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方彬:“四个全面”体现壮士断腕魄力和英雄主义情怀

27.02.2015  13:44

    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 吴楚 见习记者杨月)近日,《人民日报》推出重磅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并被《新闻联播》头条摘播,引发广泛关注。曾提出“新设计师”概念的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接受记者独家专访,他认为“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在设计中国道路过程中的又一次概括、又一次新力量的注入,是在前进中完善思想理论体系、执政体系的新的理论突破。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接受专访。 记者 张炎良摄

    “四个全面”执政理念高度和宽度前所未有

    “‘四个全面’究竟‘全’在哪?透过它,其实可以看到习近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执政思维。”公方彬认为,“四个全面”的高度和宽度尤其值得关注。

    高度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初步实现”,也不是“局部实现”,而是“全面实现”,体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纵观小康社会的发展脉络,邓小平提出什么时间初步实现小康社会,后来两代领导人的执政过程都是中国大国道路的发展过程。习近平提出这个高度更加明确,更加多位一体。

    宽度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全面改革,不是从一个单行路径去改,而是着眼于立体全面的改革。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路径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四中全会提到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说明,我们选择的路径还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这个辩证关系能从“全面”中看出来。

    同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党、治政、治吏、治理社会,都要全面依法进行。最后,全面从严治党,不是说就反腐这一段时间从严、其他时间不严,也不是说治下从严、治上从宽,而是全面从严。因此,“四个全面”确实高度、宽度都史无前例。

    “四个全面”何以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共鸣?公方彬认为,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它着眼于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但现在是继承前人、有所超越。现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目标、内涵上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其次是它着眼于可持续和可实现。公方彬指出,“四个全面”提出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思路很理性,现在很多人看到我国GDP已居世界第二位,就头脑发热,这种不理性容易导致“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等思潮的出现。

    再次是它着眼于现实性和侧重性。“比如依法治国、从严治党,都是高度关注现实,如果我国法治进程已成常态,就不应该说‘从严’,这种提法是当前特殊阶段的特殊要求。其中都包含着习近平的逻辑和辩证思维。”公方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