照土地复垦方案要求完成土地复垦义务,并及时向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申请验收。           (四)严格审查尾矿库建设用地条件,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律不予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并依法取缔关闭无证占地非法生产的尾矿库企业。           (五)严格尾矿库用地审批和闭库后土地复垦验收工作,监督用地单位及时将尾矿库用地复垦为耕地、林地或园地等农林用地,交还土地使用权拥有单位。2011年3月5日《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前已经办理建设用地手续,目前继续使用的尾矿库,造成土地毁损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按照规定补充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新建尾矿库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在办理建设用地申请或相关手续时,随有关报批材料报送土地复垦方案,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将土地复垦费用列入生产成本或建设项目总投资。 六、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一)加强尾矿库安全环保先进技术、工艺、设备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发挥对提升尾矿库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科技保障作用,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提高尾矿库本质安全水平。           (二)大力推广尾矿库在线监测技术,2013年底前,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全部完成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工作,2015年底前,完成坝下有居民、重要设施等重点在用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工作。其他尾矿库要按照《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建立人工监测系统并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实现尾矿库潜在危险的提前预警、快速上报和高效处理。           (三)基于尾矿库基础数据,形成具备动态监管、应急处理、遥感监测、在线监测和远程咨询指导等功能的尾矿库“天地一体化”监控体系。           (四)2015年底前,重点提升尾矿库雨情监测能力,与气象部门加强预警应急联动,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及时向被监管企业发布防范强降雨、洪水、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有效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 七、大力推广尾矿综合利用,实现循环发展绿色发展           (一)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尾矿库综合开发利用的意见》(冀政〔2013〕37号),制定科学的尾矿综合开发利用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布局,规范有序发展,防止低水平盲目建设和无序竞争,加快培育一批龙头示范企业,促进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鼓励河北钢铁集团、冀中能源集团、冀东发展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参与尾矿及尾矿库综合开发利用。支持矿山企业开发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按“集聚、集中、集约”的原则,推动尾矿综合利用产业聚集发展,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示范引领,创新发展,培育龙头和品牌,加快形成技术先进、集约高效、链条衔接、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体系。           (二)加强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产品标准质量体系建设。建立尾矿综合利用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组织开展尾矿干排及高效回填采空区、尾矿胶结充填、有价金属组分高效分离提取和利用、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和建材制品等尾矿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加强尾矿综合利用产品的质量监督和检测,建立和完善尾矿综合利用质量标准体系。           (三)加快尾矿综合利用产品推广应用。推广以尾矿等固体废物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逐步提高应用比例。加快以尾矿库为主要原料的玻璃陶瓷制品、工业耐火耐腐材料、水泥复合材料、高档建筑装饰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市政路面砖及路缘石等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           (四)规范尾矿开发和尾矿库使用管理。新建选矿厂和有选矿的矿山企业须制定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新建矿山采选项目须与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同时论证。现有的有主尾矿库,企业要在2014年底前制定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方案。无主尾矿库按照“谁利用谁收益,谁收益谁治理”的原则,鼓励企业规范开发或实施生态恢复。           (五)加强对尾矿综合利用的监督管理。督促尾矿库企业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尾矿回采,并加强尾矿回采期间日常安全管理和检查,严防对尾矿坝安全和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六)鼓励采矿权人依法回收利用尾矿资源。凡采矿权已经灭失以及历史上形成的尾矿资源,需要综合利用的,应依法办理采矿权和其他审批手续。 第四章  尾矿库综合治理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机制建设,加强对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在省安全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组成的全省尾矿库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增加省环境保护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和省南水北调办为成员单位,成立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全省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监督治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细化职责分工,分解综合治理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定期评估治理方案的执行情况,协调解决综合治理的重大问题。           各设区市、县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的认识,把提升尾矿库本质安全水平,防止和减少尾矿库生产安全事故和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要认真履行尾矿库安全环保监管主体责任,将尾矿库综合治理项目作为考核内容,列入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的考核目标之中。各设区市、县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组成的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领导组织;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加强协调联动,依法对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指导,督促相关企业逐级抓好落实,切实加强对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结合实际细化措施,切实推进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           各地区要按照本方案的统一部署,针对本地区尾矿库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合实际的尾矿库综合治理方案,并及时充实完善方案内容,确保该方案的前瞻性、科学性、严谨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要按照总体规划、分级负责、分项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明确工作目标、保障措施和部门责任,严格标准,细化措施,有序推进尾矿库综合治理。同时,要督促各地区及相关企业抓紧制定本地区、本企业综合治理方案,落实治理措施计划,加强监督指导,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对方案确定的治理项目,各地区要进一步优化、论证工程技术方案,落实项目资金,深入扎实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要强化工程实施管理,不断完善和落实治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加强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三、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落实           建立和落实以各级行政领导人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为核心的尾矿库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动建立尾矿库责任主体的终身责任制度,每一座尾矿库都要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负责人、政府行政责任人和安全监管责任人,并向社会公告。通过落实尾矿库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使尾矿库企业在管理制度、生产运行、安全投入、隐患整改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基础工作水平均得到提升,安全防范措施得到加强,从而有力推动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的落实。同时,建立保险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的事故防范机制,严格落实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建立尾矿库闭库保证金制度。 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要与开展非煤矿山“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治理和日常监督检查紧密结合,做到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完善措施,依法打击,依规治理,注重实效;要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手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保证执法质量;要坚持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切实做到边查边纠、边查边改、全程打击,从严从快解决尾矿库安全生产领域各种非法违法问题,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尾矿库安全环保隐患治理问题。   四、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尾矿库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各级安全监管、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要依照职责对辖区内尾矿库组织督查、检查和排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估,指导企业通过安全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确认尾矿库的安全度和环境风险状况,实行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实施分级管理、分类指导。要区分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对取缔关闭库、无主库、“三边库”和“头顶库”以及危、险、病库要优先进行隐患排查和治理,及时消除安全环境隐患。要优化产业布局,走集约化、规范化、规模化道路,新建尾矿库应符合产业布局和总体规划,凡不符合产业布局和安全、环保要求的一律不予设立。 研究制定扶持尾矿库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环保和尾矿综合利用的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加快尾矿综合利用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全面推进尾矿综合利用,努力减少尾矿库内尾砂(浆)存储量。鼓励探索建设独立的尾矿库企业,专门从事尾矿库的经营管理,实现尾矿库的规模经营和尾矿的集中排放、统一管理,有效减少土地占用,提高尾矿库企业专业化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对尾矿库综合治理予以支持           2013年,我省省、市、县三级财政设立了尾矿库安全整治专项资金。在专项整治实施过程中,各级财政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尾矿库整治责任单位和尾矿库企业整治尾矿库的积极性。全省尾矿库安全生产条件有了极大改观,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014—2015年,省、市、县要继续保留尾矿库安全整治专项资金,并根据当地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实际,结合尾矿库安全整治、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任务量,继续对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予以支持。 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无主库、无能力治理尾矿库的安全整治和环境生态恢复建设;尾矿库安全环保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方法的应用及示范企业建设;国家尾矿库“天地一体化”监控体系建设;全省尾矿库基础数据库和监控体系建设。 六、注重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安全环保意识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广泛开展有关尾矿库生产安全、环境安全隐患危害的教育,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安全环保基本常识,探索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制度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提高企业业主、从业者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其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增强公众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要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和舆论监督力度,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尤其要争取公众对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的理解和支持,保证治理行动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