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专家:防控新冠病毒进入决战期

03.02.2020  10:41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目前全国各地陆续采取了周密的防控措施。那么,何时能见效?近日,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动态监测功能正式上线,其意义和价值何在?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进展如何?针对上述公众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专家。

  元宵节后,发病人数或将显著下降

  “一般情况下,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趋势与其潜伏期长短有关。”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单广良教授说,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流行来势猛,病例集中出现,往往呈现暴发现象。如果防控措施有效,则平息也快。而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趋势缓慢,病例稀疏出现,持续时间较长。

  潜伏期的另外一个意义是可用来评估传染病预防措施的效果。即对传染病采取了防控措施,在经历一个潜伏期后,若该传染病发病数量下降,则可认为该措施有效。

  单广良表示,在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后,我国政府果断出拳,制定了一系列疫情发现和控制一体化的科学防控措施,各省市也竭尽所能,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联防联动防控机制。其中,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严密隔离的措施,就是压低流行高峰和阻断传播的最有力措施,也是2003年我们有效地控制SARS传播和流行的成功经验之一。

  “如果目前能够有效地发现传染源,并对其密切接触者采取了严密的隔离措施,则在最长潜伏期(14天)内,被隔离的密切接触者中该发病的都发病了,没发病的也不会发病了,完全处在我们防控的视野内。”单广良说,所以,从实施了有效措施开始,在经历一个最长潜伏期后,我们应该可以看到显著的防控效果,即新发病例数将会明显减少,流行扩散的地区范围显著缩小,也越来越局限。

  除了上述情况以外,若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在潜伏期或症状前期即具有传染性,或存在一定比例的不典型症状的病人,则会给传染源的识别和隔离带来困难,会降低控制传播的效果。“例如,如果目前的新发病例基本上都是从已被隔离的密切接触者中发现的,那么,在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后,也就是在元宵节前后,预计可以看到发病人数明显下降的效果。”单广良说。

  单广良表示,如果尚有一定比例的新发病例是从没有被隔离的、社会上的一般人群中发现的,这将增加防控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次流行可能就会拖出一个低平持续的尾巴。“目前,我们正处在防控病毒感染的决战期,要想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必须继续顾全大局,全力以赴,绝不松懈。”

  找寻中间宿主难度极大

  1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首次从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成功在阳性环境标本中分离到病毒,确证华南海鲜市场的环境中存在病毒,但目前尚未锁定这些病毒的具体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教授表示,寻找中间宿主有利于切断病毒传播链,但病原追溯过程可能会是一个长期的工作。2003年SARS时期,专家通过前期的流行病学调查,很快将目标瞄准广东野生动物市场,并从市场上售卖的果子狸体内分离和检测到了和SARS病毒完全一样的病毒。随即政府关闭了野生动物市场,此举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至今未确定最初的感染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副研究员李懿泽此前对媒体表示,如果现场已被破坏,没有及时采集当时所售的野生动物样品,那就只能通过大规模筛查野生动物的方式找到中间宿主,难度极大。国际知名病毒学家罗光湘认为,今后不能让这种携带病原的野生动物来到大城市,同时教育公众不要吃野生动物。

  疫苗研发也是公众关心的问题之一。金奇介绍,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科研机构开始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目前已经成功分离病毒,正在筛选种子毒株。

  此外,当地时间1月22日,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 所长宣布, NIAID 正在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生物技术公司Moderna Inc.合作开发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希望在大约三个月的时间内,能够在人体中开始进行早期试验。

  1月23日,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表示,已联合美国企业,澳大利亚的亚昆士兰大学和美国生物技术公司摩登那)共同开发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期望能在16周内将一种新病原体从基因序列导入临床试验。

  “截至到目前,全球还没有任何一个冠状病毒的预防性疫苗产品进入市场。我们应该了解到冠状病毒疫苗研发还面临一系列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希望通过全球科学家的努力能够早日取得突破。”金奇说。

  新功能上线,全面监测疫情

  1月2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动态监测功能的开发和测试等工作,并上线运行。那么,这一功能对疫情防控意味着什么?

  单广良说,2003年,SARS爆发以后,我国加强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全国建立了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实现了对40种法定传染病(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个案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时、在线监测。

  单广良认为,新功能的上线实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病例的个案信息、诊治信息和感染来源等相关信息的快速报告,显著提高了疫情监测的及时性和监测信息的准确性。

  “简单地说,就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疫情发现的早,发现的准,发现的全。”单广良说,任何医院发现的病例都是直接报送到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上报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已经出现了多少轻症的、重症的或死亡的病例,病例的性别和年龄分布,以及各地区病例的数量等情况,使国家可以及时和准确地掌握疫情现状和流行趋势,有利于制定科学的防控决策。

  单广良表示,这一监测系统运行以后,将全天候地进行监测,即使这场疫情过去了,在“和平时期”也将对它进行全面监测,以防疫情卷土重来。

  此外,网上流传,把家里空调取暖器全打开,让室温接近30度,病毒活性会被抑制。对此,单广良表示,这样做可能仅仅是一种模拟或者想象,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有效。

  根据人冠状病毒的理化特性,人冠状病毒对热较为敏感,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毒的抵抗力下降。例如,以往研究表明,SARS冠状病毒在37℃可存活4天,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病毒。在室温24℃条件下,SARS冠状病毒在塑料、玻璃、金属、布料和复印纸等多种物体表面可存活2-3天。

  单广良说,从阻断病毒传播来看,不论冬季还是夏季,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不论在家里还是工作场所、或是公共交通等公共场所,既简单有效,又可行的做法就是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量避免到空气不流通或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